一代雄主趙武靈王,為什麼淪落到掏鳥窩、捉老鼠充飢,最終還被活活餓死?

趙武靈王,嬴姓趙氏,名雍,生於公元前340年,是戰國時期趙國第六代君主,也是趙國數百年來最偉大的君主,他在軍事上推行“胡服騎射”改革,奠定戰國中後期趙國強盛的基礎,成為趙國第一個正式稱王的國君,被中國近代史學家梁啟超先生稱為

“黃帝之後的第一偉人”

一代雄主趙武靈王,為什麼淪落到掏鳥窩、捉老鼠充飢,最終還被活活餓死?

公元前295年,在位二十七年,當了四年趙主父、正當盛年的一代雄主趙武靈王,卻在沙丘宮(今河北邢臺)遭遇了“沙丘之亂”,他被圍困宮中達三個月之久,其間得不到任何飲食,淪落到掏鳥窩捉老鼠充飢,最終活活餓死,終年四十五歲,這是為何?

年少趙雍艱難繼位,五國會葬挫敗敵國陰謀

公元前326年,在位二十四年的趙肅侯去世,年僅十五歲的太子趙雍繼位,是為趙武靈王(此時還未稱王)。戰國中期,魏國經過桂陵、馬陵兩次大敗之後霸權地位開始衰落,趙雍之父趙肅侯趁此機會合縱列國對魏國不斷髮起攻勢,企圖南下中原為趙國發展生存空間。趙肅侯去世,趙國新君剛立主少國疑,魏惠王立即聯合齊、楚、燕、秦四國以會葬為名,各派精兵俟機圖謀趙國,面對五國聯合攻趙,十五歲的趙雍在託孤重臣肥義的幫助下,決定採取針鋒相對的強硬措施來應對這些居心叵測的弔唁使者。

一代雄主趙武靈王,為什麼淪落到掏鳥窩、捉老鼠充飢,最終還被活活餓死?

趙武靈王先是命令趙國全境處於戒嚴狀態,趙國軍隊保持一級戒備,隨時準備迎戰入侵之敵。外交方面聯合韓國和宋國,使趙、韓、宋三國形成品字型戰略結構,同時與秦、魏、楚、齊四敵對國形成犬牙交錯的對峙局面,誰也不敢輕舉妄動。接著重金賄賂越王無疆使之攻楚,然後又重賄樓煩王攻擊燕國和中山國(身處趙國腹地,常受齊國指使威脅趙國都城邯鄲),楚、燕兩國後院失火自顧不暇,於是放棄了趁機攻趙的圖謀,去掉了楚、燕兩個強敵,剩下魏、秦、齊三國對抗趙、韓、宋聯盟也就沒有什麼優勢了。

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在處理好了內政外交後,趙武靈王命令來會葬的五國軍隊不得進入趙國境內,只允許五國使者攜帶各國國君的弔唁之物入境,否則將被視為侵國。

五國使者進入趙國後發現趙國重兵集結,一副隨時準備戰鬥的樣子,不敢再有佔趙國便宜的念頭,在參加完趙肅侯的葬禮後就匆忙離開了趙國。

一代雄主趙武靈王,為什麼淪落到掏鳥窩、捉老鼠充飢,最終還被活活餓死?

趙武靈王剛繼位時,誰也沒有把他這個十五歲的少年國君放在眼裡,趙國面臨空前危機,甚至有被五國瓜分滅國的危險。可沒想到正是這個少年國君以他超凡的勇氣、霸氣和膽略,一舉挫敗了魏國發起的五國圖趙陰謀,面對強勢的趙國和趙武靈王,魏惠王在圖趙未遂後馬上修補趙、魏之間的關係裂痕,而趙國的重要盟友韓國也透過聯姻進一步加強與趙國的關係,

初即位的趙武靈王不但經受住了嚴峻的考驗,同時開始走上戰國曆史大舞臺。

緩稱王以避樹大招風,攻略中山、燕國積蓄國家實力

公元前323年,趙武靈王即位親政的第三年,魏相公孫衍發起五國相王的合縱運動,以對抗秦相張儀拉攏齊楚圖魏的連橫策略。五國相王即魏、趙、韓、燕、中山五國互稱對方為王,但五國之中除了魏國實力較強之外,其餘四國實力差不多,只能算弱小之國,根本無法與齊、楚等大國相比,五國相王更像是魏國拉攏幾個弱國相互“抱團取暖”,且一旦稱王很容易招來強國的關注和打擊。

一代雄主趙武靈王,為什麼淪落到掏鳥窩、捉老鼠充飢,最終還被活活餓死?

趙武靈王從趙國自身實力出發,拒絕了魏國五國相王的求盟,認為趙國徒有王之名,而無王之實,且趙國地處中原四面受敵,因此令國人稱自己為君,不但放棄稱王還自降了一格。

趙武靈王透過緩稱王,既可以避免樹大招風帶來的麻煩,還可以韜光養晦暗中積蓄國家實力,後來的明太祖朱元璋發家的九字真言“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其實早在一千多年前就被趙武靈王靈活運用了,而此時的他還不到弱冠之年。

中山國是遊牧民族白狄建立的國家,從春秋時起就已經存在,叫鮮虞國,曾數次滅國又多次復國。戰國初期,魏文侯曾派大將樂羊經趙國攻滅中山國,使之成為魏國控制在領土之外的一塊飛地,後來趙魏交惡,被魏國佔領不到三十年的中山國脫離魏國控制,重新復國了。

一代雄主趙武靈王,為什麼淪落到掏鳥窩、捉老鼠充飢,最終還被活活餓死?

由於中山國正好楔在趙國的中央地帶,只有東北角一小塊與燕國接壤,四面幾乎被趙國包圍。橫亙趙國中央的中山國不但將趙國弄得四分五裂,使南北交通阻隔,而且不利於趙國對全境的有效控制,再加上中山國靠近趙國南端都城邯鄲,隨時威脅趙國的國家安全和統一,一直被趙國曆代國君視為心腹大患。

趙國幾代先君自立國以來都試圖向外開拓疆土以強國,但由於中山國的牽制一直未能實現,而齊、燕兩國也將中山國作為牽制、阻止趙國強大的天然搭檔,趙武靈王即位後秉承先君遺志,在重臣肥義的幫助下決定展開攻略中山、燕國的行動以積蓄國家實力。

一代雄主趙武靈王,為什麼淪落到掏鳥窩、捉老鼠充飢,最終還被活活餓死?

趙武靈王十一年(前315年),趙國鄰國燕國發生“子之之亂”,趙武靈王先是成功說服中山王趁燕國內亂之機大舉攻燕,佔領燕國土地數百里、城池幾十座,使中山國將主要軍事力量和精力壓向北方燕國邊境,極大緩解了中山國對趙國都城邯鄲的威脅,同時使中山、燕國埋下仇恨的種子,拆解了兩國再次結盟的可能。

接著,趙武靈王趁燕國內亂插手燕國內政,派大臣樂池入韓迎立燕國質於韓的公子職繼位為燕王。燕公子職入韓為質本是韓燕盟約以制約趙國的,趙武靈王迎立公子職為燕王,不但破解了韓燕同盟,同時讓公子職(即後來的燕昭王)對趙國心存感恩,成為趙國的盟友。

一代雄主趙武靈王,為什麼淪落到掏鳥窩、捉老鼠充飢,最終還被活活餓死?

燕公子職回到燕國,面對軍隊強大的齊將匡章和燕太子平,不得不求助趙武靈王,趙武靈王不願為了燕國白白損耗趙國的實力,一邊命令趙國軍隊不與齊國軍隊直接對陣而處於相持狀態,一邊對公子職假稱齊國軍隊很強趙國不敵,讓公子職向秦國求救。公元前312年,秦惠文王派出大軍兵分兩路攻齊救燕,齊國大敗,齊國軍隊退出燕國,第二年,燕公子職繼位為燕王,是為燕昭王。

一場燕國內亂使趙國獲取極大利益,趙武靈王運用靈活、高明的外交手段,解除了中山國對趙國都城邯鄲的長期威脅,同時拆解了燕韓、燕與中山結盟的可能,使趙燕成為長期的盟友,最後還利用秦國大大削弱了齊國,可謂是一石數鳥,一舉改變了四面皆敵的險惡外部環境,為將來國內推行“胡服騎射”改革,滅中山、奪取林胡樓煩奠定了基礎。

推行“胡服騎射”改革,滅中山、奪取林胡樓煩開疆拓土

趙武靈王十九年(前307年),此時的趙國一邊繼續與各國交好穩固趙國周邊環境,一邊改革內政積蓄國力,而其他各諸侯國卻是彼此攻伐混戰,亂戰成一團。

一代雄主趙武靈王,為什麼淪落到掏鳥窩、捉老鼠充飢,最終還被活活餓死?

趙國西邊秦魏結盟,秦武王派丞相甘茂攻打韓國宜陽,斬首韓軍六萬,攻克宜陽、奪取武遂,韓國議和請降,不久爭強好勝的秦武王卻在周王畿舉鼎絕臏而死,秦武王無子秦國陷入內亂,趙武靈王趁機插手秦國內政,扶持迎立在燕國為質的秦公子稷回國繼位,即後來的秦昭襄王,趙秦成為盟友。

趙國東南邊楚、越、齊三國混戰,先是楚越兩國共同攻齊,但楚國臨時毀約不出兵,越國與齊國戰成一團,後齊國不敵向越國求和,齊越兩國結盟共伐楚國,沒想到被楚懷王大敗聯軍,越王無疆被殺死。

一代雄主趙武靈王,為什麼淪落到掏鳥窩、捉老鼠充飢,最終還被活活餓死?

而北邊的燕國因燕昭王新君剛即位,正在修築黃金臺廣招各國賢才,治理內政,試圖恢復國力。中原各國連續混戰,只有趙國和宋國沒有參與,趙武靈王又與宋康王結成聯盟,利用宋國特殊的地理位置牽制趙國的重點防範物件齊國、魏國和韓國,同時還迎娶了韓國王室的女子為夫人,

自此趙國外部環境佈局全部完成,趙武靈王終於開始在全國推行“胡服騎射”改革。

由於趙國的代郡靠近草原胡人部落,經常受到胡人騎兵的入侵劫掠,它們彪悍如閃電,來去無蹤,趙國深受其害卻也只能被動防禦,因為諸侯各國包括趙國在內使用的是戰國舊式戰車,根本追不上胡人的騎兵。

公元前302年,趙武靈王有鑑於胡人騎兵的靈活和迅捷,決定“以胡制胡”,在邯鄲城提出“著胡服”“習騎射”的主張,下令趙國全國百姓拋棄長袍寬袖,改著胡服;淘汰戰車,改習騎馬射箭,取胡人之長補中原之短。

此舉一開始就引起軒然大波,遭到很多公卿大臣和百姓的反對和不理解,畢竟代表中原文明的趙國卻向胡人蠻夷學習,還強行改變生活習慣穿胡服、吃胡餅等等,但在趙武靈王多年形成的巨大威望和決心下,改革依舊在全國得以推行。

一代雄主趙武靈王,為什麼淪落到掏鳥窩、捉老鼠充飢,最終還被活活餓死?

“胡服騎射”

的推

行使傳統的“步戰”開始向“騎戰”發展,從此騎兵成了封建國家的重要兵種之一,由於輕裝騎兵速度迅捷、運動靈活、攻擊性強,特別適宜在內地平原和北方草原地區作戰,使得這次改革成為戰國軍事史上具有劃時代影響的事件。

透過“胡服騎射”改革,趙國建立起了當時唯一一支以騎兵為主的強大軍隊,從此國勢大漲,成為戰國後期唯一與秦國抗衡的強國。

此前,趙國經趙武靈王對國家人力、物力的重新發展整合,使趙國的軍事實力得到極大提高。公元前306年,趙武靈王攻打中山國,一路上趙軍接連大捷,一直打到中山國的都城靈壽附近的寧葭,徹底控制了太行山的重要孔道井陘。

一代雄主趙武靈王,為什麼淪落到掏鳥窩、捉老鼠充飢,最終還被活活餓死?

接著趙武靈王趁秦國王位爭奪內戰正酣的時候,西渡黃河,攻取了秦國與林胡接壤的榆中地區,此戰獲勝對秦國造成了嚴重的壓迫之勢,而林胡在與趙軍的作戰中損失慘重,林胡王不得不向趙國獻出大量的良種馬以求和,在得到大量林胡良種馬補充後,趙國騎兵部隊得到進一步擴充。

趙武靈王二十六年(前300年),在經過“胡服騎射”後,趙國騎兵軍隊日益強大,先後奪取了林胡和樓煩的大片土地,建立了雁門郡和雲中郡,迫使林胡和樓煩不得不向北遷移,趙武靈王還派人修建了兩道長城,以阻止林胡和樓煩的南下。透過一系列對胡作戰,佔領了北方草原大片領土,

趙武靈王被胡人稱為草原霸主

一代雄主趙武靈王,為什麼淪落到掏鳥窩、捉老鼠充飢,最終還被活活餓死?

趙惠文王三年(前296年),趙武靈王(此時已退位為趙主父)再次大舉進攻中山國,中山王投降,存在數百年曾幾次復國、號稱戰國第八大強國的中山國就此滅亡。戰後趙武靈王將中山王遷往膚施(今陝西榆林),而此前失去大片領土的樓煩王不甘失去權勢,於是聯絡膚施的中山王一起謀反,被趙武靈王所攻殺。

滅亡佔領中山國,使趙國代郡和邯鄲之間再也沒有了阻礙,整個國家渾然一體,加強了趙國中央朝廷對全國的統治,趙國百姓對邯鄲的向心力也更強了,趙國從此成為一個日益強大的統一國家,成為戰國七雄之一。而奪取林胡和樓煩大片領土設立雁門郡和雲中郡,讓趙國的領土擴大了一倍,不但使趙國與中原列強爭霸有了廣闊的戰略空間,還擁有大片培養戰馬的優質草場,趙武靈王不愧為一代雄主,一手奠定了趙國強盛的基礎。

壯年退位引發趙國內亂,一代雄主餓死於沙丘宮變

趙武靈王晚年非常寵愛他的第二任夫人吳娃,自然愛屋及烏喜愛吳娃所生的兒子趙何(後來的趙惠文王),而趙何從小聰明機巧,很有其母親吳娃的智慧,這更加深了趙武靈王對他的寵愛。

一代雄主趙武靈王,為什麼淪落到掏鳥窩、捉老鼠充飢,最終還被活活餓死?

關於吳娃有一個

“夢中情人”

的典故,趙武靈王十六年(前310年),趙武靈王在一個叫大陵的地方巡遊,有一天,他夢見一個少女鼓琴而歌:

“美人熒熒兮,顏若苕之榮。命乎命乎,曾無我嬴。”

趙武靈王對這個夢中少女十分留戀,於是在酒宴上把這個夢向大臣們說了,還具體描繪了少女的形象。大臣吳廣聽說後,覺得趙武靈王說的少女很像自己的女兒孟姚,於是就把孟姚獻給了趙武靈王,這個孟姚就是後來趙人所稱的吳娃。

趙武靈王二十五年(前301年),吳娃去世,趙武靈王十分傷心。吳娃短暫的一生裡給趙武靈王帶來了無限的快樂,但從來沒有

過趙武靈王一件事,這讓趙武靈王對吳娃很是愧疚,吳娃最愛她的兒子趙何,臨死前求趙武靈王立趙何為太子,於是趙武靈王答應了吳娃臨死前的最後請求,廢掉了長子太子章,改立吳娃的兒子趙何為太子。

一代雄主趙武靈王,為什麼淪落到掏鳥窩、捉老鼠充飢,最終還被活活餓死?

由於趙武靈王想全心專注於趙國對外激烈的軍事鬥爭,再加上自己常常親自帶兵出征打仗,不知道什麼時候就有不測之危,到時候引起趙國大亂就不好了,這在趙國前幾代國君即位時都發生過先例,所以想在自己有生之年讓趙何提前即位,自己再送上一程,讓政權平穩過渡。趙武靈王二十七年(前299年),正值盛年的趙武靈王(此時41歲)將王位禪讓給年僅10歲的太子趙何,是為趙惠文王,自己則稱代表著太上皇意思的趙主父。

趙武靈王的本意是想在趙國國內構建二元政治體系,他主軍兒子趙惠文王主政,只是自己不再稱趙王,且和兒子趙惠文王一起掌握趙國的軍政,但天無二日、民無二王,趙武靈王的這番設想很顯然違背了封建國家政權結構的基本規律,最終導致了趙國內亂的發生。

(關於構建二元政治體系趙武靈王雖然失敗了,但日本戰國時代的德川家康和德川家族卻運用得爐火純青)

一代雄主趙武靈王,為什麼淪落到掏鳥窩、捉老鼠充飢,最終還被活活餓死?

趙王何即位時雖然年紀小,但經過重臣肥義的細心教導和輔助,再加上聽政四年,已經懂得了如何治國理政,很有少年英主的樣子。相反相貌秉性很像自己的長子公子章,在朝見小很多的弟弟時露出的萎靡頹廢讓趙武靈王十分痛心,公子章本來也是一個極其出色的太子,曾屢立戰功,不到十五歲就統帥中軍取得攻打中山國的大勝,其母韓夫人的賢惠持重也曾讓自己著迷,所以面對無辜被廢而毫無怨言的長子公子章,趙武靈王很想找機會彌補他,以減輕自己的愧疚之情。

不久趙武靈王封長子公子章為安陽君,派田不禮為相。趙武靈王還經常與公子章居住在一起,衣食住行均命人準備兩份,公子章的儀仗用度與趙王何的幾乎一樣,趙武靈王突然表現出的對公子章的厚愛,讓朝中大臣以為趙武靈王又有了新的打算,一些大臣於是暗中與公子章來往,而安陽君相田不禮本是齊國失勢貴族,見公子章有重為太子的可能,認為機會來了也在一邊鼓譟煽風點火,讓已對王位心如死灰的公子章重新煥發野望。趙王何和重臣肥義對趙武靈王的舉動和朝臣的動向雖然心懷隱憂,但並沒有採取什麼行動。

趙惠文王四年(前295年),趙武靈王打算把代郡分封給公子章,讓公子章也稱王。

趙武靈王此舉表面上是補償、扶植公子章,其真實目的是想透過公子章以制衡趙王何,從而收回趙王何的國君實權,自己重新親掌朝政,說到底是要奪回自己曾經放手的權力。

趙武靈王在攻滅中山、奪取林胡、樓煩做了北方草原霸主後,又有了新的理想那就是做中原霸主,為此還曾親自秘訪秦國,瞭解秦王和觀察秦政,而要實現這個偉大理想,就必須奪回王位重做趙王。當初將王位禪0讓給趙何,本想做繼續掌握權力的太上皇,沒想到趙王何在肥義的輔佐下,逐漸取代趙武靈王成為趙國的中心和一號人物,失去權力和名位讓正值壯年的趙武靈王十分失落和痛苦,漸漸變得不甘寂寞起來。

一代雄主趙武靈王,為什麼淪落到掏鳥窩、捉老鼠充飢,最終還被活活餓死?

趙武靈王把要立公子章為代王的想法告訴了趙王何的老師肥義,希望取得他的支援,沒想到遭到堅持法統、國家大義的肥義的反對,因為按照趙武靈王的想法,國家可能一分為三(趙武靈王重新執政、趙王何和代王章),趙國從此陷入內亂和血戰,這是老臣肥義萬萬不願看到的,於是在趙武靈王悻悻離開後馬上把這件事告訴了趙王何,趙王何也明白了事情的嚴重性,和肥義商議後加強了王宮警衛。

宗室重臣陽文君趙豹不受趙武靈王所喜,所以堅決站在了趙王何一邊,提醒肥義和趙王何早做準備;宗室公子成當初因反對胡服騎射被趙武靈王閒置多年,趙王何即位後,在肥義的舉薦下重獲重用,自然支援肥義和趙王何;而大臣李兌是肥義一手提拔的心腹,他們共同組成了趙王何的支援力量。肥義知道趙武靈王的想法不會輕易改變,為防不測讓公子成和李兌手持趙王何的兵符,將軍隊移往都城外,隨時準備起兵勤王,同時讓趙豹坐鎮邯鄲城,不許其他軍隊進城,肥義自己則收集情報、統籌安排。

另一邊趙武靈王將討封不成的訊息告許了公子章和田不禮,想激公子章和趙王何爭鬥,自己再以調和的身份重新執掌朝政,公子章和田不禮果然不受激怨恨趙王何,再加上趙武靈王的默許,公子章決定採取奪權行動,此時的趙武靈王萬萬沒想到事情發展的結果不是他所能承受的。

一代雄主趙武靈王,為什麼淪落到掏鳥窩、捉老鼠充飢,最終還被活活餓死?

公子趙豹對邯鄲的嚴防密守,使趙武靈王明白兒子趙王何有了防範,這極大地激起了趙武靈王的鬥志,他已經把兒子趙王何當作了最大的對手。於是趙武靈王以在沙丘(今河北邢臺)選看墓地為名,讓公子章與趙王何隨行,趙王何不敢違抗,到沙丘後趙王何居一宮,趙武靈王和公子章居一宮。

田不禮勸公子章先發制人,以趙武靈王的令符請趙王何到趙武靈王的宮中議事,趁機殺掉趙王何造成既成事實,肥義覺察到這裡面可能有陰謀,決定由自己先去,如果預定時間不歸則有變亂,立即派使者通知公子成和李兌率領軍隊勤王。肥義入宮後果然沒有見到趙武靈王,卻見到了公子章和田不禮,知道自己回不去了,幸虧早有準備。公子章和田不禮見趙王何沒來一怒之下殺了肥義,決定再派遣使者調趙王何過來,如再不來就說明趙王何有了防範,立即對趙王何發動進攻。趙王何見肥義未歸而使者又來,知道發生了事變,馬上令心腹信期率軍包圍公子章所居住的主父宮,與公子章、田不禮及其黨徒展開激戰,而公子成與李兌很快也率軍趕到沙丘,參與平叛,不久公子章和田不禮戰敗,田不禮逃亡宋國,公子章敗退到主父宮被趙武靈王包庇收留,公子成、李兌、信期集合所有軍隊以平叛的名義將主父宮團團圍住。

一代雄主趙武靈王,為什麼淪落到掏鳥窩、捉老鼠充飢,最終還被活活餓死?

面對大門緊閉的主父宮,李兌想向趙王何請示如何處置,被公子成阻止,

公子成說,如果請示趙王何,趙王何很難下達趕盡殺絕的命令,親口誅其父兄,這樣一來兵圍主父宮、攻殺公子章就成了我們的罪過;如果不請示趙王何,自己處置,趙王何也一定會接受這個結果。

李兌與信期覺得很有道理,於是派兵攻入主父宮,誅殺了公子章及其黨羽,趙武靈王不能制止。

在殺了公子章後,公子成和李兌將主父宮裡所有的人包括宮女、僕役等全部趕出,只留趙武靈王一人關閉在宮中,不許他出宮,趙武靈王不甘受辱想要和宮外的軍隊一拼生死,但公子成等人只圍不戰,因為誰也不願承擔殺死趙主父的罪名。

趙武靈王就這樣被圍在內宮中,宮內本來就沒有什麼存糧,只剩下一些日常的水果點心,不過沒幾天就吃完了,怎麼辦,

肚子餓得厲害的趙武靈王只好爬到樹上去掏鳥窩,吃鳥蛋,不久樹上的鳥窩也掏沒了,又捉老鼠充飢,老鼠吃沒了後趙武靈王再也找不到吃的了。公子成對趙武靈王斷糧斷水前後長達三個月之久,在確定趙武靈王必死之後才打開內宮為他收屍,就這樣一代雄主趙武靈王在沙丘宮變中被活活餓死,終年四十五歲。

小結

趙武靈王雖然在處理繼承人上出了問題,導致自己也在沙丘宮變中死於非命,但這場變亂很快被平定,趙國的整體實力並沒有因此大損。

一代雄主趙武靈王,為什麼淪落到掏鳥窩、捉老鼠充飢,最終還被活活餓死?

而趙武靈王透過以胡服騎射為代表的一系列措施,對趙國的政治、軍事、經濟、文化領域進行了一次大改革,使趙國在人力、物力等方面得以最佳化配置,極大地提高了趙國的軍事實力;在位期間滅亡心腹大患中山國,奪取林胡、樓煩等地,使趙國領土增加一倍真正成為統一強大的中原強國;趙武靈王還親自立了燕昭王和秦昭襄王兩位國王,在眾諸侯中威望極高是舉足輕重的一代霸主。

當然趙武靈王最大的貢獻還在於對趙國國家性格的塑造,給趙國注入了強國的基因,增強了趙國百姓對中央朝廷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使趙國一躍成為當時的超級強國,趙武靈王實在是一位很有作為的國君,也是戰國時期最傑出的國君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