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都以為蒙恬姓“蒙”, 其實, 大多數人都理解錯了

自東周以來,中國人之間的稱呼便遵循“禮”的發展。一般來說,稱呼古代男子時一定要稱其“氏”,而稱呼女子時要以“姓”相稱。因此,在戰國時期,嬴政應該被叫做“趙政”(嬴姓趙氏)。以此類推,大秦丞相呂不韋,在當時的稱謂應該是“姜不韋”。

世人都以為蒙恬姓“蒙”, 其實, 大多數人都理解錯了

那麼,秦朝的大將蒙恬姓什麼呢?他的家世又是怎樣的呢?

根據史料的記載,蒙恬姓“姬”,而蒙是他的氏。所以,用現代人慣用的叫法,蒙恬應該被稱作“姬恬”。蒙恬並不是土生土長的秦國人,蒙氏家族最早住在齊國。或許是因為戰亂,亦或是因為避難,蒙恬的祖父蒙驁不遠千里地來到西北地區,改換國籍成了秦人。

或許是因為當時的秦國包容性比較強,在這裡能獲得比齊國更好的發展機遇,所以不少“外來戶”選擇寄居在秦國。自秦孝公以來,秦國便有了招賢納士的傳統。我們熟悉的秦國人才,絕大多數都不是土生土長的本地人,而是標準的“外來戶”。

秦國給了蒙驁廣闊的發展空間,他一生效忠了四位秦王,分別是秦昭襄王、秦孝文王、秦莊襄王、嬴政,蒙驁參加了大量秦國的對外戰爭,立下了赫赫戰功,成了與王翦平起平坐的大將軍。

史料中對這位秦國上將的記載比較少,我們甚至連他的生年都無從查閱,僅有秦昭襄王時期蒙驁來到秦國定居的部分記錄,後來的秦孝文王時期乃至秦莊襄王時期史料上沒有出現關於蒙驁的記載。

世人都以為蒙恬姓“蒙”, 其實, 大多數人都理解錯了

不過,可以肯定的是,蒙驁在此期間一定立下了戰功,成為手握兵權的將軍,否則也不會率領秦軍參加公元前249年攻略韓國的戰爭。

根據《史記》的記載,在這場戰爭中蒙驁擊敗了韓國人,迫使韓國國君割讓了成皋和鞏這兩座富庶的城池。在接管了這兩座城池後,秦人在這裡設定了“三川郡”。從這以後,秦國的國土與魏國都城直接接壤。

一年後,也就是公元248年,秦國發動了兩場對外戰爭,這兩場戰爭中都啟用蒙驁為主帥。在此期間,蒙驁先是擊敗了趙國奪取平原,又擊敗了魏國奪取了高都和汲。次年,秦國再次啟用蒙驁對趙國發動侵略,拿下了包括新城、狼孟在內的三十七座城池。

不過,在這場戰役的後半段,戰無不勝的蒙驁遇到了宿敵——魏國信陵君,折戟沉沙。直到公元前242年,信陵君去世,蒙驁再次被啟用,向魏國復仇,一舉奪取二十座魏國城池,立下不世奇功。蒙驁的兒子蒙武繼承了父親的軍事天賦,成為了秦國優秀的將才。

公元前224年,蒙武曾與王翦共同征討楚國,並大獲全勝,項羽的祖先項燕便死在這場戰爭中。項燕被擊殺後,楚國的軍事水平一落千丈。次年,蒙武與王翦再次率兵遠征楚國,輕而易舉地擊敗了楚軍並俘虜了楚王,征服了這個國家。

世人都以為蒙恬姓“蒙”, 其實, 大多數人都理解錯了

遺憾的是,史料中對這位與王翦齊名的名將記載非常少,甚至比他的父親蒙驁還少。在擊破了楚軍之後,史料中再未出現過關於蒙武的記載。司馬貞在《史記索隱》這本書中對蒙氏家族給予了高度評價:“蒙氏秦將,內史忠賢”。

到了蒙恬、蒙毅這一代,蒙氏已經成為秦國舉足輕重的大家族,沒有任何政治家族能與其分庭抗禮。蒙恬、蒙毅兩兄弟繼承了父親、祖父的軍事能力,曾在戰場上有過突出表現。公元前211年,立下赫赫戰功的蒙恬順理成章地被任命為大將軍,同年被賦予遠征齊國的重任。

蒙恬順利攻破齊國後,被封為內史,位極人臣,其弟蒙毅也官拜上卿。相比於蒙恬,蒙毅更是深得秦始皇寵信,雖他的地位是上卿,但他所享受的待遇卻等同於丞相。值得一提的是,蒙毅是唯一一位有資格與秦始皇乘坐同一輛車的朝臣,再無朝臣有此殊榮。

遺憾的是,這兩兄弟雖然在嬴政手下風生水起,但在秦始皇駕崩以後他們的境遇急轉直下。根據史料的記載,由於公子胡亥素來不喜歡蒙氏兄弟,加上趙高等奸黨有意構陷,在胡亥上位後蒙氏家族遭到了清算。先是蒙毅被胡亥冤殺,隨後蒙恬亦被賜死。

世人都以為蒙恬姓“蒙”, 其實, 大多數人都理解錯了

可以說,以蒙恬在軍隊中的威望,他完全可以召集士兵打回咸陽。然而,念及始皇帝的恩情,蒙恬甘願死在“莫須有”的罪名下,保全了蒙氏一族的忠義之名。司馬貞對其評價道:

“蒙氏秦將,內史忠賢。長城首築,萬里安邊。趙高矯制,扶蘇死焉。絕地何罪?勞人是稥。呼天欲訴,三代良然。”

蒙恬故里位於山東省臨沂市蒙陰縣聯城鄉,地處蒙陰縣西南,東與蒙陰鎮,桃墟鎮,北與蒙陰鎮、常路鎮相鄰,西與新泰市、平邑縣接壤,為三縣交界之地。1995年8月,蒙陰縣人民政府在聯城鄉樹立了“蒙恬故里碑”,在縣城修建了“將軍亭”;2000年,臨沂市人民政府在臨沂廣場為他樹立雕像,列為臨沂“十大歷史名人”之一。

參考資料:

【《史記·卷八十八·蒙恬列傳第二十八》、《史記索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