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戰時期的坦能堡戰役,人數佔據優勢的俄軍為何會敗給德軍?

坦能堡戰役又被稱作坦嫩貝格戰役,是一次發生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東線戰場上的重要戰役。在這場戰役中,德軍以不到20萬人的軍隊,擊敗了人數幾乎兩倍於己方的俄軍。

一戰時期的坦能堡戰役,人數佔據優勢的俄軍為何會敗給德軍?

(坦能堡戰役中的德軍)

那麼,俄軍明明有著巨大的人數優勢,為什麼還會大敗而歸呢?

最重要的原因,是俄軍的情報出了問題。相當於是不斷給德軍輸送情報。這是怎麼回事呢?

德軍對於歐洲地區的大戰,是早早就做好戰爭計劃了的。在20世紀末期,德軍元帥施裡芬,就曾花費了數十年的時間,制定出了一套應付兩線作戰的“施裡芬計劃”。

施裡芬計劃在經過無數次修改後,最終在1906年完成定稿。

在施裡芬眼中,同老冤家法國的對決,是這場戰爭的重中之重。只要德軍能夠利用炮火掩護步兵衝鋒,就能在短期之內攻下法國。

當然了,這也意味著西線需要投入超大規模的軍隊數量。施裡芬最初將西線的部隊定在了80個師,同時還劃分為左右兩翼軍隊。其中左翼負責佯攻誘敵,而大部隊右翼則負責從各個方向突入法國,合圍巴黎。

至於東線的俄國,施裡芬只安排了10個師左右的部隊。這並不是說施裡芬盲目看輕俄國。事實上,經過日俄戰爭後,施裡芬還專門對俄國軍隊進行了嚴密的分析。不過最終他認為,俄國的土地過於寬廣,戰爭動員機制已經跟不上時代。再加上破舊的鐵路網路等因素,都會使得俄國的戰爭反應速度大大降低。

這也就意味著,俄國至少需要6-8周,才能夠完成大軍的集結,並對德國發起進攻。而到那個時候,西線的戰爭早就結束了。

一戰時期的坦能堡戰役,人數佔據優勢的俄軍為何會敗給德軍?

(施裡芬舊照)

1914年6月28日,斐迪南大公在薩拉熱窩遇刺。8月1日,德國向俄國宣戰。兩天之後,德國又向法國宣戰。第一次世界大戰正式爆發了。

一戰爆發時,施裡芬元帥已然去世。負責戰略的總參謀長是性格軟弱的小毛奇。小毛奇雖然心中對施裡芬的計劃不太認同,但卻沒有膽量提出質疑。不過,小毛奇還是修補了一些計劃之中他認為的漏洞。比如他在西線右翼的王牌部隊中,抽調出了幾十萬人,補充到了西線左翼軍隊和東線的軍隊中。

從戰爭最初的情況來看,小毛奇的做法是沒有任何問題的。施裡芬計劃將一切都佈置得很好。唯一的一個缺點,就是針對研究的物件,其實是1906年的法俄。而在八年的時間裡,法俄兩國早已今非昔比。

尤其是俄國的集結能力,更是被施裡芬嚴重低估。

本來施裡芬計劃中認定俄國需要2個月左右的時間來集結軍隊,但實際上俄國在收到法國的警報後,他們集結60多萬軍隊,才只用了十天。

1914年8月17日,俄軍派出第1集團軍和第2集團軍的40萬部隊,對東線的德國軍隊發起了攻擊。德國人沒有預料到俄軍會來得這麼快,一時之間被打了個措手不及,不得不向後敗退。而俄國軍隊也很快攻入了東普魯士境內。

一戰時期的坦能堡戰役,人數佔據優勢的俄軍為何會敗給德軍?

(斐迪南大公遇刺)

不過,興許是對手的窩囊表現,讓俄軍有些沾沾自喜。俄國兩個集團軍在使用電臺發報時,竟然使用了最初級的密碼加密。這等於是將自己的作戰計劃,完全暴露在了德軍的眼中。

並且相比起東線德軍的指揮官,德國著名的興登堡和魯登道夫來說,俄國兩個集團軍指揮官萊寧坎普夫和薩姆索諾夫,實在是有些不和諧。甚至在日俄戰爭中,這兩位指揮官還因為意見不合,當場大打出手。

而最為致命的是,俄國軍隊的集結速度雖然已經得到了極大提升。但他們的鐵路網路等設施,確實已經太過時了。這也就意味著,俄國兩個集團軍是在後勤物資沒有保障,軍隊動員都沒有完成的情況下,貿然向德國發起的進攻。而這個原因,最終成為了戰場上的勝負手。

在初期作戰失敗後,興登堡和魯登道夫並沒有慌亂。他們在竊取到俄軍“補給車隊未到,暫停攻擊兩天”的電報之後,迅速制定了一套對應的作戰方案。

德軍以少量軍隊牽制俄第1集團軍的大部隊,同時利用兩位指揮官缺乏協調性的這一點,讓大部隊在俄第2集團軍周圍佈置了一個口袋。再加上俄軍電報的不斷洩露,德軍對俄國的動向、兵力的佈置瞭如指掌。

之後,俄第2集團軍孤軍深入,很快遭到了德軍合圍。薩姆索諾夫自殺身亡,俄國十多萬士兵被殲滅和俘虜。而對於俄第2集團軍的遭遇,萊寧坎普夫竟然完全不知情。

1914年9月7日,興登堡下令對俄第1集團軍發起全線進攻。萊寧坎普夫最終率領大部隊突圍成功,但依然損失慘重。

這場戰役,成為了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而興登堡和魯登道夫也報了德國幾百年前,在坦能堡敗於俄國的一箭之仇。

(參考資料:《第一次世界大戰戰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