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湘軍特點: 11年時間滅亡太平天國, 並非沒有理由

1851年1月,金田起義爆發,1853年3月,太平軍殺進南京,盤踞東南,與大清隔江對峙。從起義到定都,太平天國只用兩年時間,這足以證明八旗、綠營這兩支正規軍已經不堪一擊,無法完成拯救大清王朝命運之重任。此時,以曾國藩為代表的漢族“私人武裝”(湘軍)強勢崛起,為大清武裝力量注入了新鮮血液,並最終消滅太平天國,為大清續命50年。

那麼,曾國藩用多長時間才撲滅盛極一時的太平天國呢?從湘軍組建起,用時11年;從曾國藩出任兩江總督,掌握地方大權起,只用4年。可知,曾國藩的這支“私人武裝”之戰鬥力非同小可,是太平天國的掘墓人。這就有意思了,八旗、綠營這兩支正規軍都搞不定太平天國,為何曾國藩的“私人武裝”卻可以呢?這與湘軍之結構、特點密切相關。

淺談湘軍特點: 11年時間滅亡太平天國, 並非沒有理由

一、兵歸將有,兵將關係密切,指揮靈活

封建王朝為了避免將帥擁兵自重,進而威脅中央集權,一般都會採取兵將分離之做法,將統兵權、調兵權分開,從而將武裝力量牢牢掌握在國家手中,唐朝的府兵制、明朝衛所兵制、清朝八旗、綠營兵制等就是典型。

兵將分離,調兵權與統兵權分開,這對強化中央集權非常有力,可缺點也不少,尤其是到了王朝末期更是弊病百出。這缺點就是,將領、士兵彼此之間不熟悉,練兵之將非統兵之將,統兵之人非練兵之人;士兵之間也不熟悉,彼此間沒啥感情,配合不默契,乃敗亡不相救,各玩各的。如此,豈能打得贏呢?

曾國藩:“近時各營之兵,東調一百,西撥五十,將與將不和,卒與卒不習;勝則相忌,敗不相救,即有十萬眾在我麾下,亦且各懷攜貳,離心離德。居今之世,用今之兵,雖諸葛復起,未必能滅此賊也。鄙意必須萬眾一心,諸將一氣,而後改弦更張,或有成功之一日。”

淺談湘軍特點: 11年時間滅亡太平天國, 並非沒有理由

正規軍兵制弊端重重,曾國藩決定改弦更張,用募兵制取代世襲兵,效仿明朝大將戚繼光束伍法,組建新式武裝力量,完全由自己掌控。其一、士兵由將領親自招募,兵歸將有,士兵必須服從將領指揮。

其二、士兵招募物件必須是湖南籍農夫,且取具保結,也就是要有擔保人。因此,湘軍上下級之間的隸屬關係非常明確,兵勇服從什長,什長服從哨弁,哨弁服從營官,營官服從統領,統領服從曾國藩一人。此外,這些將領、士兵,幾乎都是同學、同鄉、同族,乃至親戚、父子兄弟等關係,彼此非常熟悉。

如此一來,湘軍在指揮上非常靈活,士兵與士兵之間,將領與士兵之間的配合非常默契,這是克敵制勝的必要條件之一。正如曾國藩所說:“統領如根,由根而生幹、生枝、生葉,皆一氣所貫通,是以口糧雖出自公款,而勇丁感營官挑選之恩,皆若受其私惠。”

淺談湘軍特點: 11年時間滅亡太平天國, 並非沒有理由

二、書生為將,農夫為兵,重視將源、兵源

俗話說,“百無一用是書生”,實則不然,曾國藩就很看好書生,而不太喜歡任用武將來統領湘軍,可謂是“逆其道而行”了。曾國藩麾下統兵之將與幕僚,幾乎全部是儒生,如羅澤南、左宗棠、李鴻章、李續賓、郭嵩燾、李元度、彭玉麟、李續宜、趙烈文、沈葆楨,等等。據羅爾綱先生考證,湘軍將領中,儒生出身者達104位,佔據絕大多數;幕僚15人,是清一色的儒生;幫辦10人,也全部是儒生。可知,儒生在湘軍中之比例非常高。

那麼,為何曾國藩重視儒生呢?主要有這麼幾點。其一、儒生講求“忠義”、“血性”,不會臨陣拋棄隊友,不會見死不救。其二、儒生“功名”慾望強烈,這些落魄的知識分子,渴望出人頭地,實現人生價值,自然捨得賣命。其三、儒生會“治民”,行軍打仗之同時,還可以治理一方,爭取民心。其四、儒生“恥於言利”,礙於面子,不好搶奪功勞,從而少了叛逆之心。總而言之,儒生就是好用,還不講回報,符合曾國藩心意。

淺談湘軍特點: 11年時間滅亡太平天國, 並非沒有理由

書生為將領,士兵則從山地老農中招募,城市小民、散兵遊勇、地痞流氓、天地會等,則一概不收。“擇其技藝嫻熟,年輕力壯,樸實而有農夫士氣者為上,其油頭滑面、有市井氣者、有衙門氣者,概不受用。山地之民多彪悍,水鄉之民多浮滑,城市多遊惰之習,鄉村多樸拙之夫,故善用兵者,好用山鄉之卒,而不好用城市近水之人。”

之所以選擇山農為兵,其實原因很簡單。山地農民比較老實、樸素,非常好駕馭,讓幹嘛就幹嘛;讓衝鋒就不會後退。農民窮苦,貧困潦倒,生活非常艱難,而當兵不但有飯吃,還可以領取高額薪水,自然會捨得賣命。

此外,山農為兵作戰之前,必須要“取具保結”,有擔保人。如此,山農很少臨陣潰逃,乃至跑回家,否則一家老小之日子必定不好過,會受盡鄉人冷眼。所以,山農會服從命令,奮勇殺敵,卻很少潰逃。

淺談湘軍特點: 11年時間滅亡太平天國, 並非沒有理由

三、餉銀優厚,重賞之下出勇夫

俗話說,重賞之下必有勇夫,只要“錢”到位,就沒解決不了的事。但是,國家財政能力有限,正規軍之餉銀不會很優厚,能確保溫飽已經很不錯了,發家致富則幾乎別想。湘軍,典型的“私人武裝”,不屬於國家編制內武裝,無法得到朝廷有效之餉銀供給,生存十分艱難。對此,曾國藩決定就地籌餉,“不可仰他人”,自己來解決軍費問題,給予大夥高額薪水。

湘軍籌餉之主要方式,大致說來有這麼幾種。曾國藩掌握地方實權之前,主要是靠“捐輸”,也就是讓地方官員、豪強、地主、商人、士紳等主動“捐錢”,給湘軍贊助費,“專恃捐輸一途,以濟口食之需”。但是,此種籌餉方式不穩定,難以保證軍費來源,也難以擴充部隊。曾國藩掌權後,節制東南四省,則大規模實行“厘金制度”,設立關卡徵稅,並染指關稅、鹽稅、漕銀等,湘軍從此不再缺錢。

淺談湘軍特點: 11年時間滅亡太平天國, 並非沒有理由

財源有了保證,為刺激士兵賣命,曾國藩在餉銀製度上下足了功夫,湘軍之薪水要遠遠高於八旗、綠營這兩支正規軍,用“金錢”打造出勁旅。例如,湘軍陸師士兵一月薪水為4兩2錢,八旗步兵為2兩5錢,綠營步兵為1兩5錢;湘軍士兵之待遇比八旗、綠營高出幾倍,豈能不賣力呢?

如果士兵不幸陣亡,撫卹金也非常高,“其陣亡者恤銀30兩,傷重者15兩,次者10兩,又次則5兩,殘廢者另加。”士兵待遇高,將領則更高,“營官每月餉銀260兩”,這是啥概念?清末銀貴錢賤,一兩白銀等同於3000文銅錢,一文銅錢可以買個麵包,260兩月薪,絕對算是高薪厚祿了。

王愷運在《湘軍志》中說:“將五百人,則歲入三千,統萬人,則歲入六萬金,猶廉將也。”餉銀優厚,將領、士兵自然賣命,王定安《湘軍記》道:“隴畝之民,人人樂從軍,聞招募則爭出效命,無復綠營徵調離別可憐之色。”如此,當兵等同於“發財”,何愁戰鬥力不強呢。

淺談湘軍特點: 11年時間滅亡太平天國, 並非沒有理由

四、嚴格訓練,強化教育,打造“軍魂”

沒有靈魂、沒有信仰的軍隊,是打不贏戰爭的;沒有“軍魂”的軍隊,只能成為敵人刀下之冤魂。例如,高薪待遇的“僱傭軍”,這些拿錢就賣命的主,戰鬥力強悍沒錯,但紀律堪憂,缺乏“軍魂”,小規模作戰還行,大規模戰鬥則必敗無疑。湘軍對手是強大的太平軍,號稱有“百萬勁旅”,雄視東南,而不是一些小股土匪,隨便吊打。

若想戰勝太平軍,曾國藩必須嚴格訓練隊伍,強化思想政治教育,打造出“軍魂”,從而能在激烈、殘酷的戰鬥中獲得勝利,最終消滅太平天國,實現大清王朝的中興之業。曾國藩強調:“治軍之道,以勤字為先;軍勤則勝,軍惰則敗。”為此,他制定了嚴格的訓練規則:每天點名、操練、扎馬步、巡邏、放哨、負重跑步等,且本人親自督察,以防將士懈怠。

淺談湘軍特點: 11年時間滅亡太平天國, 並非沒有理由

嚴格訓練,保證活命之同時,還可以擊殺敵人,這是湘軍必備之基本功,否則一上戰場就斃命,還談何建功立業呢?當然,只是強化訓練還不行,思想政治素質過硬才是關鍵,軍隊必須要有“信仰”,為捍衛“信仰”可以拋頭顱灑熱血,如此才是真正的勁旅、雄師。為此,曾國藩制定了嚴格之營規、軍規,將軍營紀律與封建宗法道德觀念糅合在一起,教化官兵“忠君愛國”之道,堅守自身之“道德底線”。

在家服從族長、父親、兄長,在軍則服從將官,絕對擁戴上司,執行上級命令。“君臣父子,上下尊卑,秩序如冠履之不可倒置”,為達成思想政治教育之效果,曾國藩“每逢三、八操練,集諸勇而教之”,使士兵“有禮、有法、有號令”,從而甘願在戰場上衝殺,為“信仰”而戰鬥。

淺談湘軍特點: 11年時間滅亡太平天國, 並非沒有理由

五、經典大會戰,檢驗了湘軍之戰鬥力、意志力,這是一支勁旅

曾國藩麾下湘軍,士兵強悍,訓練有素,思想政治過硬,指揮靈活,待遇還非常優厚,其戰鬥力之彪悍,戰鬥意志之頑強,是可想而知。與太平天國的這幾次大規模會戰,足以能夠檢驗湘軍之戰鬥力、戰鬥意志;這是一支勁旅,有望消滅太平軍,實現大清王朝之中興。

1854年4月,湘潭大戰,塔齊布率4000兵馬,擊斃太平軍西征主力2萬餘人,主帥林紹璋僅率4位騎兵逃跑。要知道,當時湘軍才初出茅廬,卻能打贏前期太平軍,戰鬥力是可想而知的。同年10月,湘軍水陸主力2萬餘人,在田家鎮擊敗太平軍10餘萬人,秦日綱、韋俊、陳玉成等被迫退守安徽。

田家鎮,乃太平天國在長江中游之防禦重地,湘軍僅1個月就打破防線,確實夠厲害。1855年1月,湘軍水陸兩師在湖口、九江一帶慘敗,損失兵馬5000餘人,傷了元氣。但是,湘軍並未撤圍,繼續圍困九江、湖口,只是轉入防禦態勢而已。

淺談湘軍特點: 11年時間滅亡太平天國, 並非沒有理由

天京事變之前,太平軍戰鬥力強悍、戰鬥意志頑強,湘軍能多次獲勝,確實不簡單,即使慘敗,也不會亂了陣腳,其戰鬥意志由此可見一斑。天京事變後,太平軍雖然損失很多老兵,可規模很大,後期還裝備洋槍、洋炮,火力十分強大,尤其是李秀成、陳玉成麾下勁旅,更是不容小視。

1859年8月,劉長佑率9000兵馬追殺石達開幾十萬大軍,從寶慶追到廣西,搞得翼王狼狽不堪。1860年8月開始,湘軍與太平軍展開持續一年的安慶會戰,4萬兵馬硬是扛住了英王陳玉成軍團,還成功攻破了安慶,全殲守軍16000餘人。

1862年5月,九帥曾國荃孤軍深入,紮營雨花臺,又適逢江南瘟疫,所部減員不少,能戰鬥的不足15000餘人。此時,忠王李秀成率13王40萬大軍從蘇州殺來,與九帥展開為期44天戰鬥,卻無法突破湘軍構築起來的壕溝、堡壘,天京之圍無法解除,只能撤軍而還,湘軍成功守住了營壘。

淺談湘軍特點: 11年時間滅亡太平天國, 並非沒有理由

從上述可知,曾國藩這支“私人武裝”(湘軍),士兵彪悍,意志頑強,指揮靈活,在高額餉銀之利益刺激下爆發出了巨大戰鬥力,成為太平天國之勁敵與掘墓人。1864年7月,就在曾國藩出任兩江總督,得到實權之第四年,湘軍“吉字營”攻入天京,滅亡了太平天國,為大清再續命近50年。

參考書目:《湘軍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