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怎麼吃東西,就怎麼愛自己

“何以解憂,唯有美食”“日子已經那麼苦了,給自己一點甜的”……

在面對生活壓力的時候,越來越多人選擇用一頓好吃的來緩解壓力、安慰自己,但是因美食而來的“後遺症”,比如肥胖、疾病,又成了我們新的問題。

最近,河南一位23歲的女孩因為長期大量飲用碳酸飲料,患上了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並伴有敗血症、急性腎損傷等多種病症,危及生命。

醫生表示,年輕人患糖尿病逐漸增多,和長期大量飲用碳酸飲料有關。

“肥宅快樂水”雖然給人短暫的快樂,依賴碳酸、糖分帶來的快樂,卻讓人陷入更深的痛苦。

在對身體有益和無益之間,為什麼你選擇了無益的一個?

明知道要遠離高熱量、缺乏營養的垃圾食品,卻總是忍不住繼續購買?

什麼決定了我們的飲食習慣?

《健康思維 健康飲食》認為,飲食習慣背後,是我們的思維方式。

你對待食物的態度,折射出你對待自己的態度;你吃東西的方式,也透露出你對待生活的態度。

你怎麼吃東西,就怎麼愛自己

洛琳·麗芙|中國商業出版社

你怎麼吃東西,就怎麼愛自己

每一個吃東西的習慣,都是在表達我們內心更深的需要。

比如小孩子在家不好好吃飯,偏偏喜歡吃被父母視為“垃圾食品”的小零食,這是他們用“吃”來表達對成年人管束的反抗。

孩子在吃飯上的自主權和選擇權都很少,吃父母不讓自己吃的東西,就是一種反抗。

壓力大的上班族喜歡“喝最苦的咖啡、吃最甜的奶茶”,因為糖分能讓大腦分泌多巴胺,也就是讓你感到快樂的激素。

還有一種是“敷衍式”的解決,吃什麼無所謂,方便就行,一日三餐都是匆忙了事,這代表著他內心是充滿焦慮的。

匆匆點外賣、匆匆吃外賣、匆匆工作、匆匆辭職,匆匆戀愛、匆匆分手,匆匆過完這一生。

你怎麼吃東西,就怎麼愛自己

一個人在吃上的態度,就是他對人生的態度。

經常下廚房,知道怎麼挑選新鮮的菜、給自己做一餐熱飯的人,必然是熱愛生活的;

每天與外賣為伴,廚房沒有煙火氣的人,日子就越過越沒有味道;

結婚之後總是遷就別人的口味,也會慢慢在關係裡失去自我,積累出大量的埋怨和委屈;

更多的人,用暴飲暴食,來宣洩情緒、懲罰自己……

而改變這些習慣的關鍵一步,是改變我們對待食物的認知。

你怎麼吃東西,就怎麼愛自己

《健康思維 健康飲食》中提到,思維有兩個部分,一個是非意識的元認知層面,一個是有意識的認知層面。

90%到97%的思維活動都屬於非意識思維

,它們驅動和影響著有意識的思維。記憶會在這個層面強烈的互動,建立起我們的信念和特質。

比如廣告,即使我們沒有認真去看,但看到的次數多了,就進入到我們非意識的思維層面,紮根在你的大腦當中。

你知道食用油的選擇中有個配比是1:1:1,但不知道具體是什麼意思,類似的資訊在你大腦中積累多了,就形成了你在飲食上的觀念。

有意識的思維,是經過思考之後的選擇。

大部分人都說漢堡是垃圾食品,但是大張偉有一套自己的理論,他說漢堡是最健康的食品,一口下去,有肉、有菜、有主食。

不管誰對誰錯,當你有意識地選擇時,你就會思考,“垃圾食品”的定義是怎麼來的?

原來,漢堡中的食材本身是健康的,但是油炸的烹飪方式把它變成了“垃圾食品”。

當我們用有意識的思維去選擇,就會選擇對身體更友好的健康飲食。

因此,《健康思維 健康飲食》的作者洛琳·麗芙認為,

只有轉變思維,大腦的思考方式改變,身體才會改變。

比如吃薯片之前,想一下薯片是怎麼生產出來的;那些進口的水果是多久之前採摘的,用了什麼東西來保鮮等等。

想象一下,你在面前有顏色豐富的食物:生菜、西紅柿、玉米、蛋奶……

在你吃下去的時候,是否會注意到生菜的顏色或是西紅柿的形狀?

能不能品味到不同食物的口味、質地、香味和感受?

我們可能會花上幾個小時去準備食物,但到了吃的時候,反而草草了事,連品嚐自己的手藝都來不及。

這就像我們對待生活的態度,我們每天努力工作、積攢財產,但我們很少花時間去想活著的目的、內心的目標,總是匆匆忙忙按照別人的方式去生活。

你怎麼吃東西,就怎麼愛自己

北京協和醫院臨床營養科主任醫師陳偉講過一個故事。

有一本書名字很誘人,大概是

“100%會成功的減肥秘籍”

,書也賣得很貴,要100塊。

有個人買回家,從頭讀到尾,認真地尋找所謂秘籍,發現前面都是講別人怎麼成功減肥,並沒有說是怎麼做到的。

直到最後才出現了四個字:

細嚼慢嚥。

這是不是減肥秘籍?

陳偉醫生說:“的確如此,吃得多的人,往往吃飯很快,狼吞虎嚥,囫圇吞棗,大腦還沒來得及反應,就已經吃多了。”

楊絳先生分享自己的長壽秘訣時就談到,她食量比較小,每每吃飯的時候,都是細嚼慢嚥。

《健康思維 健康飲食》給出的建議也是如此:

首先,要專心吃飯

,邊吃飯邊看手機、看電視,會吸引我們的注意力,忽視了自己的飲食和食量。

其次,要慢慢吃

,從胃口被填滿,到大腦感受到已經吃飽,大約需要20分鐘的時間,如果吃得太快,就會吃得更多。

第三,少吃零食

。零食在不經意間增加了身體的負擔,也讓身體更喜歡口感好、熱量高的食物。

最後,吃飽了就應該停下來,用大腦來驅動你的行為,而不是眼睛。

你怎麼吃東西,就怎麼愛自己

你怎麼吃飯,就過什麼樣的生活。

狼吞虎嚥的人,大多被瑣事纏身,情緒焦慮、急迫;

而細嚼慢嚥的人,無論外界的節奏有多快,都能讓自己的步伐從容緩和。

王爾德說:“我厭惡那些對美食不認真的人,他們都是膚淺的。”

當你真的愛自己,就會讓自己慢下來,對食物認真一些,對身體溫柔一些,讓自己獲得來自食物最好的滋養。

作者

| 甘藍藍,寫好別人的故事,過好自己的日子。

圖片

| 視覺中國、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絡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