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用來報時的“最大工具”,與一種傳統樂器有關,如今已成地標

在高速發展的現代社會,時間對人們來說是非常重要的,鐘錶、手機,還有那隨處可見的報時器,無一不是在時刻提醒著人們要有“時間觀念”,“準時”也是衡量一個人基本品質中很關鍵的一點。雖然在原始社會,人們還沒有清晰的時間概念,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似乎也是無形中將時間納入了日常的考量。隨著時光不斷的流逝,古人們也發明了不少用來計時的工具,像今天我們在故宮看到的太和殿門前的日晷,交泰殿裡的銅壺滴漏等等。不過要說古代用來報時的工具,最大最具代表性的莫過於鼓樓了,渾厚悠揚的鼓聲傳遍整個城市的大街小巷,提醒著百姓們安排好一天的起居勞作。

古代用來報時的“最大工具”,與一種傳統樂器有關,如今已成地標

古代用來報時的“最大工具”,與一種傳統樂器有關,如今已成地標

說到“鼓樓”,很多人腦海中第一閃現的是北京、南京等那幾座城市裡的標誌性景觀建築,它們作為城市的地標,白天氣勢恢宏,夜晚流光溢彩,每天吸引著無數遊人駐足停留、拍照打卡,似乎很少有人去關注它們最初建造的意圖。我們知道鼓雖是一種傳統的打擊樂器,但聲音卻雄壯激昂,極具號召力,尤其適合對較廣範圍的群體傳播資訊使用。在鐘錶等現代記時工具產生之前,古代先民也是需要記錄一天的時辰來方便生產生活,而官方為了達到統一時刻的效果,於是“鼓樓”這種建築便應運而生。國內有幾處著名的鼓樓,見識一下這古代報時臺的魅力所在。

古代用來報時的“最大工具”,與一種傳統樂器有關,如今已成地標

古代用來報時的“最大工具”,與一種傳統樂器有關,如今已成地標

趙雷在《鼓樓》中唱道:“我站在鼓樓上面,一切繁華與我無關。”其實我只想說要達到這樣的心境真的很難,因為畢竟這首歌的創作背景是我國的首都北京。北京鼓樓始建於元代,取名叫齊政樓,位於北京城中軸線的地安門外大街北端,為重簷三滴水木結構樓閣建築。樓身建在4米高的磚砌城臺之上,通高46。7米(相當於15層樓),東西約56米,南北約33米,遠看古韻十足,近看雄偉壯觀。它是是元、明、清三朝的中央報時臺,也是首都的地標建築,站在鼓樓之上,極目四周,讓你真是想不為帝都的繁華景象所震撼都難。

古代用來報時的“最大工具”,與一種傳統樂器有關,如今已成地標

古代用來報時的“最大工具”,與一種傳統樂器有關,如今已成地標

南京鼓樓,始建於明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位置正好在明城牆圍成的幾何面積中心。我們知道南京有個行政區叫“鼓樓區”,其實也正是得名於此。南京鼓樓在明朝時規模等級都頗高,除了用於日常報時,還作為迎王、接詔等重大慶典的重要建築。它坐落在南京鼓樓區的北京東路等五條主幹道交匯處的鼓樓崗上,下層是高達9米有三道券門的城闕,上層建築分為中殿和東西兩殿。它是明代都城的標誌性建築,也是中國古代官式磚構建築的代表。

古代用來報時的“最大工具”,與一種傳統樂器有關,如今已成地標

古代用來報時的“最大工具”,與一種傳統樂器有關,如今已成地標

若論體型和儲存完整程度,西安鼓樓若稱第二,那就沒有哪個鼓樓敢稱第一了。西安鼓樓始建於明洪武十三年,坐落於古都西安的中心,明城牆內東西南北四條大街的交匯處的西安鐘樓西北方約200米處。它建於方形臺基之上,通高34米,為歇山式重簷三滴水的樑架式木結構樓閣建築,臺基下闢有高和寬均為6米的南北向券洞,簷上有深綠色琉璃瓦,樓內貼金彩繪,畫棟雕樑,頂部有鎏金寶頂。在鼓樓第三簷下,南北各懸匾額一塊,南匾為“文武盛地”,北匾為“聲聞於天”,其中南匾“文武盛地”與山海關的“天下第一關”牌匾一起被譽為“中國兩匾”。西安鼓樓是西安城的報時臺和地標建築,亦是鼓樓建築設計的標杆之作,“歇山頂”式的屋頂更是中國古代建築之冠冕。

古代用來報時的“最大工具”,與一種傳統樂器有關,如今已成地標

古代用來報時的“最大工具”,與一種傳統樂器有關,如今已成地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