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冬後餘姚這個村水碓年糕飄香 至今已有300餘年歷史

入冬後餘姚這個村水碓年糕飄香 至今已有300餘年歷史

說起石門村,很多人會感覺陌生,但提起石門水碓年糕,如果是一枚資深吃貨,那麼或許就會豁然明白,原來是這個地方呀。

石門村地處餘姚陸埠鎮的深山之中,從寧波驅車過去要一個多小時車程,但這並不能阻擋老饕們的腳步,就為了來這裡選購水碓年糕,作為冬日飽腹的美味。

入冬後餘姚這個村水碓年糕飄香 至今已有300餘年歷史

用山泉水浸泡了一個月的當季大米打出漿來更細滑。

入冬後餘姚這個村水碓年糕飄香 至今已有300餘年歷史

羅文嶽往打漿機裡添米,這相當於傳統的水磨環節。

和名聲在外的寧波水磨年糕有所不同,石門村水碓年糕採用傳統水碓舂出的,軟、潤、香、甜、韌是其特點,尤其水碓搡出的米粉均勻、細膩,做出的年糕有嚼勁、不粘牙。

水碓(duì)是一種利用水力舂米的器械。我國在漢代發明了水碓,浙東山區在唐代已有了使用滾筒式水碓記載。

入冬後餘姚這個村水碓年糕飄香 至今已有300餘年歷史

水磨米漿要倒進布袋裡壓幹。

入冬後餘姚這個村水碓年糕飄香 至今已有300餘年歷史

壓幹需要24小時。

製作水碓年糕選用的是當季優質晚稻大米,要用純淨山水浸泡一個月。天熱米會酸掉,因此要等到天冷之後,村裡那座古老的水碓房才開動起來。碓頭搡著米粉的嘭嗒聲中,那流淌了300餘年的年味兒開始在村裡飄香,石門村也因此流傳著“無糕不過年”的說法。

曾經,石門村的溪道上有72座水碓,隨著光陰的流逝,如今僅剩一座水碓,年過半百的羅文嶽是這座水碓房的主人,守護著這項屬於寧波市級的非遺技藝。

入冬後餘姚這個村水碓年糕飄香 至今已有300餘年歷史

將米用水碓舂成細粉。

入冬後餘姚這個村水碓年糕飄香 至今已有300餘年歷史

舂粉的過程十分緩慢。

每天清晨5點多,水碓房裡便出現村民忙碌的身影,他們中年紀最大的70多歲,最年輕就是58歲的羅文嶽了。12月16日,羅文嶽告訴記者,目前共有9個人在 水碓房忙活,一天能出產六七百斤年糕。即便供不應求,但為了保障質量,也不再擴大生產。年糕做好也不需要出去賣,都是買主尋上門來求購。這樣的日子一般持續兩個月,臨近過年前半個月才收工休息。整個生產季下來,出產三四萬斤水碓年糕。

製作水碓年糕需要浸米、磨漿、壓幹、粉碎、上蒸、擠壓、分切以及晾乾等工序,每一道工序都是對手藝與經驗的考驗。對於村民來說,這些都是時間歷練的結果,因此製作過程屬於“會者不難”。如今,村裡年輕人不願意學習這門技藝,使其瀕臨失傳的風險。

入冬後餘姚這個村水碓年糕飄香 至今已有300餘年歷史

壓幹後的米粉要再打碎。

入冬後餘姚這個村水碓年糕飄香 至今已有300餘年歷史

蒸的米粉需要乾溼結合,一般蒸5分鐘就可以出鍋。

每過大概5分鐘,一鍋米粉就能蒸熟出鍋,香甜的蒸汽在水碓房裡氤氳繚繞,村民將米粉揉搓成條狀,再用刻有“水碓年糕”的木模板一壓,一根根白白胖胖的水碓年糕熱氣出爐,帶著那香甜的味道,在冬日暖了不少人的胃……

入冬後餘姚這個村水碓年糕飄香 至今已有300餘年歷史

水碓房裡充滿了年糕的香甜味兒。

入冬後餘姚這個村水碓年糕飄香 至今已有300餘年歷史

村民忙著手工分切年糕。

入冬後餘姚這個村水碓年糕飄香 至今已有300餘年歷史

剛晾上的年糕還要及時翻面,讓上下溫度保持一致。

入冬後餘姚這個村水碓年糕飄香 至今已有300餘年歷史

年糕晾乾後就可以長期儲存。

入冬後餘姚這個村水碓年糕飄香 至今已有300餘年歷史

水碓年糕不愁賣,每天都有人驅車前來購買,供不應求。如果不提前電話預定,必然空手而歸。

入冬後餘姚這個村水碓年糕飄香 至今已有300餘年歷史

一個上午忙得差不多了,羅文嶽抽空接附近客戶預定年糕的電話。

入冬後餘姚這個村水碓年糕飄香 至今已有300餘年歷史

水碓是羅文嶽的心頭好,忙完一陣出來看看。

入冬後餘姚這個村水碓年糕飄香 至今已有300餘年歷史

水碓房位於石門村的角落。

記者 張培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