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家:當你意識到自己即將死去時,會產生兩種感覺

人總會迎來死亡,當思想與心理在意識到自己即將死去時,又會產生怎樣的感覺呢?透過不同地域、種族、宗教、文化背景的瀕死體驗(NDE)者的描述,我們來一探究竟。

案例一:

米凱拉。羅瑟17 歲時遭遇重大?禍瀕臨死亡,事後回憶稱:“首先是一片漆黑,什麼都看不?,我很害怕,可突然間我感受到光!一片白色寧靜的光,我感覺它擁抱著我,使我平靜,我不再害怕,因為我知道我可以依賴它。”

心理學家:當你意識到自己即將死去時,會產生兩種感覺

案例二:

遠在地球另一端的布林克利也經歷了這樣難以想象的時刻。

躺在病床上,耳朵嗡嗡作響,他能感受到自己的靈魂跳出身體走在類似隧道的地方,他很平靜,因為他能感受到一種全心全意、仁慈的愛包圍著他,他很快樂,前半生所有快樂的時刻都閃現在眼前。到現在他也不清楚為何在生死關頭他能有這樣稱得上美妙的體驗。

這兩種描述既不同,也相同,

瀕死體驗是非常主觀唯心的感受

即使有時代、個體背景的差異,但對本人的影響都有相似之處。

臨床統計顯示,大部分瀕死體驗者都有安詳的感受,沒有疼痛飢餓口渴的感受,清楚感到情緒與身體極其安定舒適。

心理學家:當你意識到自己即將死去時,會產生兩種感覺

為了便於大家理解,我們首先了解一個概念“

調諧客觀還原理論(Orch-OR))

”。

該理論認為,人的靈魂存在於腦細胞微管中。哈默羅夫(該理論提出者,美國亞利桑那州大學意識研究中心負責人和麻醉學與心理學系教授)在紀錄片《科學頻道 -穿越蟲洞》中表示:

“心臟停止跳動,血液停止流動,微管失去了它們的量子態,但微管內的量子資訊並沒有遭到破壞,也無法被破壞,離開肉體後重新回到宇宙。

如果患者甦醒過來,這種量子資訊又會重新回到微管,患者會說‘我體驗了一次瀕死經歷’。

如果沒有甦醒過來,患者便會死亡,這種量子資訊將存在於肉體外,以靈魂的形式。”

其具體表現為情緒狀態的巨大改變以及資訊的流失,這也是致使瀕死時人感受到放下和平靜的主要因素。

心理學家:當你意識到自己即將死去時,會產生兩種感覺

放下

沒經歷過的人一定認為瀕死非常緊張、痛苦,擔心自己的家人,焦慮自己的貸款。其實不然,

透過研究比對大量瀕死體驗者發現,在走向終結時,人們是別無他想的

面臨死亡的人會深刻感受到自己的渺小, 也許你是權錢皆有的成功人士富甲一方,也許你是受人崇敬的地方代表德高望重,也許你只是普通平凡的工薪階層柴米油鹽,

但在死亡面前,這些身份、認知都是虛無,只有放下

往日裡在意的人情世故, 爭奪的金錢名利,放不下的絲絲縷縷,在這一瞬間,好像全然無關緊要了。在即將消失的生命面前,吵鬧、恩怨、痛苦、不甘,都像流星劃過。

正如在生命的最後時刻,你還會在意老闆指責你嗎?你會頭疼孩子學習不用功嗎?你會嫉妒表姐又買了名牌包嗎?你只會明白的活著,活在當下,就是最好最正確的事,正如瀕死體驗者所述, 感覺不到痛苦,自然放下。

心理學家:當你意識到自己即將死去時,會產生兩種感覺

平靜

研究發現,大量瀕死者在面對死亡時都會表現出平靜的一面,時間或?或短,這正是由“調諧客觀還原理論”所說的表現之一——

資訊流失

所致。

對於死亡,無論?幼與古今,人們的第一反應大多是恐懼,反感。小朋友說到死亡會被大人教育不吉利不能說,而成年人也避諱提及。

從心理學來說,這是心理自我保護機制作用下的正常反應。這裡我們先了解一下心理自我保護機制,

它普遍存在於人的心理活動中,其功能類似生理上的免疫系統

當人們由於某種原因將要或已經陷入緊張焦慮狀態時,就可藉助心理自我保護機制來減輕或免除內心的不安與痛苦以更好地適應生活,從進化?度看,是有利於人類生存繁衍的。

心理學家:當你意識到自己即將死去時,會產生兩種感覺

當人進入到死亡階段時,受到資訊流失影響,記憶資訊缺失,對待尋常人害怕的死亡也就顯得異常平靜了。

而恐懼來源未知,要說世間最無解,死亡一定排在前列

。死後我去向哪,靈魂是否真實存在,是不是真的有天堂,這些問題除非親身經歷。

死亡,大概會永遠未知。而當人意識到自己正走向死亡,?上就能解得這一世間謎題時,便沒有害怕與恐懼,自然會平靜地面對。

所謂生不帶來死不帶走,不是被動,而是主動。當人清楚自己處於將死之時,自然會放下,自然會平靜,如同來時無謂喜樂痛苦,去時也一切乾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