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好檔案出臺,多隻原料藥個股漲停,部分企業已開啟一體化之路

新京報訊(記者 張秀蘭)11月9日,國家發改委、工信部發布《關於推動原料藥產業高質量發展實施方案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提出到2025年,開發一批高附加值高成長性品種,突破一批綠色低碳技術裝備,培育一批有國際競爭力的領軍企業,打造一批有全球影響力的產業集聚區和生產基地。受此利好政策影響,11月10日,原料藥板塊多隻個股上漲,拓新藥業、天宇股份、本立科技、奧翔藥業等多隻個股漲停。

我國已成為全球最大的原料藥生產與出口國,工信部2020年資料顯示,國內有1500多家原料藥生產企業,涉及維生素、抗生素、解熱鎮痛類藥物、抗感染藥物、皮質類激素藥物等方面。公開資料顯示,中國原料藥供給佔全球的9%,印度為12%。我國原料藥出口量在2019年邁入千萬噸級門檻,為1011。85萬噸,同比增長8。83%;出口額為336。83億美元,同比增長12。1%。我國原料藥共出口到189個國家和地區,主要集中在亞洲、歐洲、北美洲三大市場,合計佔我國原料藥出口總額的89%。

北京鼎臣醫藥管理諮詢中心負責人史立臣在接受新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我國原料藥行業仍以大宗原料藥為主,在生產和出口方面佔據優勢。然而,大宗原料藥技術含量低,利潤空間也小,對環境影響也更大。國際市場上的另一家原料藥大戶印度,其原料藥業務則多聚焦在高階原料藥,品類主要包括抗感染、心血管、中樞神經、呼吸領域等,利潤空間明顯高於大宗原料藥,“很多外資企業在研究新藥時,原料藥與製劑同步進行。而印度允許藥物強防,這就促進了其原料藥業務的發展,尤其是在特色原料藥和創新原料藥業務方面,其普通原料藥反而依靠進口。”史立臣表示。

隨著國家藥品集採的開展,也讓原料藥在整個產業鏈中的“話語權”加重。業內人士曾指出,集採在更大範圍內開展後,未將原料藥主動權握在自己手裡的企業處境難免被動,此前在集採中屢有產品中標的華海藥業、齊魯製藥等企業大多在原料藥端佔據優勢。

史立臣指出,如果能在原料藥端滿足生產,可以降低製劑生產的成本,原料製劑一體化,企業才具備競爭優勢。

產業層面,已有部分企業開啟原料製劑一體化之路。其中,奧翔藥業形成了覆蓋API及醫藥中間體,並提供 CDMO和製劑生產服務的產業格局,堅持中間體+原料藥+製劑協同發展。海正藥業亦佈局原料藥和製劑兩個領域,擁有國內最大的抗生素和特色原料藥生產基地。另一家企業浙江醫藥在維生素A和維生素E方面的產能規模在行業領先,並具備原料藥到製劑的一體化優勢。

“以後,大宗原料藥業務能讓企業活著,但賺錢的難度會越來越大。”一位業內人士指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