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前一天,老人說要準備這2件東西,平安入秋,你有聽說過嗎?

中伏不盡秋來到

”,過幾天便是立秋了,今年的立秋節氣是在公曆的8月7日,農曆的6月29,屬於單數日,則今年的立秋是公秋;具體的交接時間是在十四點五十三分,如果以在中午12點以前是早立秋,在12點以後是晚立秋來看,今年的立秋是晚立秋。

有句老話說“

早立秋,涼嗖嗖,晚立秋,熱死牛

。”晚立秋之後,“秋老虎”發威,還會出現持續的高溫天氣,甚至出現比三伏天更熱的天氣。不過,立秋之後早晚溫差比較大,特別是在北方,雖然中午的陽光灼熱,但是空氣溼度減小了,而且早晚會感到涼颼颼的感覺。

立秋前一天,老人說要準備這2件東西,平安入秋,你有聽說過嗎?

每逢節氣的更替,都會對人們的農業生產和日常生活有影響,人們要做的就是順應四時節氣,遵循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古老智慧。在立秋的前一天,老人們會說必須要準備2件東西,是什麼呢?

一、曬秋衣

立秋以後,早晚溫差大,中午的熱度會由夏天的桑拿般的悶熱逐漸轉為熱烤,隨著空氣溼度的減小,中午炙熱的陽光特別適合用於給衣服被子殺菌防黴,所以衣櫥裡的秋衣秋被要拿出來晾曬一下了,去去潮氣。

有一種冷叫做奶奶覺得你冷

”,早晚的較大溫差也會讓一些體弱的朋友感知到涼意習習,早出晚歸的朋友需要適當增加衣物;特別是去田裡幹農活的朋友,早晚穿上一件秋衣,既能保暖,還能遮擋田裡的露水。涼蓆和夏涼被也該收收、秋衣秋被則需要提前準備好,尤其是立秋之後下完雨,氣溫的變化會更明顯。

立秋前一天,老人說要準備這2件東西,平安入秋,你有聽說過嗎?

除了曬衣被,在農村,不少人家會將自家菜園裡吃不了的蔬菜:豇豆、茄子、黃瓜、蘿蔔、辣椒等切塊或者焯水之後,趁著中午陽光正足的時候充分曬乾,做成乾菜或者醃菜,存起來留著冬天吃。

立秋前一天,老人說要準備這2件東西,平安入秋,你有聽說過嗎?

二、貼秋膘

經過苦夏的食慾不振,不少人吃飯過於清淡、簡單;立秋過後,隨著天氣漸漸轉涼,人們的胃口也大開,需要吃些高蛋白、有營養的食物,彌補一下因出汗過多導致體內能量的消耗,於是,“貼秋膘”便流行起來,特別是在北方地區。

“貼秋膘”的習俗源於清代,貼秋膘首選吃肉,要“

以肉貼膘

”。在立秋這一天,人們要麼在家裡提前殺雞宰鴨、或者買好魚、豬肉等,以備在立秋之日與家人一起享用燉雞、燉鴨、燒魚、烤肉、白切肉、紅燜肉,或者肉餡餃子、牛羊肉火鍋、羊肉串等美食,正是:“

立秋吃了肉,身體壯如

牛”。立秋當天要多吃肉,才能儲存下足夠的資本用以過冬。

立秋前一天,老人說要準備這2件東西,平安入秋,你有聽說過嗎?

不像北方人的重口味,江南人立秋講究“

啃秋

”,也就是立秋吃西瓜、吃清涼糕等以防秋燥。杭州人立秋時要“

食秋桃

”,大人小孩每人吃個桃子,吃完把核留起來,等到了除夕這天,把桃核丟進火爐中燒成灰燼,這樣的做法寓意著可以免除一年的瘟疫。

立秋前一天,老人說要準備這2件東西,平安入秋,你有聽說過嗎?

除了“曬秋衣”、“貼秋膘”,立秋前一天還有一個說法是“少遠行”。

三、少遠行

古人將“立春、立夏、立秋、立冬”這四個節氣的前一天稱為“

絕日

”。意思是說:立春後大地回春,水(冬)就絕了,立夏後漸熱,木(春)就絕了;立秋後天漸涼,火(夏)就絕了,立冬後天漸冷,金(秋)就絕了。古人認為每逢季節變化、節令轉移之時,前後幾天地球軌道上的磁場和電波都會自然震動,對氣流、天氣等產生影響,這些變化或多或少會對人和動物有影響,因此儘量少出行、保持心態平和、調節情緒、心安體靜等等。

所以,古人認為絕日不是吉日,要“

忌遠征、忌出

行”;民間的一些婚喪嫁娶、起基建房、喬遷入宅等喜事、大事,也最好避開這一天。與其說是迷信,不如說是人們對自然的一種敬畏之情或者對未來的一種美好的憧憬吧。

立秋前一天,老人說要準備這2件東西,平安入秋,你有聽說過嗎?

現在,不少舊時的風俗、老傳統漸漸被人淡忘,並且也與時代有了隔閡。就拿“貼秋膘”來說,不少朋友會認為現在的人們已經不用貼秋膘了,“過食肥甘厚味”會對人的身體機能和健康造成一定的負擔。所以,貼秋膘也要因人而異、因人而貼:對於超重、肥胖的朋友忌貼秋膘;對於體重偏低的,營養不足的朋友,可以適當“貼秋膘”,做到理性第一。

以上就是立秋前一天,老人說要準備這2件東西:“曬秋衣”、“貼秋膘”,以及“少遠行”的說法,不知你是否聽說過?就像一些塵封的往事,到了特定的日子,讓我們再拿出來說道說道、唸叨唸叨。

每天的柴米油鹽讓我們對瑣碎繁雜的廚事早就沒有了“若如初見”的感覺,但可是然而but,“不計得失、渾然忘我、樂在其中”依然是我們每天的不懈追求。愛生活、愛美食,和你一起分享食物的美味和故事。本文系趴窗看雨的小龜編輯原創,碼字不易,嚴禁不良自媒體抄襲、搬運。喜歡我就~關注!~點贊!~支援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