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傳統文化在臍針療法中的隱秘與燦爛(散文)

俗話說,小雪封地,大雪封河,今冬北京初雪過後,天氣真個兒冷起來了。雖然穿起了厚厚的羽絨服,我還是樂意到何英老師診療室就醫。在這裡,不只是能看病,還能增添不少醫學知識。今天,我在就醫過程中,又一次體會到臍針療法的妙處。

中華傳統文化在臍針療法中的隱秘與燦爛(散文)

我被腸功能紊亂困擾多年,常常腹脹、腹瀉,有時甚至腹痛,為此弄得食慾不振,人體消瘦,精神疲倦,懶言少語,苦不堪言。經過何老師兩次精心實施臍針治療,終於解除了頑疾的困擾,基本恢復了腸道的正常功能,心情一掃往日的沉悶,由衷地快樂起來。

在就診過程中,我不僅佩服何老師嫻熟獨特的針療技法,更信服她在針療實踐中闡發的中醫思考,尤其推崇她對易經文化的領悟和在臍針療法中的應用。在她的針療技術裡,體現的不止於工匠精神,更有對技術精益求精中的理論昇華,贏得了業內人士的矚目和讚譽。

臍針療法是依據八卦易理設計的針灸體系。將易經卦象應用於針灸,確是一個創造。我讀過《易經》多遍,知道它乃群經之首,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瑰寶,視為“奇書”,心存敬畏,卻是一竅不通。其用於中醫針灸,則是到何老師這裡就醫才知道的,真有點“孤陋寡聞”的味道了。

何老師尊《易經》為中醫之魂,當然也是針灸學之魂。她認為中醫要發展,針灸療法要發展,都離不開易理的指導。中醫和針灸療法事業的興盛,必須“守正創新”,這個“正”,應該是守住《易經》之魂。被中醫學界尊崇的《黃帝內經》,其理與《易經》同源,而《易經》是中國古代哲學、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相結合的鉅著,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幾乎遍及各個領域,其中影響最為顯著的莫過於古代醫學,正如孫思邈所指出的,“不知易,不足以言太醫。”我們確實沒有任何理由可以忽視《易經》在中華文化中的地位和它不可替代的作用。清華大學教授馮友蘭先生臨終前特別叮囑:“要注意《易經》,中國將來一定會因它而大放光彩”。《易經》當中記載有64卦爻象,根據專家們的解讀,這64卦爻象正如同DNA的64個密碼組,與西方生命科學家發現的生命密碼在排序方面完全相同。由此可見,《易經》並不是有人誤為宣揚巫術迷信的“算命書”,而是與人體生命奧秘息息相關的名著。

中華傳統文化在臍針療法中的隱秘與燦爛(散文)

何老師對《易經》的尊崇,已經到了愛不釋手的程度,對它的理解也特別到位。她認為不能將《易經》視為“天書”而束之高閣,只是仰視而不請進心裡。《易經》即是關於自然的書,也是關於人的書。“易”與“簡”相通,大道從簡,不要被卦象之多弄得眼花繚亂。病有千奇百怪,但憑一根銀針疏通經絡,我們就能調理化解它們,無藥而愈,創造中醫療法的極至境界。“易”還與“變”相通,萬事萬物都是變化的,同疾還有不同的病因,要與時俱進,與空俱進,善於分析和綜合時空間的資訊,針針見效,以“辯證”施治應萬變。有一位患者老是咳嗽,多處求醫未能治癒,碰巧找到何老師這裡就診。何老師接診後告訴他:你的病因不在上而在下,因便秘而咳嗽。從經絡學上說,大腸與肺互為表裡,便秘治好了,咳嗽跟著也會好。果然,經八卦臍針療法治好了這位患者便秘的毛病,咳嗽也自然消失了。

《易經》所言,看似抽象,但與具體時空相聯絡,就能呈現出具備實用價值的資訊。以神闕穴(俗稱肚臍眼)為中心的八卦布針資訊譜,與足全息、掌全息、耳全息異曲同工,道理是一樣的。我們用肉眼看不到這些全息圖譜,但這些資訊確實是存在的。

譬如經絡,它是人體生命的隱性網路,並依賴間質組織布網,但不一定是間質組織本身,不一定要求證經絡是一種實體器官。比如宇宙就有龎大的能量資訊網,人們看不見它,它卻在組織宇宙執行,人體經絡如此理,八卦臍針資訊圖譜仍然如此理。

離開何老師診療室,夜幕已經降臨。仰望天空,遠處有幾顆寒星一閃一閃的。此刻,我因領略到中華傳統文化在臍針療法中的隱密與燦爛,陡然覺得心宇明亮地溫暖起來……

中華傳統文化在臍針療法中的隱秘與燦爛(散文)

作者李武兵簡介:原名李武斌,筆名春暉,湖北武漢人,現居北京,曾任職於鐵道兵文化部、總政群工部,系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散文學會會員、中國現代格律詩學會理事,著有《李武兵抒情詩選》(上下冊),散文集《太陽鳥》,長篇紀實文學《自然之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