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醫高人葉天士100招,招招能治病!值得永久珍藏!

古醫高人葉天士100招,招招能治病!值得永久珍藏!

一:腎(包括肝腎比較)

1、凡腎液虛耗,肝風鴟張,身體麻木,內風暗襲,多有痱中之類。

2、大凡肝腎宜潤宜涼,龍相寧則水源生矣。

3、凡精血久損理必質重,味厚,填納空隙。

4、大凡內損精血形氣,其胃旺納食者,務在滋填。

5、凡男子下焦先虧,客館辦事,曲運神思,心陽久吸腎陰。

6、凡中年以後,男子下元先虧。

7、夫腑陽不通,腎氣散漫,吸氣不入,吸音如喘,此身動便喘,非外客之邪幹肺。

8、夫肝主疏洩,腎主封固,肝宜涼,腎宜溫,納腎佐以通肝,溫下仍佐腎陰,以制木火,足為複方。

9、凡腎宜溫為養,肝宜涼乃平,溫養神精必佐涼肝,水中有真陰內蓄,是為命根,蓋肝膽相火內寄,性惡熱燥,用七方中之複方。

10、蓋老年坎陽日衰,坤土不運,濁陰下聚。

11、凡下虛者必上實,此非風火,由陰不配陽使然。

12、凡冬月大氣藏伏,壯年自能聚精匯神,不加保養,春封地中陽升發生之氣交,反為發病之動機矣。

古醫高人葉天士100招,招招能治病!值得永久珍藏!

二:胃(包括脾肝比較)

13、凡中風症,有肢體緩縱不收者,皆屬陽明病,當用人參為首藥,而附子,生芪炙草之類佐之,若短縮牽攣,則以逐邪為急。

14、凡補藥皆性溫,味皆甘,培生生初陽,是勞損主治法則,春病入秋不愈,儀從中治。

15、夫胃陽外應衛氣,九竅不和,都屬胃病。

16、大凡脾陽宜動則運,溫補極是,而守中及膩滯皆非,其通腑陽間佐用之。

17、夫衝脈隸於陽明,胃陽傷極,中乏坐鎮之真氣,衝脈動則諸脈交動濁陰散漫上布,此臥著欲起矣。

18、凡血病五臟六腑皆有,是症當清陽明之絡為要,至於病發,當治其因,又不必拘執其常也。

19、蓋太陰溼土,得陽始運,陽明陽土,得陰自安,以脾喜剛燥,胃喜柔潤也,仲景急下存陰,其治在胃,東垣大昇陽氣,其治在脾。

20、蓋肝為起病之源,胃為傳病之所

21、凡醒胃必先制肝,而治胃與脾迥別。

22、蓋肝木肆橫,胃土必傷,醫治既澼,津血必枯

23、夫胃為陽明之土,非陰柔不肯協和,與脾土有別。

24、凡六腑以通為補,黃連味苦能降。

25、夫酒谷之溼,皆脾胃陽微不運,致溼邪凝聚,氣壅成脹。

26、蓋通陽則濁陰不聚,守補恐中焦易鈍。

27、夫髒寒生滿病,暖水髒之陽,培土生金是法

28、蓋肝風木橫,胃土必衰,陽明諸脈,不主束筋骨,流利關節也。

29、大凡受納飲食,全在胃口,已經胃逆之病,加以嗔怒,其肝木之氣貫膈犯胃,斯病加劇。

30、夫太陽司開,陽明司闔,濁陰瀰漫,通腑即是通陽,仿仲景開太陽之法。

31、夫痞滿屬氣,燥實在血

32、凡脾腎為柔髒,可受剛藥,心肝為剛髒,可受柔藥。

33、大凡藥餌,先有中宮以布諸經,中焦為營氣之本,營氣失養,轉旋自鈍,然攻病必籍藥之偏,朝夕更改,豈是祛疾務盡之道。

34、蓋肝木必侮胃土,胃陽虛,完谷而出。

35、凡治痰飲,須辨飲食,食少已極,儀治中宮之陽

36、凡身中脾陽宜動,動則運,腎陽宜藏,藏則固。

37、凡溼必傷太陰脾,熱必傷陽明胃,不分經絡亂治,乃不讀書醫工

38、大凡久損,必調脾腎為根本。

39、大凡風熱淫於內,必以甘寒乃和,梨汁,蔗漿之屬,蓋胃陰制伏肝陽內風之動,正和《內經》“和陽益陰,肝胃忌剛”之旨。

古醫高人葉天士100招,招招能治病!值得永久珍藏!

三:肝(包括膽胃)

40、大凡春盡入夏,氣機升洩,而陽氣弛張極矣,陽既多動,陰乏內守之職司,絡血由是外溢。

41、大凡左升屬肝,右降屬肺,由中焦胃土即困,致有升無降,壅阻交迫,何以著左臥眠,遏其升逆之威,且煩燻熱灼,並無口渴飲水之狀,病情全在血絡,清熱滋陰之治,力量不能入絡。

42、夫驚則氣逆,初病肝氣上逆,久則諸氣均逆,而三焦皆受,不特胃當其衝矣。

43、蓋厥陰風旋,陽冒神迷則為厥,陽明絡空,四末不用,而為痿厥。

44、夫肝藏藏魂,因怒則諸陽皆動,所見病原,無非陽動變化內風而為厥,故凡厥證,多隸厥陰肝病。

45、凡肝風陽擾,胃絡必虛,食進不甘,是中焦氣餒。

46、凡衝氣攻痛,從背而上者,系督脈主疾,治在少陰,從腹而上者,治在厥陰,系衝任主病,或填補陽明,此治病之宗旨也。

47、凡水虛失職治在胃,邪幹竅閉治在膽,此乃定例。

49、大凡病來迅速莫如風火,鬱怒由肝膽木火生風,以此而發癇厥,若僅謂痰火而用辛香燥劑,劫痰利氣宣竅,厥陽不寧,病奚得減。

50、夫肝為藏魂,藏血之鄉,熱邪內灼,藏聚失司,非攻補可療,議清解血中之結以祛熱。

51、凡女人以肝為先天,肝陰不充,相火上燔莫制,嗽久痰帶紅絲,皆老怯勢成,日見消灼。

52、蓋肝臟多氣多血,氣盛則熱,血不營養經脈,陽明日空,血海無貯,經來遂閉。

四:肺

古醫高人葉天士100招,招招能治病!值得永久珍藏!

53、凡肺病為手太陰經,逆傳必及膻中,仍以手厥陰治。

54、凡咳血之脈,右堅者治在氣分,系震動胃絡所致,宜薄味調養胃陰,如扁豆,茯神,北沙參,苡仁等類;左堅者乃肝腎陰傷所知,宜地黃,阿膠,枸杞,五味等類;脈弦脅痛著,宜蘇子,桃仁,降香,鬱金等類,成盆盈碗者,葛可久花蕊石散,仲景大黃黃連湯。

55、凡寒涼止血理嗽,不但敗胃妨食,決無一效。

56、凡治吐血之初,多投涼血降氣,以冀其止,熟知陽愈滲洩,益增病劇屢矣。

57、凡上實者必下虛,薄味清肅上焦,正謂安下,令其藏納也。

58、且喘咳之因,在肺為實,在腎為虛

59、蓋肺主氣,為出氣之髒,氣出太過,但洩不收,則散越多喘,而喘症之屬虛,故益肺氣藥皆甘,補土母以生子。

60、大凡出氣不爽,而喘為肺病,客感居多,今動則陽化,由乎陰弱失納,乃吸氣之入而為喘,腎病何辭。

61、夫暑邪皆著氣分,苟肺司清降,則其邪不攻自罷。

62、凡遇風冷,或曝烈日,或老碌形體,心事不寧,擾動絡中宿飲,飲泛氣逆,咳嗽,氣塞喉底胸膈,不思食物,著枕嗆吐稠痰,氣降自愈,病名哮喘伏飲。

63、凡春夏之時,天地大氣發洩,至秋冬方始收藏。

五:婦科

64、凡婦科書,首篇必論調經,即嫁必究孕育。

65、蓋衝脈動,而諸脈皆動,任脈遂失擔任之司,下元真氣何以固納。

66、夫下焦奇脈不流行,內踝重著,陽維受邪,久必化熱灼血。

67、夫開洩則傷陽,辛熱則傷陰,俱非新產鬱冒之治道。

68、產後必虛,陰虛可知

69、凡產必下焦先損,必以形質血氣之屬莫以心熱,再用寒涼,伐其生氣。

70、蓋產後下焦真陰先虧,攻瘀,清熱,氣味苦辛,是重虛其虛,藥先入胃,既不中病,先戕胃口,攻令飲食廢矣。

71、夫曰結曰聚,皆奇經中不可宣暢流通之義。

72、凡經漏胎走,下元真陰先虧,任脈陰海少液,督脈陽海氣升,而謂陰虛生熱矣。

六:診治方法

73、大意下焦陰陽,宜潛宜固,中焦營衛,宜守宜行,用藥大致如此。

74、思初病在氣,久病必入血,以經脈主氣,絡脈主血也。

75、大凡絡虛,通補較宜,凡病宜通,補而兼通,能入奇經。

76、凡傷寒必究六經,伏氣須明三焦。

77、上燥治氣,下燥治血,此乃定例

78、凡久恙必入絡,絡主血,藥不宜剛,病屬內傷,勿事膩補。

79、凡新邪宜急散,宿邪宜緩攻。

80、大凡邪中於經則為痺,邪中於絡則為痿。

81、夫通則不痛,通字須究氣血陰陽,便是看病要旨。

82、大凡經主氣,絡主血,久病血瘀,瘀從便下。

83、大凡熱氣矇蔽清竅,都令神昏。

84、大凡體質素虛,驅邪及半,必兼護養元氣,仍佐清邪

85、凡病皆本乎陰陽,通表利小便,乃宣經氣,,利腑氣是陽病治法,暖水髒,溫脾胃,補土以驅水,是陰病治法。

86、診之大法,先明體質強弱,肌膚蒼嫩,更詢起居,致病因由。

87、凡寒涼清火解毒,必佐以活血舒暢,恐凝滯氣血也。

88、凡體強質實者多火,以清涼之劑

89、大凡兒肌白嫩者多虛證,蒼黑著多實火,雖為大概,亦屬至要。

90、凡蟲蟻皆攻,無血者走氣,有血者走血,飛者升,地行者降

91、凡寒溼痺久則變熱,六氣客邪,悉從火化

92、凡久病病必在絡,絡定必成脹滿

93、夫治病先分氣血,久病頻發之,恙必傷及絡,絡乃聚血之所,久病血必瘀閉,香燥破血,凝滯滋血,皆是病之禁忌也,切宜凜之

94、凡久病必入絡脈,醫但寫藥湊方,不明入絡之理,藥由咽入,過胃至腸而已。

95、凡陽主乎通,陰主乎攝。

96、凡久恙當問寢食,參視形色脈象

97、凡痰飲都是濁陰所化,陽氣不振,勢必再熾

98、夫溼為陰晦,必傷陽氣,吞酸形寒,乏陽執行。

99、夫溼邪無形質,攻滯乃有形治法,其不效宜矣

100、凡溼傷氣,熱亦傷氣,邪入氣分,未及血分,癮疹瘙癢,其色乃白,氣分鬱閉之溼邪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