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出清代"醫仙"治耳鳴的方子中氣足,耳脈通,耳鳴不再叫

翻出清代"醫仙"治耳鳴的方子中氣足,耳脈通,耳鳴不再叫

我做中醫科普,初衷是什麼?

我告訴你,有兩個。

第一,把一些前人的好經驗拿出來,解讀出來,傳播出來,讓患者作以參考,讓中醫從業者作以借鑑。

第二,很好地宣揚中醫文化,為中醫傳統文化的復興,貢獻微薄之力。

除此之外,再無他想。

因此,請想找我來瞧病的朋友,放下這個念頭。因為透過公共資源為自己來招攬病人,這絕不是君子之所為。

翻出清代"醫仙"治耳鳴的方子中氣足,耳脈通,耳鳴不再叫

接下來,我給你說個配伍。它是我苦心孤詣翻出來的一張配伍。我希望能給讀者帶來幫助——

黨參、白朮、茯苓各9克,甘草1。5克,當歸、白芍各9克,熟地12克,炒荊芥6克,柴胡3克,白芥子6克,黃芪9克,肉桂1。5克,水煎服。每日一劑。

這個配伍源於哪裡呢?源於清代陳士鐸的《辯證錄》。

這個陳士鐸,和傅青主,可以說有一段撲朔迷離的師徒關係和故事。陳士鐸的很多著作,都託言傅青主所作。而傅青主,本身又是反清復明的志士,一生的軌跡頗有些神秘。他到底什麼時候有了陳士鐸這個徒弟,兩者之間又有怎樣的交集,史學上還有爭議。

放下這些東西不談,單說這個陳士鐸,在《辯證錄》裡頭的很多內容,是有學術價值的。他的立方立法很新穎,思路別緻,所以有人稱其為“醫仙”。當然,這個稱呼有些誇張了,只是表達後人對他的一種敬仰之情。

我來說一下這裡的道理吧。

翻出清代"醫仙"治耳鳴的方子中氣足,耳脈通,耳鳴不再叫

說起耳鳴,你第一時間想到什麼?是不是想到腎虛?

對。腎開竅於耳。腎氣虧虛,常常可以引發耳鳴。

但是,你記住,臨床上有一些人,用補益腎氣之法來治耳鳴,不好使。

這就說明,對中醫的一些理論,不能迷信,不能生搬硬套。理論這東西,只是參考,永遠不能代替你臨證的唯一思路。

現在,我告訴你,臨床上有那麼一批而名患者,屬於中氣不足、氣血兩虛。這類人,透過補益中氣、培補氣血的方法,可以有效改善。

這是為什麼呢?因為耳為宗脈之所聚啊!耳脈通不通,要看脾胃之氣能不能供得上。如果脾胃不足,中氣下陷,那耳竅失養,肯定會出現耳鳴、耳聾。

這樣的人,要麼是年事已高,要麼是素來脾胃虛弱,要麼是大病初癒氣血不充。脈象看,比較細弱,舌淡苔白,身體疲倦,食慾不振,或大便稀溏。

這個時候怎麼辦啊?我認為我上面給你展示的,陳士鐸的配伍,相對較好。

翻出清代"醫仙"治耳鳴的方子中氣足,耳脈通,耳鳴不再叫

這裡頭,唱主角的是黃芪、白朮、黨參、茯苓、甘草這五味藥。你細看就知道,這是模仿四君的配伍,專門補氣健脾的。其次,用當歸、白芍、熟地的配伍養血,取的是四物湯的意思。補氣,就是要補血。血能載氣,氣才帥血啊。在此基礎上,用荊芥、柴胡升舉陽氣、清利頭目,用白芥子溫通理氣。最後,肉桂稍微用一點,鼓舞脾腎之陽,令補氣血之藥更有力道。這就是基本意圖。

其實,我這麼說,顯得平淡無奇。但是作為專業人士就應該知道了,這裡面的配伍道理,其實還是蠻深奧的。尤其是選藥方面,比較精當。您可以認真琢磨。

我把這個寫出來,供我的讀者參考。你別看它是古方,但是很有現實意義。尤其是採用補益腎氣之法,無法有效緩解耳鳴的人,不妨可以考慮我前面提到的思路。如果我能給您帶來萬分之一的幫助,也算我的功德一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