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頭、嘴不由自主震顫

手、頭、嘴不由自主震顫

特發性震顫有什麼典型的症狀表現:

特發性震顫是一種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病,表現為肢體的震顫,情緒緊張以及動作時加重,主要是上肢的震顫,常見的有手抖,胳膊抖,頭抖,再嚴重的就是下肢的抖動主要是腿抖,還有就是全身抖。特發性震顫又是一種慢性的進展性的疾病,它會隨著患病時間的增長變得越來越嚴重的,因個人體質的的差異,有的會導致生活無法自理甚至轉變為帕金森。

手、頭、嘴不由自主震顫

特發性震顫有什麼好的治療方法:

特發性震顫是一種功能性的疾病,也就是說用儀器是檢查不出來的,去拍一些腦CT,核磁共振,肌電圖,檢查甲亢甲減一切都是正常的,所以西醫上沒有什麼針對性治療的方法,因為特發性震顫屬於一種疑難雜症,特發性震顫它不像感冒發燒似的是個常見病,所以相對來說研究特發性震顫的醫院醫生也就比較少,所以治療方法也就比較少,但特發性震顫它不是絕症,還是可以治療的。

手、頭、嘴不由自主震顫

特發性震顫是一種心理疾病嗎?

有很多人認為特發性震顫只是一種心理疾病,和自己的情緒相關,眾所周知,情緒是可以調節的,那麼還有特別多的震顫患者是無法控制自己的病情的是控制不住自己身體的抖動的。特發性震顫的病情因人而異,有的人嚴重到全身都在抖,有的人只是輕微的手抖,而這個時候在靜止時的抖動就不是情緒或者心裡原因可以解釋的清楚的。

手、頭、嘴不由自主震顫

有些人平時比較容易緊張,激動,一緊張手就抖得不行,這種情況每次稍微一緊張激動的時候手就控制不住的抖動,而且是越不想讓他抖它越是抖得厲害,每次喝酒後就感覺不到手抖了,但是第二天手抖的就越來越厲害。這就是典型的特發性震顫的症狀。

做家務活時,常常容易手抖,比如單手拿手機、遙控器的時候。有些擔心這是不是中風的前兆,但目前還沒有其他歪嘴斜眼等症狀,做一些幅度較大的手部活動時也沒有手抖現象。這是怎麼回事呢?

手抖在醫學上又被稱震顫,是指在意識清楚的情況下,出現手部隨意的顫動。它有生理性、病理性、功能性之分,生理性手抖需要治療嗎?

手、頭、嘴不由自主震顫

情緒緊張、恐懼、身體劇痛、過度疲勞時,常常會引發生理性的手抖,這在日常生活中較為常見。

生理性手抖是指幅度小、速度快,多在手部靜止時出現的一種細微的、快速的、無規律的抖動。一旦消除引起手抖的心理、生理因素,手抖也會隨之消失。另外,有一種功能性手抖與生理性手抖較為相似,出現在長期從事精細工作的人群上,如外科醫生,一般也會在劇烈運動、恐懼、焦慮、氣憤後發生。

手抖常見於哪些疾病?

除了一時情緒激動引發的手抖,其它手抖情況都需要引起重視。

病理性手抖情況較嚴重,大多是永久性的,多是由於某種疾病使大腦負責運動協調功能的區域受到損害引發,手區域性的病變可能性較小,多見於帕金森病、酒精中毒、小腦病變或是痴呆等。一般可以分為靜止性手抖和動作性手抖。靜止性手抖是肌肉在完全放鬆的情況下,即安靜的狀態下出現的手抖。這種手抖在安靜時出現,活動時減輕,睡覺時就可消失,手抖速度為4~6次/秒,幅度小,比較有規侓,會出現拇指和食指的對合動作,像是“搓藥丸”,典型的疾病就是常見的帕金森綜合徵。

動作性手抖又分為運動性手抖和姿勢性手抖。運動性手抖是在運動接近目標時手部抖動加重,一般無規侓,抖動幅度大,受情緒影響而增強。如需要病人做指鼻試驗時,會要求病人伸直前臂,然後再用食指指自己的鼻尖。如果病人有腦部病變,通常會表現為:食指尖越接近鼻尖,手的抖動就越明顯,多見於小腦病變。姿勢性手抖是運動完成後,肢體和軀幹保持某個姿勢時才會出現,如要求患者上肢伸直,手指分開,保持這種姿勢時可見到手臂的抖動。情緒緊張、疲勞時手抖更明顯,精神鬆弛或休息時減輕或完全消失,好發於上肢和頭部等部位。

手、頭、嘴不由自主震顫

手抖可能是中風前兆嗎?

二者沒有必然聯絡,中風一般會出現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言語不利等症狀。如果只是手抖,並非是中風的前兆。

提醒大家,日常生活中如果遇到手抖的情況,首先要分清手抖的型別。一時的生理性手抖或職業導致的功能性手抖,可以透過放鬆心情、休息、轉移注意力或暫停精細工作等緩解;如果是長期的、較嚴重的病理性手抖,則需到醫院做進一步相關檢查,明確病因,對症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