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腺癌晚期且無手術機會,五旬大伯經歷絕處逢生

通訊員 王家鈴 李文芳 葉筱筠 記者 柯靜

胰腺癌,一個在大眾眼中談虎色變的惡性腫瘤疾病,早期診斷率低,手術切除率低,放化療敏感性差,預後差是它的特點,有“癌中之王”的惡名。可喜的是,以多學科診療模式(MDT)為基礎的綜合治療,正在為晚期胰腺癌患者帶來一線曙光。

今年59歲的李大伯正是一位胰腺癌晚期MDT綜合治療的獲益者,與“死神”擦肩而過的他呼籲病友們:“要有積極治療的信心,哪怕是晚期胰腺癌,也不要輕言放棄!”

臨近退休被確診胰腺癌晚期且無手術機會預期生存不超過3個月

回憶起確診的經歷,李大伯連連搖頭。

今年上半年,他在單位體檢時被發現肝臟及胰腺腫物,進一步去醫院檢查後,專家遺憾地告訴他是胰腺癌,並且已經向肝臟擴散轉移,肝內轉移灶多達20多枚,手術的希望幾乎沒有了。

“如果不盡快治療,預期生存可能不超過3個月。”醫生的話給了李大伯當頭一棒。心急如焚的他輾轉多家醫院,均被告知已經胰腺癌晚期,失去手術機會,只能立刻進行化療,儘可能地延長生存時間。

不甘心的李大伯和家人多方打聽,從一位朋友那聽說浙大邵逸夫醫院的曹利平教授在晚期胰腺癌的轉化治療方面具有豐富的經驗。抱著最後一線希望,李大伯一家人來到邵逸夫醫院慶春院區普外科曹利平教授專家門診諮詢。

曹教授向李大伯解釋,即使醫學科技發展迅速,仍有80%以上的胰腺癌患者在診斷時即已無法手術,但對於無法手術的胰腺癌患者,目前臨床上還可採取化療、放療、靶向免疫治療、介入治療、綜合支援治療等辦法,透過這些技術在改善胰腺癌患者生活質量的同時,爭取重獲新生的希望。

目前,臨床上越來越接受以外科醫師為主導的胰腺癌多學科診治模式(MDT),它也成為了胰腺癌的最佳治療模式。

“我們在晚期胰腺癌的轉化治療中取得的成果表明,經過轉化治療或新輔助化療,大部分胰腺癌腫瘤可以明顯縮小,其中部分可以行根治性切除手術。”曹教授的話給了李大伯莫大的信心。

看了李大伯的檢查資料,基本確定是晚期胰腺癌伴肝轉移,事不宜遲,曹教授當即將李大伯收住入院。

半年轉化治療為他創造手術條件微創技術令療效事半功倍

經過病理診斷和基因檢測,主管的丁國平主任醫師為李大伯制定了以化療為主,積極輔以營養、免疫、對症支援綜合治療的轉化治療方案。

三個月後,再次CT複查,李大伯欣喜地發現肝臟中的轉移灶和胰腺中的原發灶已明顯縮小,而腫瘤標記物也直線下降,這表明腫瘤已經得到了顯著的控制,治療方向是正確的。

又經過三個月的化療,李大伯再次來到曹教授專家門診複查。經過CT檢查,曹教授發現所有的原發灶和轉移灶都已經明顯縮小,腫瘤標記物已經基本正常,第一階段化療取得了成功,為接下來的治療創造了充分條件。

曹教授召集了腫瘤內科、介入科、放射科、放療科等多位專家的多學科討論,最終決定為李大伯實施腹腔鏡探查手術。

曹教授告訴李大伯和家屬:“我們會採用微創手術,創傷小,術後恢復更快,並且根據以往案例,患者的生存時間顯著延長,腫瘤複發率也有明顯下降。”

胰腺癌晚期且無手術機會,五旬大伯經歷絕處逢生

在腹腔鏡探查手術前,曹教授和丁醫師首先透過PET-CT檢查排除了遠處轉移。令大家欣喜的是,之前半年的轉化治療極為成功,李大伯腹腔內沒有任何轉移病灶,而肝臟表面的數枚轉移病灶呈現組織壞死狀態,曹教授切除了其中一枚肝轉移病灶,術中病理報告提示組織壞死,未發現腫瘤。

隨即,曹教授為李大伯實施了腹腔鏡胰體尾+脾臟切除術。術後李大伯順利恢復,10天后出院。

胰腺癌轉化治療研究已取得顯著進展晚期患者無需輕言放棄

術後半月,李大伯再次來到曹教授專家門診。術後病理報告肝轉移灶病理是好的,未見腫瘤,而胰腺原發灶中可見微小胰腺癌。這意味著,從病理報告上來看,李大伯之前的轉化治療是極為成功的,手術的決策也是正確的。

同時,鑑於胰腺原發灶中仍有微小癌灶,曹教授與腫瘤內科副主任醫師韓衛東探討商量後,決定給予李大伯術後輔助化療,進一步抑制潛在腫瘤病灶,降低復發的可能性。李大伯欣然接受。

據介紹,在浙大邵逸夫醫院,已有數例像李大伯這樣透過MDT綜合治療煥發新生的晚期胰腺癌患者,生存時間均在1年以上。

編輯 楊俏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