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健康流言”

口罩消毒殘留物會致癌用前要抖一抖,抗幽門螺旋桿菌的牙膏,披上高科技外衣的量子保健產品……在家庭群裡,筆者每天都能看到長輩們轉發這些所謂的“養生知識”,並且堅定不移地相信這些“健康知識”。

如今,人們越來越重視養生,隨之而來的是各種偽科學滿天飛,大致可分為以下三類:一是“搭車”高科技收取“智商稅”;二是製造“新名詞”增強迷惑性;三是鼓吹“原料神話”推動“迷信消費”。各種偽科學不僅有損部分消費者切身利益,長期來看也將對行業健康發展造成不利影響,在讓消費者交了“智商稅”的同時,也給行業帶來極大傷害。要知道,消費者上當一次,就會一直持懷疑態度,結果真正有價值的新產品也會被連累。

開啟手機,我們會發現在公眾號、短影片等圖文影片平臺上,有不少“健康號”,他們打著傳播健康知識、生活知識、醫療知識的旗號,炮製各種各樣的文章和影片,樂此不疲地介紹這樣那樣的健康知識,用一些看起來很專業、高深的科學詞彙,看似“高大上”的偽科學概念炮製出“健康流言”。在公眾健康訴求越來越強烈的時代,這些文章和影片在很短的時間之內就很可能成為爆款,弄個10萬+,幾十萬+,甚至是100萬+,都不是什麼稀奇的事情。而普通百姓又由於不專業也就很難辨別真偽了。

筆者認為,要將這些“健康流言”一網打盡,首先要搭建全國性權威科學傳播平臺,對一些不確定性的資訊向公眾及時予以提醒。組織業內專家,對網路上廣為釋出的“健康流言”進行去偽存真,將其虛假的畫皮一層層扒下來,增強公眾對科技類商品的甄別能力,防止公眾上當受騙。其次,各平臺要加強監管,對於十分專業的知識要多些謹慎,對於以“健康”“醫療”名義註冊的自媒體賬號,則需要實現實名制,必須是專業人士,例如醫生、科學家等才能釋出此類資訊。再次,要提升公眾的科學素養,面對“健康流言”要增加自己的免疫力,對於來源不明的文章和影片,不能偏聽偏信,不能道聽途說,不能隨手轉發。遇到疑惑的地方,應該到專業機構諮詢專業人士。(□ 莊婷婷)

總值班: 陳剛 曹銀生 編輯: 馬靜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