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痛、不消化、反酸、燒心、腹脹......消化內科專家告訴你,可能是它在...

幽門螺桿菌是胃裡生長的一種細菌,是世界上人群感染率最高的細菌之一,也是導致胃癌的高危因素,早在1994年,幽門螺桿菌就被世衛組織列為I類致癌物。

胃痛、不消化、反酸、燒心、腹脹......消化內科專家告訴你,可能是它在...

胃痛、不消化、反酸、燒心、腹脹......消化內科專家告訴你,可能是它在...

婁星區人民醫院(婁星區婦幼保健院)消化內科為普及“幽”知識,提高民眾對“幽”危害

重視

,特舉辦了“健康你我 一生無“幽””健康知識講座,20餘名住院患者和家屬參加。

消化內科主任謝娟結合臨床具體案例,以PPT為媒介,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向患者和家屬傳遞幽門螺桿菌(HP)相關疾病防治理念,有效預防和治療HP相關胃炎、消化不良和相關消化性潰瘍等,實現胃癌的一級預防。講座結束後,謝娟耐心地為大家答疑解惑,併發放相關資料。

科普知識

胃痛、不消化、反酸、燒心、腹脹......消化內科專家告訴你,可能是它在...

什麼是幽門螺桿菌?

幽門螺桿菌 (通常說的Hp)是一種寄生在胃內的細菌,粘附於胃黏膜以及細胞間隙,即可引起炎症。

Hp感染是最常見的細菌感染之一,目前我國感染率約50%。

幽門螺桿菌從何而來?

人是幽門螺桿菌的唯一傳染源,傳播途徑是消化道

幽門螺桿菌透過以下途徑傳播:

兒童高感染現象與家族聚集性是Hp感染的顯著特徵,家庭內傳播可能是Hp感染的主要途徑。

哪些場景下,可能感染幽門螺桿菌?

胃痛、不消化、反酸、燒心、腹脹......消化內科專家告訴你,可能是它在...

各年齡段幽門螺桿菌感染率?

胃痛、不消化、反酸、燒心、腹脹......消化內科專家告訴你,可能是它在...

統計顯示,在我國20—50歲的人群中幽門螺桿菌的感染率呈遞增趨勢,50歲以上高達69%。

感染後可能出現哪些症狀?

哪些人需要檢查Hp?

胃痛、不消化、反酸、燒心、腹脹......消化內科專家告訴你,可能是它在...

胃鏡檢查法?

在胃鏡檢查時取一小塊胃組織,透過以下方法進行檢查。

①培養法

在幽門螺桿菌能生長的環境下培養幽門螺桿菌,進行檢測。

胃痛、不消化、反酸、燒心、腹脹......消化內科專家告訴你,可能是它在...

②快速尿素酶法

使用試劑,檢測是否有尿素酶。

胃痛、不消化、反酸、燒心、腹脹......消化內科專家告訴你,可能是它在...

③組織學鏡檢法

在顯微鏡下觀察組織,直接確認是否有幽門螺桿菌的存在。

胃痛、不消化、反酸、燒心、腹脹......消化內科專家告訴你,可能是它在...

不使用胃鏡檢查的方法?

①13C-或14C-

尿素呼氣試法

讓患者服用診斷藥,對比服藥前後的呼氣進行檢測。

胃痛、不消化、反酸、燒心、腹脹......消化內科專家告訴你,可能是它在...

②抗體測定法

檢查血液和尿液中是否有抗體。

胃痛、不消化、反酸、燒心、腹脹......消化內科專家告訴你,可能是它在...

③抗原測定法

檢查糞便中是否有幽門螺桿菌抗原。

胃痛、不消化、反酸、燒心、腹脹......消化內科專家告訴你,可能是它在...

檢測Hp的常用方法?

首選C14呼氣試驗,無創,無痛、準確,30分鐘出結果。簡單來說,吹5分鐘氣就可以檢測胃內是否有Hp。

胃痛、不消化、反酸、燒心、腹脹......消化內科專家告訴你,可能是它在...

幽門螺桿菌感染引發哪些胃部疾病?

幽門螺桿菌感染與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和胃癌的發病密切相關。

胃痛、不消化、反酸、燒心、腹脹......消化內科專家告訴你,可能是它在...

根除幽門螺桿菌出現不適怎麼辦?

胃痛、不消化、反酸、燒心、腹脹......消化內科專家告訴你,可能是它在...

什麼情況下需要停藥?

一旦出現以下情況或其它明顯不適,馬上停藥並及時去醫院就診。

胃痛、不消化、反酸、燒心、腹脹......消化內科專家告訴你,可能是它在...

根除治療後的是否需要就醫?

胃痛、不消化、反酸、燒心、腹脹......消化內科專家告訴你,可能是它在...

根除治療中的注意哪些事項?

胃痛、不消化、反酸、燒心、腹脹......消化內科專家告訴你,可能是它在...

日常如何預防?

理論上說起來簡單隻要不讓這種細菌進入口中就可以預防,但這能讓人群普遍感染的小細菌自然有生存的策略,那就是容易互相傳染。光自己預防幽門螺桿菌還不夠,家人同時治療、碗筷消毒、分餐、注意口腔衛生、定期換牙刷、多鍛鍊身體增強免疫力是預防該菌感染最關鍵措施。

在外就餐若餐具迴圈使用,沒有及時消毒也可能會傳染幽門螺桿菌。此外,父母與兒童的餐具應分開使用,更是要摒棄用嘴對嘴的方式給嬰幼兒餵食或將咀嚼後的食物給孩子吃的習慣。

根治後的患者一樣也要注意預防再次感染,主要是預防日常親密接觸再次傳染,因此,家人一同治療是避免相互傳染、再次感染的關鍵。

編輯:鄧湘 劉福芝

稽核:易賽君 劉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