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臺縣建置歷史

window。DATA。videoArr。push({“title”:“四川省三臺縣紀錄片”,“vid”:“d05493yhqd6”,“img”:“http://inews。gtimg。com/newsapp_ls/0/2859744314_640480/0”,“desc”:“四川省三臺縣紀錄片”})

三臺縣建置歷史

三臺縣建置歷史示意圖(冉進財製作)

三臺縣建置歷史

三臺縣政區建置歷史悠久。春秋戰國時為蜀國酋長郪王國轄地。西漢高祖六年(前201)為置縣之始,名為郪縣隸屬廣漢郡,治地在今縣南郪江鎮。

三臺縣建置歷史

南朝劉宋元嘉九年(432)分廣漢郡置新城郡,建北伍城縣,郡縣治今三臺縣城潼川鎮,以伍城水為縣名。郪縣仍屬廣漢郡,治地在今縣南郪江鎮。

南齊增置始平僚郡於今縣北境,無屬縣,郪縣仍屬廣漢郡,北伍城縣仍屬新城郡。

南梁改始平僚郡為始平郡,分涪縣置始平縣,治地今花園鎮;撤郪縣併入北伍城縣。

梁末於新城郡置新州,州郡同治北伍城縣。

北朝西魏改北伍城縣為新城縣,恭帝三年(556)改為昌城縣,同時於新州置昌城郡。北周改始平縣為涪城縣。

三臺縣建置歷史

隋開皇十八年(598)廢昌城郡改新州為梓州(以梓潼水命名),治城今潼川鎮;大業三年(607)改梓州為新城郡,改昌城縣為郪縣,郪縣為郡治。武德元年(618)改新城郡為梓州,天寶元年(742)改為梓潼郡,至德二年(757)於梓潼郡置劍南東川節度,乾元元年(758)改梓潼郡為梓州,郪縣仍為州治,同時為劍南東川節度使治所。五代前蜀永平四年(914)改劍南東川節度為武德軍節度,以梓州為治所。

三臺縣建置歷史

北宋初年,稱梓州、梓潼郡,劍南東川節度;乾德四年(966),改武德軍為靜戎軍,太平興國三年(978)改為靜安軍,端拱二年(989)改靜安軍為東川節度。北宋鹹平四年(1001)分峽路置益、梓、利、夔四路。梓州路治梓州,轄十一州、二軍、一監,縣49。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改東川節度為靜安軍節度,元豐三年(1080年),改靜安軍節度為劍南東川節度。梓州路、劍南東川節度(東川節度、靜安軍節度)、梓州同治郪縣。

三臺縣建置歷史

重和元年(1118年),升梓州為潼川府,梓州路改為潼川府路。郪縣、涪城縣均屬潼川府,路府均治郪縣(1170年,潼川府路治所遷瀘州)。

三臺縣建置歷史

蒙古中統二年(1261年),改潼川府路為潼川路,郪縣、涪城縣均屬潼川府,潼川府屬潼川路。元朝至元二十年(1283)撤潼川路,撤涪城縣(涪城縣原屬安城郡,隋朝開皇十六年(596年)屬金山郡,唐初屬綿州,大曆十三年(778年)屬梓州)併入郪縣。郪縣仍屬潼川府。

三臺縣建置歷史

明朝洪武九年(1376)改潼川府為潼川州,同時撤郪縣併入潼川州,州隸屬四川行省。

三臺縣建置歷史

清雍正十二年(1734)升潼川州為潼川府,以潼川州本州置三臺縣,為附郭首縣,縣名以城西三臺山得名,沿用至今。

三臺縣建置歷史

民國2年(1913)撤潼川府,三臺縣隸屬川北道(治地今閬中縣城)。

民國24年(1935)四川省建立行政督察區,三臺縣隸屬第十二行政督察區。

1949年12月29日,三臺縣解放。

1950年1月1日,三臺縣人民政府成立,駐地城廂鎮(潼川鎮),設5個區政府、轄56鄉(鎮),隸屬川北行政公署(駐地南充市)遂寧專區(駐地遂寧縣城)。

1952年10月1日撤川北行署置四川省人民政府,三臺縣隸屬四川省遂寧專區。

1958年10月18日,撤遂寧專區,三臺縣等劃歸綿陽專區(治地綿陽縣城)。1968年7月8日,三臺縣革命委員會成立,隸屬綿陽地革委。

1978年5月6日,撤銷綿陽地區革命委員會改設綿陽地區行政公署,三臺縣隸屬綿陽行署。

1981年2月23日,根據《各級人民政府組織法》撤銷三臺縣革命委員會,選舉產生三臺縣人民政府,隸屬綿陽行署。

1984年3月,改社、隊為鄉、村,全縣設14區1鎮(潼川鎮),轄115鄉1鎮(蘆溪鎮)。

1985年2月8日,撤銷綿陽地區,成立綿陽、廣元、遂寧3個省轄市,三臺縣隸屬綿陽市。

1992年9月5日,撤區並鄉建鎮,全縣調整為30個鎮10個鄉。

三臺縣建置歷史

三臺縣行政區劃圖(冉進財製作)

2000年1月,三臺縣調設為41個鎮22個鄉,至2014年未變動。

三臺非遺館歡迎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