淝水之戰,謝玄並非擊敗80餘萬秦軍,謝石原本求穩,但被他說動

公元383年8月,前秦在再度佔領西域之地,實現北方統一後,苻堅不再等待,集結了全國80餘萬兵力大舉南下,意欲攻取建康,滅亡東晉,但是最終被東晉所敗,前秦也在數年後隨之滅亡,這也是就淝水之戰。

淝水之戰,謝玄並非擊敗80餘萬秦軍,謝石原本求穩,但被他說動

大多數人的印象中,東晉是在極其劣勢的情況下,以少勝多,擊潰了前秦大軍,而就歷史記載中的淝水之戰來看,此戰的確事關前秦和東晉兩國的國運,但是從戰爭過程來看,雙方在決戰之時,兵力上並沒有那麼大的懸殊。

其實在前秦名臣王猛死後,苻堅就開始有些飄了,加之前秦在北方的戰事相對順利,幾年時間實現了大一統的局面,這極大的刺激了苻堅的野心,他誓要南下滅晉,完成天下一統。

當時前秦還是有很多人反對的,苻融就說過,“江東雖不絕如綖,然天之所相,終不可滅”,就當時的局勢來說,東晉不同被前秦所滅的國家,東晉可不是北方那些立國短暫的政權,人家是南遷的正統王朝,雖然皇權不強,但是門閥士族還是支援東晉而不會屈從於苻堅的。

淝水之戰,謝玄並非擊敗80餘萬秦軍,謝石原本求穩,但被他說動

同時前秦剛剛實現北方一統,內部實力盤根錯節,需要時間去打壓或者安撫,秦軍也尚未建立一支足夠和東晉水師相抗的部隊,這些都是前秦討伐東晉的弊端,但顯然苻堅是不管這些的,他被前秦表面上空前的強大所迷惑,於公元383年8月,從全國各地徵兵,號稱步兵60萬、騎兵27萬,80餘萬大軍浩浩蕩蕩的南下了。

當時苻堅徵調了各州的馬匹以充軍用,同時“人十丁遣一兵”,突然想起了苻堅之前的前燕君主慕容,他更狠,是打算重新核定前燕各地的人口,之後每戶僅留一丁,計劃集結150餘萬大軍去征討天下,只不過後來慕容掛了,若是這位慕容生前強行推行了這個軍事計劃,那麼天下局勢就不知道會如何了?

淝水之戰,謝玄並非擊敗80餘萬秦軍,謝石原本求穩,但被他說動

在前秦大規模集結兵力的同時,苻堅還玩了一次心理戰。“下書期克捷之日,以帝為尚書左僕射,謝安為吏部尚書,桓衝為侍中,並立第以待之”簡單來說就是,苻堅在大舉出徵前昭告天下,在滅東晉後,要給晉孝武帝以及謝安桓衝等東晉重臣以高官,保持他們的地位。

可以說這就是苻堅的一封招降書啊,一旦戰局不利於東晉,那麼可以想象得到,肯定會有人投靠前秦的,畢竟像前燕末代君主慕容暐都在前秦為官,還有什麼不可能的,如果前秦統一天下的話,肯定會出現一個特殊的局面,也就是眾多被亡國之君成為在朝為官的同僚了。

淝水之戰,謝玄並非擊敗80餘萬秦軍,謝石原本求穩,但被他說動

面對前秦的軍事行動,東晉除了正面戰場上,令謝石率領謝玄、謝琰、桓伊等人,統領8萬北府兵迎敵,在側面戰場上,也就是長江中游的荊襄地區,命桓衝北上攻打襄陽。

《晉書。苻堅載記》晉車騎將軍桓衝率眾十萬伐堅,遂攻襄陽。

之前前秦東晉圍繞襄陽的戰爭中,桓衝手握主力,但忌憚於前秦軍,所以令朱序困守襄陽一年之久無援,最終襄陽失守,所以這一次,東晉令桓衝北上攻打襄陽,也並未起到什麼關鍵作用,只能是分散了前秦一部分兵力,但是對於前線戰事,影響並不大。

但苻堅的計劃很美感,現實卻很骨感,他從全國調集軍隊,自己則是從長安出發,那麼各地秦軍必然無法統一時間抵達戰場。

《晉書。苻堅載記》至項城,涼州之兵始達咸陽,蜀漢之軍順流而下,幽、冀之眾至於彭城,東西萬里,水陸齊進。

當時苻堅抵達項城(今河南項城市西南二十五里),從涼州徵集的部隊才剛剛抵達關中的咸陽,蜀漢之地的秦軍順著漢水東進,幽州冀州一帶的軍隊才剛剛抵達彭城(今江蘇徐州)。

淝水之戰,謝玄並非擊敗80餘萬秦軍,謝石原本求穩,但被他說動

也就是說前秦的軍事行動聲勢浩大,但是在正面戰場上,兵力尚未集結,在前線,東晉要面對的主要是苻融統率的30萬大軍,而且要注意,這都是前秦對外號稱的兵力,我個人認為,以當時前秦的國力不足以支援一支近百萬規模的軍隊,對於後勤來說,那絕對是一場災難。

所以在淝水之戰的正面戰場,前秦的兵力雖然號稱30萬,但是實際兵力可能只有十多萬,而東晉的8萬兵力則是相對可信的,畢竟這是事關國運第一戰,東晉不會有所保留,如果在迎擊秦軍主力時,都拿不出一支10萬左右的軍隊抵禦,那麼東晉也就離亡國不遠了。

綜合來看,雖然表面上,前秦集結了重兵,分多路南下,大有當初西晉滅吳的態勢,可是實質上來看,東晉不是東吳,前秦更不是西晉。

《晉書。苻堅載記》融等攻陷壽春……垂攻陷鄖城……梁成與其揚州刺史王顯、弋陽太守王詠等率眾五萬,屯於洛澗,柵淮以遏東軍。

初期前秦軍戰事順利,苻堅見局勢有利,將大軍留在項城,自己率輕騎抵達前線壽春督戰,至此局勢逐漸向著有利於東晉的方向發展了。

淝水之戰,謝玄並非擊敗80餘萬秦軍,謝石原本求穩,但被他說動

還記得襄陽守衛戰中城破被俘的朱序嗎?他成為東晉反擊的一個關鍵人物,苻堅自認東晉式微,所以派遣朱序去說服謝石,希望謝石率部投降,這要是和秦軍對峙的主力晉軍投降了,那秦軍的確可以長驅直入,直抵建康城下,東晉就算不滅國,也要被迫遷都避敵了。

但是謝石是不會接受苻堅招攬的,加之朱序也不是一個忠於前秦的人,他的心還是在東晉這一方的。

《晉書。朱序傳》時堅大兵尚在項,苻融以三十萬眾先至。堅遣序說謝石,稱己兵威。序反謂石曰:「若堅百萬之眾悉到,莫可與敵,及其未會,擊之,可以得志。」

朱序抵達東晉軍營,沒有作為苻堅的說客,而是告訴謝石,趁著前秦各路大軍尚未抵達戰場之時,主動出擊,可以一擊而中。

淝水之戰,謝玄並非擊敗80餘萬秦軍,謝石原本求穩,但被他說動

其實謝石原本的計劃是,閉守不戰,這並不是完全的忌憚於秦軍的軍力,而是以求穩妥擊退秦軍之舉。

之前我就說了,秦軍大規模集結兵力南下,其後勤補給必然會出現問題,而且淝水之戰發生在秋冬季節,此時北方河流逐漸乾涸,水運不足以維持前線大軍的後勤補給,歷史記載中有一點也可以證明。

《晉書。謝玄傳》獲堅乘輿雲母車,儀服、器械、軍資、珍寶山積,牛馬驢騾駱駝十萬餘。

在謝玄等人擊退秦軍之時,繳獲了十餘萬匹騾馬、牛、駱駝等,這顯然不是常規作戰時秦軍的口糧,而是運送後勤糧草的牲畜,可見當時秦軍的後勤補給在很大程度上靠的是陸運。

淝水之戰,謝玄並非擊敗80餘萬秦軍,謝石原本求穩,但被他說動

在那個年代,陸運運輸口糧在路上的消耗是很大的,而且前秦是勞師遠征,而東晉則是本土作戰,加上東晉水師強悍,可以說東晉在後勤補給方面的優勢是要遠遠大於前秦的。

在這種情況下,堅守不戰,雖說有些認慫,但是對於東晉來說何嘗不是一個正確的選擇。在古代戰爭中,戰術選擇首要考慮的就是後勤,只要圍繞著後勤打,基本是上就不會錯。

所以謝石選擇堅守不戰,維持對峙的局面,等待前秦後勤出現問題是合理的決策,但是謝石為何採納朱序的建議呢?

淝水之戰,謝玄並非擊敗80餘萬秦軍,謝石原本求穩,但被他說動

首先要說的就是朱序在謝石眼中不是一個畏死的叛臣,他苦守襄陽一年,他做的已經夠多的了,最後城破也是有人私通前秦的結果,謝石相信朱序的人品,自然也相信朱序從前秦方面帶過來的訊息。同時謝琰也是支援朱序的,所以謝石改變了打法,開始嘗試性進攻。

《晉書。劉牢之傳》牢之率參軍劉襲、諸葛求等直進渡水,臨陣斬成及其弟雲,又分兵斷其歸津。賊步騎崩潰,爭赴淮水,殺獲萬餘人,盡收其器械。

劉牢之受命率部先行出擊,取得洛澗大捷,擊潰前秦梁成所部,斬殺萬餘人,極大地鼓舞了晉軍計程車氣,也正是這次勝利,令謝石敢於繼續進攻前秦。

淝水之戰,謝玄並非擊敗80餘萬秦軍,謝石原本求穩,但被他說動

之後就發生了大家熟知的事情了,晉軍趁勢西進,和秦軍在,隔岸相持,謝玄派遣使者告訴苻堅,要渡河於秦軍一戰之意,當時前秦眾將表示應該堅守,阻止晉軍渡河,或者半渡而擊,但是苻堅堅持要讓晉軍渡河,之後利用秦軍的騎兵優勢,大舉合圍剛剛渡河的晉軍。

《晉書。謝玄傳》遂麾使卻陣,眾因亂不能止。於是玄與琰、伊等以精銳八千涉渡肥水。石軍距張蠔,小退。玄、琰仍進,決戰肥水南。堅中流矢,臨陣斬融。堅眾奔潰,自相蹈藉投水死者不可勝計,肥水為之不流。

《晉書。朱序傳》堅眾小卻,序時在其軍後,唱雲:「堅敗!」眾遂大奔,序乃得歸。

結果就是秦軍在撤退發生混亂,謝玄等人趁勢出擊,秦軍大敗,其中朱序參與到了給前秦製造混亂的過程中,不知道是朱序發起的,還是朱序借勢擴大的,但都是引起了前秦軍的混亂。

淝水之戰,謝玄並非擊敗80餘萬秦軍,謝石原本求穩,但被他說動

此後在苻堅北撤的途中,也沒有精力去收攏敗卒,所以說大部分秦軍將士是在尚未和晉軍交手時就折損於敗退的途中了。苻堅更是留下了風聲鶴唳的典故,可見當時東晉的追擊戰是很兇猛的,給苻堅造成了一定的心理陰影。

如果說單純從兵力折損來看,此戰並沒有完全擊垮前秦,但是令苻堅無法接受的是,淝水之戰折損的大多是前秦的嫡系部隊,其他地方軍隊尚未抵達主戰場,苻堅就敗了。

造成的局勢就是,苻堅手裡曾經擁有的可以震懾各方的生力軍損失殆盡,各方豪強也就不忌憚於苻堅,各自樹立起反秦大旗了,淝水之戰的次年,後燕、西燕、後秦就先後建立了,前秦在內亂中也走向了滅亡。

總的來說,淝水之戰是苻堅過於心急的一次戰爭,東晉並不弱小,而前秦內部問題還有很多,苻堅貿然集全國之力,打國運之戰,結果僅僅因為一次主動的戰術後撤,就引發了大敗,這是他怎麼也想不到的。

參考資料《晉書。苻堅載記》《晉書。朱序傳》《晉書。謝玄傳》《晉書。劉牢之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