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簡史:亂世中的小王子(上)

也先之死

也先

之死,在於

阿剌知院

的反叛。

阿剌知院

的反叛,在於

也先

的“分贓不均”。

之前,

脫脫不花

是大汗,

也先

是太師。一個是名義上的君主,一個是掌握大權的實力派。而無論在名義上,還是在實力上,

阿剌知院

都排在第三位。

所以,當

也先

殺掉

脫脫不花

後,進位為大汗,阿剌知院自然想要接

也先

的太師之位。可

也先

的吃相難看,直接把太師之位,給了自己的兒子

阿失帖木兒

這樣,又引發了

也先

的猜忌,唯恐

阿剌知院

不滿,對自己不利。於是,

也先

便聽從弟弟

賽罕王

,為了削弱

阿剌知院

的實力,將

阿剌知院

的兩個兒子毒死。

這實在是一個餿主意,卻也可能是無奈之舉。因為,

也先

想要用兵力威懾

阿剌知院

,也辦不到。

此前,與

脫脫不花

交戰,

也先

就有損失。稱汗後不久,也先又派次子

阿失帖木兒

率兵西征。這些由

阿失帖木兒

率領西征的部眾,應該都是

也先

的直屬部眾——瓦剌綽羅斯部。

而在瓦剌內部,

阿剌知院

是實力僅次於也先的巴圖特部領主。同時,阿剌知院還統領著瓦剌右翼諸部。

瓦剌的左翼諸部,則由

伯顏帖木兒

統領。

伯顏帖木兒

,正是韃靼太師

阿魯臺

之子。他所統領的瓦剌左翼諸部,恐怕也都是當年被瓦剌征服的韃靼諸部。

阿魯臺

是阿蘇特部首領,同時統領阿蘇特、喀喇沁二部。這兩個部落,都是當年蒙古西征時,從中亞帶回來的阿速人、欽察人。元朝建立後,阿速人、欽察人被編為侍衛親軍,分別成為阿速衛、欽察衛。

元朝敗亡後,這些侍衛親軍隨

元順帝

逃回草原,並部落化為阿蘇特部、喀喇沁部。由於二部的背景、生活習慣、語言都相近,也就合為一處,成為韃靼的主力部隊。

阿魯臺

被脫歡打敗後,其部眾也就由其子

伯顏帖木兒

帶領,歸附瓦剌——實則是由

脫脫不花

統領。當

脫脫不花

也先

開戰失敗後,這部分部眾,又遭到二次征服。所以,他們反叛的意願也很強烈。

其實,在

明英宗

被俘虜後,就是由

伯顏帖木兒

負責接待的。當時,

伯顏帖木兒

對待

英宗

,仍然保持臣子對待帝王的禮遇,十分殷勤。因為,他的兄弟們(也就是

阿魯臺

的兒子們)早都歸附明朝了。

所以,

伯顏帖木兒

對待俘虜皇帝

明英宗

如此之好,也可能是為了給在明朝供職的自家兄弟留條後路。

總之,

伯顏帖木兒

也先

不是一條心。

這樣一來,

阿剌知院

帶領瓦剌左翼諸部(巴圖特部為核心)與

伯顏帖木兒

帶領的瓦剌右翼諸部(阿蘇特部、喀喇沁部為核心),聯兵三萬,共同討伐

也先

俘虜明英宗、兵臨北京城城下、統一草原的

也先

,也就在這些部下的反叛中,抱恨而死了。

蒙古簡史:亂世中的小王子(上)

有種看法認為,阿剌知院出於義憤才殺死也先,沒做善後準備,才落得自己也被殺。

可是,也先將太師之位給了自己兒子,又派出主力西征,再毒殺阿剌知院的兒子,這一系列操作的同時,恐怕對阿剌知院的反叛也沒做好準備吧?

只能說,也先、阿剌知院這兩個瓦剌人,一個比一個衝動。而

阿剌知院在殺死也先之後,竟然又殺掉了與之聯合的伯顏帖木兒。

孛來太師

景泰五年(1454年),也先、伯顏帖木兒相繼被阿剌知院所殺。阿剌知院殺伯顏帖木兒的具體原因不明,推測是可能想吞併其部下的阿蘇特部、喀喇沁部。

但這些色目衛的後人,顯然不想被第三次征服。於是,喀喇沁人孛來統領阿蘇特、喀喇沁二部,並擊敗了阿剌知院。

本來,瓦剌左右兩翼聯合,也才三萬人。阿剌知院要吞併左翼,反而被打敗。估計阿剌知院手下兵力,最多不到兩萬。阿剌知院兵敗後,向老家逃跑,重新組織人馬。

景泰六年(1455年),阿剌知院再次率領三萬人馬,與孛來開戰。孛來則與毛裡孩、孛羅乃、阿羅出等部聯合,擁兵四萬,再次戰敗阿剌知院。

一年後,阿剌知院被部下所殺。可能是阿剌知院太能折騰了,才引發了部下的不滿。而在殺掉阿剌知院後,其部下的巴圖特部也便歸附了孛來。

由此,孛來實力大增,“韃靼部落,孛來最強”。

喀喇沁、阿蘇特兩部,本來是由阿蘇特貴族阿魯臺統領。阿魯臺死後,則以其子伯顏帖木兒為統領。所以,一直是阿蘇特部為主,喀喇沁部為其附屬。但當孛來統領二部後,則將之統稱為喀喇沁。由此可知,孛來出身於喀喇沁部。

此前,孛來的名聲不顯,只在一次特殊任務中出現過。

景泰三年(1452年),也先稱汗前一年,相繼除掉脫脫不花、阿噶巴爾濟兄弟,隨後開始清洗元裔。

以致於只有四個倖存者,分別是:

脫脫不花的幼弟

滿都魯

脫脫不花的長子

摩倫汗

脫脫不花的幼子

馬可古兒吉思

阿噶巴爾濟的之子哈爾固楚克的遺腹子

巴彥蒙克

當時,出身於元朝皇室的

薩穆爾公主

(脫歡的母親,也先的奶奶,脫脫不花的姑奶)為了保護元裔,便派

孛來

護送襁褓中的

巴彥蒙克

阿羅出

處撫養。

阿羅出

是兀魯部首領。兀魯部,屬於元朝五投下。所謂五投下,是最早被成吉思汗征服的五個部落。這五個部落因為與黃金家族世代聯姻,被稱作塔布囊(駙馬)。

阿羅出

將巴彥蒙克撫養長大後,又將女兒嫁給他。而阿羅出的外孫,就是後來中興蒙古的

達延汗

——只是此時距離達延汗繼位,還有三十年。

而這一次護送元裔的任務,也促成了孛來與阿羅出的結盟。

蒙古簡史:亂世中的小王子(上)

小王子一世

但在擊敗阿剌知院後,實力最強的孛來卻擁立了另一個元裔

馬可古兒吉思

為蒙古大汗。

至於原因,可能是此時的馬可古兒吉思是最有資格繼承汗位的人。

一來,上一任大汗是脫脫不花,而馬可古兒吉思是大汗的幼子。巴彥蒙克則是大汗的侄孫。

二來,巴彥蒙克的祖父阿噶巴爾濟曾經背叛脫脫不花,導致汗廷落入也先之手。且,巴彥蒙克還是也先的外孫。也算是個“汙點”。

三來,即使在年齡上,當年只有七歲的馬可古兒吉思,也比巴彥蒙克年長三、四歲。

剩下的兩人中,

滿都魯

是大汗的幼弟,投靠了多羅土蠻部首領濟南王脫脫罕(哈赤溫後裔)。

摩倫汗

的外祖父是殺掉脫脫不花的沙不丹。沙不丹去世後,摩倫汗又投靠了翁牛特部首領廣寧王毛裡孩(成吉思汗異母弟別勒古臺後裔)。

這兩人的繼位資格也都不如馬可古兒吉思,而他們背後的勢力也都不如孛來的強大。

“馬可古兒吉思”這個名字在蒙古人名中很少見。據考證,馬可是教職名;古兒吉思,則可譯成英語中的喬治。

馬可古兒吉思,便是聖喬治。

這與長期在蒙古汗廷及小部分部眾中流傳的景教有關。

成吉思汗的乾爹、克烈部的首領王汗是景教徒,被稱作祭司王約翰。克烈部、汪古部都信仰景教。被成吉思汗征服後,王汗的一個侄女唆魯禾帖尼又做了拖雷的正妻。

拖雷繼承了成吉思汗的大部分財產、領地、屬民。尤其是成吉思汗的斡兒朵(宮帳及附屬僕從)正是由唆魯禾帖尼繼承。唆魯禾帖尼的僕從裡,就有二百戶克烈人,都是景教徒。受到唆魯禾帖尼的影響,她所管理的斡兒朵的僕從、衛士中的景教徒就比較多。

而喀喇沁部,最初也都是大汗的直屬衛士。所以,

孛來之所以擁立馬可古兒吉思,可能也有宗教感情的原因。

因為馬可古兒吉思在繼位時只有七歲,被明朝稱作

小王子

。但在此後直到蒙古末代大汗林丹汗,都沿用了小王子這個稱謂。直屬蒙古大汗的察哈爾部,也被稱作小王子部。

這主要是因為,一來明朝不願意承認蒙古大汗的正統地位,很少直呼蒙古大汗、可汗,“小王子”也就成為代稱;二來,此後的大多數蒙古大汗,大多是幼年繼位。

“孛來殺哈剌,立小王子。小王子之名始於此”。

不管怎麼說,在被瓦剌征服之後,東蒙古進行了一次成功的反撲。黃金家族重新掌握蒙古大統。

蒙古地區,也從瓦剌韃靼相爭的時代,進入“小王子時代”。

馬可古兒吉思與孛來組建的汗廷,持續了十年。對明朝,沒有大規模的進犯,總體上還算安穩。但隨著小王子的漸漸長大,對獨攬大權的孛來越來越不滿。

而真正促使雙方矛盾爆發的,則來自阿失帖木兒。

1463年,帶領瓦剌主力軍隊西征的阿失帖木兒,回到了漠北。

未完待續,歡迎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