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的特殊習俗——纏足

就在百年前,人們還用兩隻腳的大小作為衡量女性美與醜的重要標準,並以小而瘦、尖、彎等為最美,甚至有人把小腳分為五式九品十八種,「三寸金蓮」就是對女人小腳至高無上的讚譽之詞。

「裹小腳一雙,流眼淚一缸」的民間流行語,充分揭示了裹腳給女性帶來的苦痛。裹腳,從四五歲開始用長長的布條纏繞在成長中的腳上,強力逐漸將拇趾以外的四個腳趾折斷壓在足心下,經過三四年的痛苦折磨使天足變形。陋習的流行,不乏令人悲憐的致殘乃至殉葬者。裹腳不僅對軀體摧殘,還使人們的心理發生扭曲,就連那些受害者也自認為以小腳為榮;從某種意義上來講,小腳可以給人帶來尊敬和幸福,所以一雙小腳是值得自豪和炫耀的資本。

大腳女也擺脫不了「流眼淚一缸」悲哀,就是容貌再秀美、身形再苗條也很難出嫁,嫁給好人家更加困難,即使出了嫁也會遭受公婆和丈夫的精神折磨。腳裹的大小分寸與家庭背景有關,越是名門閨秀要求越嚴裹得越小,一般人家比較寬鬆。有人誤認為小腳女人只靠足跟持重失去勞動能力,其實只有大戶人家的太太奶奶和小姐們不用出力勞動,特別是北方農村,女人不僅承擔生兒育女傳遞香火的重任,還要從事燒火做飯、養雞餵豬、碾米磨面等繁重的家務。直至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大多農村女人都要下田勞動,除了扶犁、耪地、挖溝、澆地等,諸如間苗、薅草、割麥、摘棉花、掐穀穗、挖紅薯、刨花生、掰棒子等活計都有她們的身影。不難想象,山區的纏足女生活有多麼艱難。

纏足習俗起自何時眾說紛紜,有的說隋唐,有的說戰國時期,還有人說更早年代。馬王堆漢墓女屍的天足可以證明,西漢時期纏足習俗尚未形成,更早年代的說法缺少證據。陶宗儀《南村輟耕錄》說,南唐後主李煜試著把其妃子的腳用長布條裹起來,開創了女性纏足的歷史,而「元豐以前猶少裹足,宋末遂以大足為恥。」說明纏足於北宋時期尚不多見 (據說《水滸傳》中的人物潘金蓮即為纏足女),南宋時期已經普及並出現了變態心理,形成了畸形的審美觀;南宋末「小腳」已成為女性的代名詞。

蒙族人不纏足,但建元后反而給予讚賞,使纏足的習俗得以發展,進一步加強了以不纏足為恥的觀念。明代纏足之風進入興盛期,且要求越小越好,只有小於三寸才能真正稱得上三寸金蓮(三寸至四寸者稱銀蓮,大於四寸者稱鐵蓮)。朱元璋的妻子馬秀英由於特殊原因沒裹腳,因此有「馬大腳」的綽號。朱元璋也曾下令禁止纏足,但對馬秀英的大腳也極不喜歡;由於馬秀英精明能幹,曾營救朱元璋於受難中,所以兩人才湊合著廝守一生。

清代從孝莊皇后到慈禧均發過懿旨或諭令對纏足者父母嚴懲,但在漢族人中得不到推行,因腳太小行走不便需靠他人攙扶或抱著的女子更受男人的青睞,更為甚者出現滿人效仿漢人裹腳的現象。辛亥革命以後,政府出臺了纏足的禁令,並以報刊雜誌等形式對反纏足進行廣泛宣傳,陳獨秀、胡適、魯迅等人士對裹腳陋習給予猛烈抨擊。民國十八年(一九二九年)政府釋出強制性放足佈告,併為禁止裹腳和放足專門成立了以縣長為牽頭的領導機構,對未放足者給予嚴厲查處,但仍受到舊勢力的頑強抵抗。康有為曾言「最駭笑取辱者,莫如婦女裹足一事。」但因撰文《戒纏足會檄》受到其家鄉人的唾棄和排擠。

歷代文人或政治家王安石、蘇東坡、辛棄疾、曹雪芹、袁枚、辜鴻銘等都對纏足給予讚賞。諸如蘇東坡在《菩薩蠻》中詠歎:「塗香莫惜蓮承步,長愁羅襪凌波去;只見舞迴風,都無行處蹤。偷立宮樣穩,並立雙跌困;纖妙說應難,須從掌上看。」清袁枚在《答人求妾書》中寫道:「今人每入花叢,不仰觀雲鬟,先俯察裙下。」清學者、北大教授辜鴻銘(筆者按:電視劇《覺醒年代》中有重頭戲)竟聲稱婦女纖足「其尖能入鼻孔五六分以上者,方為佳品。」等等。甚至有人說,人衰老主要是腎氣虛衰,纏足者走路時著力點是腳跟,可以刺激腳跟的「腎經」穴位,所以女性比男性壽命長的荒謬說法。

曾經的特殊習俗——纏足

筆者二〇〇六年在甘肅環縣縣城見一老婦人領著兩個重孫女在鋪著瓷磚的便道上行走,在徵得老人家同意的情況下拍下了照片。環縣是一九三六年解放的革命老區,在紅色政權統治下的邊區民眾中,竟然還在延續這一陋習。照片上的老人屬雞,生於民國二十二年(一九三三年),說明在漢民族中纏足陋習直至九十年前尚未徹底根除。從年齡上看老人家恐怕已成為用三寸金蓮步入現代社會的活化石了。

一個荒唐的國君突發奇想,要欣賞把女人的腳用布條裹起來的風姿,千百年來給不計其數的人帶來痛苦。在歷史車輪的滾動下,女人終於不再受裹腳的折磨並開始放足。已裹了腳尚未完全定型的中間型腳,北方民間稱為「解放腳」或「白薯腳」。當今,人們徹底粉碎了畸形審美觀,不論是學富五車還是胸無點墨,再不會有哪個男子欣賞小腳女人並擇其為偶了。

曾經的特殊習俗——纏足

文字王久成

作者簡介:

王久成

,男,1966年畢業於北京第二醫學院(現首都醫科大學),自幼喜愛文字創作,青年時期步入醫學領域,先後於1967年和2004年參加了衛生部第一批和第十批醫療隊到甘肅巡迴醫療和義診,在山區和農村工作二十年,曾任多家雜誌特約通訊員、欄目撰稿人、審稿人、編委、特約顧問編委等,發表雜文和短小說50餘篇,代表作品《萬能醫生的歲月》。

選擇一個公眾號,就是選擇一種文化以及價值觀。

說香河 聚焦香河文化產業,培植城市企業文化,關注深具探索精神的藝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