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弱”的宋朝其實也有不屈的一面,回望宋朝歷史五大悲壯時刻

《漁家傲·秋思》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裡,長煙落日孤城閉。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髮征夫淚。

《漁家傲·秋思》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裡,長煙落日孤城閉。

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髮征夫淚。

這是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學家范仲淹的一首邊塞詩,可能在人們以往的印象裡,范仲淹只是一個“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文弱書生,但實際上范文正公也是一個有著英雄氣概的戍邊將領,戍守西北邊疆對抗西夏,功勳頗著。

“文弱”的宋朝其實也有不屈的一面,回望宋朝歷史五大悲壯時刻

之所以用范仲淹的例子做開篇,是因為在某種程度上說范文正公就像是宋朝的一個縮影,人們大多隻看到了其“文弱”的一面,卻很少留意“文弱”背後的其他故事。

宋朝長達319年的歷史,不能被靖康元年和二年這兩年之內發生的種種慘劇所掩蓋,也不會因為兩宋之交時宋高宗趙構一路難逃的狼狽歷史而傾斜。事實上在這三百多年的時間裡,在這些恥辱的背後,宋朝還有很多悲壯的英雄瞬間,這些瞬間同樣是宋朝歷史的一部分,英雄們的故事不該被遺忘。

接下來我們回望其中的五個悲壯時刻,說是悲壯,其實又不止於悲壯,悲壯之餘,更多的是氣節、操守,和捨生取義的精神信仰。

楊業血戰陳家谷口

提起宋遼戰爭,可能很多人的第一印象是澶淵之盟,其實在澶淵之盟之前,宋遼兩國已經不間斷的打了二十幾年了,戰況異常慘烈。宋太宗兩次北伐失敗損兵折將,遼軍報復性南下又多次被宋軍擊敗,期間宋遼兩國都誕生了很多能打的名將。

“文弱”的宋朝其實也有不屈的一面,回望宋朝歷史五大悲壯時刻

北宋這邊,在對遼戰爭中屢有勝績的將領有李繼隆、楊業、範廷召、潘美、荊嗣等。雖然論戰功,李繼隆是當之無愧的抗遼第一名將,但要論在當今的名氣,楊業是毫無疑問的第一。楊業是楊家將故事中楊老令公的原型,早年是北漢將領,北漢滅亡後歸順了北宋,長期駐守在北宋抗遼前線。

楊業在對遼作戰中最有名的一戰是雁門關戰役。當時遼軍十萬鐵騎兵叩雁門關,迎戰的宋軍將領有潘美、李繼隆、楊業等,其中楊業在此戰中居功至偉,他率數千輕騎從小路繞到了遼軍背後,與潘美等人形成了南北夾擊之勢,大破遼軍。從此遼軍看到楊業的軍旗就主動退去。

雍熙三年(公元986年),宋太宗發動了對遼國的第二次北伐戰爭,楊業出任西路軍副帥(潘美為主帥)。西路軍進展非常順利,幾乎可以用勢如劈竹來形容,接下拿下了雲、應、寰、朔四州,可是由於東路軍慘敗,遼軍迅速馳援西路,宋太宗只能下令西路軍撤退,但在撤軍的同時,必須把四州的百姓帶回來。楊業因為難以忍受監軍王侁的譏諷,決定率領部分人馬以少敵多迎戰遼軍,以掩護老百姓撤退,主帥潘美沒有按照約定在楊業撤退的必經之路陳家谷口埋伏兵馬救援,導致楊業所部陷入絕境。

根據《宋史》的記載,當時的戰況異常慘烈,楊業率軍苦戰,從中午一直戰至傍晚,退到陳家谷口時麾下士兵僅剩百餘人,楊業望到谷口無一援兵後,知曉此戰必死,於是對所剩士卒說,“你們都是有父母妻子的,趕緊走吧,陪我死在這裡沒有意義,回去替我向天子表明實情。”將士們感動落淚,沒有一個肯走的,最終全部戰死在陳家谷口。

“文弱”的宋朝其實也有不屈的一面,回望宋朝歷史五大悲壯時刻

《宋史·列傳第三十一》:

業謂曰:“汝等各有父母妻子,與我俱死,無益也,可走還,報天子。”眾皆感泣不肯去。淄州刺史王貴殺數十人,矢盡遂死,餘亦死,無一生還者。聞者皆流涕。

在這場戰役中,淄州刺史王貴在犧牲前殺死數十人,楊業的兒子楊延玉也壯烈殉國。楊業本人更是勇不可當,史籍記載手刃數十百人,身上幾十處傷口,可以想象楊老令公是何等驍勇,戰況已經到了一種怎樣的程度。最終,楊業墜馬被俘,絕食三日而死。

《宋史·列傳第三十一》:

身被數十創,士卒殆盡,業猶手刃數十百人。馬重傷不能進,遂為契丹所擒,其子延玉亦沒焉····乃不食,三日死。

宋太宗聽聞後下長詔緬懷楊業的忠勇,監軍王侁被革職充軍,潘美被連降三級,而楊家將的故事也從此在民間流傳。

吳玠鐵血守川陝

靖康之變後,北宋滅亡,山河破碎風雨飄搖,趙構在此時稱帝,意圖延續宋朝國祚,而金軍則一心想要徹底滅掉宋朝,於是屢次三番揮師南下,旨在活捉趙構。在中原地區,岳飛、韓世忠、劉琦多次擊敗金軍,確保了江南的安全,而在西北戰場,守住川陝一線的則主要是吳玠、吳璘兩兄弟。

“文弱”的宋朝其實也有不屈的一面,回望宋朝歷史五大悲壯時刻

南宋剛剛建立時,身處西北邊境的吳玠、吳璘手下只有幾千人。當時人心浮動,與朝廷的聯絡也斷絕了,形勢非常危急,甚至有部將想劫持他們兄弟二人投靠金國。在這種情況下,吳玠召集諸將,慷慨激昂的表明了自己的志向,用民族大義感化大家,還與手下將領們歃血為盟,終於讓將士們的情緒安定了下來。

《宋史·列傳第一百二十五》:

有謀劫玠兄弟北去者,玠知之,召諸將歃血盟,勉以忠義。將士皆感泣,願為用。

吳玠兄弟率部與金軍展開了和尚原之戰、饒鳳關之戰和仙人關之戰等多場血戰,金國大將完顏兀朮先後兩次率十萬大軍前來,宋軍依靠強弓硬弩多次打退金軍騎兵,完顏兀朮本人也在戰鬥中中箭受傷。仙人關之戰時,宋金兩軍苦戰七晝夜,城牆下攻城的金軍屍體堆積如山,戰鼓聲震動天地,箭矢繁如雨注,吳玠派統領王喜、王武率精銳主動出擊衝入金營,金軍大將韓常左眼中箭,金軍大敗。

“文弱”的宋朝其實也有不屈的一面,回望宋朝歷史五大悲壯時刻

《宋史·列傳第一百二十五》:

璘以駐隊矢迭射,矢下如雨,死者層積,敵踐而登。

吳玠在西北前線與金軍對峙十年,使得金軍未踏入四川一步,最後吳玠病死在仙人關任上,時年47歲,他的弟弟繼續留守在川陝一線為宋朝保衛西北邊境。

在吳玠生前率部與金軍血戰時,不僅當地百姓對他非常愛戴,連淪陷區的老百姓都被他的忠義人格所感動,紛紛在夜裡偷著給他的部隊送糧食,吳玠用銀帛作為交換,從此更得民心。金人派騎兵埋伏在渭河兩岸斬殺送糧的百姓,還在村裡搞連坐制度,但依然無法阻止百姓對吳玠的支援,送糧行為一直持續了好幾年才被扼制,可見在當時的南宋西北邊境上是怎樣一種悲壯的氣氛,士兵在前線英勇殺敵,老百姓冒著被殺和連坐的風險連續數年支援南宋軍隊。

宋使王倫慷慨就義

“文弱”的宋朝其實也有不屈的一面,回望宋朝歷史五大悲壯時刻

在宋金對峙期間,宋朝使者出使金營的危險係數是很高的,很多使臣的結果是非殺即降,因此敢於出使金國的人無一例外都是有膽量的。南宋初年的女詞人李清照就曾為出使金國的使者韓肖胄和胡松年寫詩:

李清照詩作《上樞密韓公、工部尚書胡公》節選:

····車聲轔轔馬蕭蕭,壯士懦夫俱感泣····夷虜從來性虎狼,不虞預備庸何傷····子孫南渡今幾年,飄流遂與流人伍。欲將血淚寄山河,去灑東山一壞土。

在眾多出使金營的使者中,湧現出了像宇文虛中和王倫這樣的不屈之士。在此簡單敘述一下王倫的事蹟。王倫是北宋名相王旦的後人,宋高宗紹興9年(公元1139年)出使金國。當時金國內部的兩員大將完顏昌和完顏宗磐密謀將河南之地歸還給南宋,王倫得到訊息後立即派人彙報給了南宋,不料事情敗露,王倫因此被金國扣留,完顏昌和完顏宗磐也被殺害。

後來,金人打算讓王倫做平灤三路都轉運使,遭到王倫的斷然拒絕,《宋史》記載王倫說:“奉命而來,非降也。”金人多次脅迫其就範,王倫不為所動,最終金人決定將其殺害。在刑場上,王倫整理衣冠面南跪拜,說:“我的祖先王文正公(王旦諡號文正,因此後人尊稱其為王文正公)以剛直輔佐兩朝,天下皆知,如今我被扣留在金國,還被逼做金人臣子,這是對我的侮辱,只能以一死來報效國恩!”說完慷慨就義,時年61歲。

《宋史·列傳第一百三十》:

遂冠帶南向,再拜慟哭曰:“先臣文正公以直道輔相兩朝,天下所知。臣今將命被留,欲汙以偽職,臣敢受一死以辱命!”

曹友聞戰死沙場

“文弱”的宋朝其實也有不屈的一面,回望宋朝歷史五大悲壯時刻

蒙古大軍橫掃歐亞大陸,打遍天下無敵手,其中滅宋戰爭應該是打得最艱苦、持續時間最長的戰爭。從成吉思汗對南宋發動的丁亥之變,到窩闊臺汗、蒙哥汗多次攻宋,再到1279年忽必烈的蒙古大軍在崖山海戰中徹底消滅宋朝,如果從丁亥之變開始算,宋蒙之間斷斷續續打了52年,如果從窩闊臺遣兩路大軍攻宋開始算,那也有44年之久。

看似羸弱的南宋在宋蒙戰爭中爆發出了強大的戰鬥力,湧現出了像曹友聞、曹友萬、孟珙、餘玠、王堅、張珏等諸多戰功赫赫、可歌可泣的民族英雄,其中曹友聞在端平二年(公元1235年)與蒙古大軍的喋血廝殺中戰死沙場,故事尤其悲壯。

曹友聞是宋初名將曹彬的十二世孫,在南宋抗元作戰中戰功赫赫,在四川前線的仙人關、七防關等軍事要塞多次擊退蒙古大軍。端平二年(公元1235年),蒙古聯合西夏、女真、回回、吐蕃、渤海軍等五十餘萬進犯南宋四川防線,此時把守仙人關的曹友聞對弟弟曹友萬說:“國家安危在此一舉,就算我們以寡敵眾,也必須鎮定自若,我們乘高據險,可派奇兵出塞埋伏。”曹友聞親率背嵬軍突出陣前與蒙古人廝殺,蹀血10餘里,終於將敵人殺退。

《宋史·忠義傳四》:

諜聞北兵合西夏、女真、回回、吐蕃、渤海軍五十餘萬大至,友聞語萬曰:“國家安危,在此一舉,眾寡不敵,豈容浪戰。惟當乘高據險,出奇匿伏以待之。”

端平二年八月,蒙古人攻入了興元,欲衝大安,南宋制置使趙彥吶急忙調曹友聞控制大安,以保蜀口。九月二十二日,蒙軍來犯,曹友聞的弟弟曹友萬率先迎戰,身受數創;九月二十七日,宋軍各部與蒙軍全面開戰,曹友聞親率精兵三千人馳援雞冠隘,試圖與弟弟夾擊敵軍,在雞冠隘受傷苦戰的曹友萬聽到哥哥所部的號角聲後率部殺出,一時間宋蒙兩軍殺得天昏地暗,《宋史》記載“血流二十里”,同仇敵愾的宋軍接連攻破數十個蒙古營寨,蒙軍堆屍如山。

“文弱”的宋朝其實也有不屈的一面,回望宋朝歷史五大悲壯時刻

二十八日黎明,大批蒙軍蜂擁而至,曹友聞兄弟二人被重重包圍,曹友聞感嘆說:“這是上天註定,不過是為國一死而已。”於是他殺掉了自己騎乘的戰馬,以表自己戰死的決心,血戰更加激烈,曹友聞與曹友萬雙雙戰死,壯烈殉國,手下士兵無一生還。

《宋史·忠義傳四》:

內外兩軍皆殊死戰,血流二十里····黎明,大兵益增,乃以鐵騎四面圍繞,友聞嘆曰:“此殆天乎!吾有死而已。”於是極口詬罵,殺所乘馬以示必死。血戰愈厲,與弟萬俱死,軍盡沒。

文天祥寧死不屈

南宋祥興二年(公元1279年),雖然此時南宋的絕大部分領土已經歸忽必烈所有,但仍有二十餘萬軍民堅持抵抗,這其中包括陸秀夫、張世傑等南宋大臣,八歲的小皇帝趙昺,以及楊太后等一眾後宮妃嬪,雙方在崖山展開了最後的戰役。

結果眾人皆知,南宋軍民沒有擋住蒙古鐵蹄的腳步,崖山海戰以宋軍戰敗告終。眼見宋王朝徹底覆滅,自己和皇帝又無處可逃,為避免被俘,重蹈北宋靖康之恥的覆轍,陸秀夫揹著小皇帝跳海殉國,其他大臣、後宮妃嬪及身邊百姓紛紛追隨,跳海自殺,楊太后和張世傑也赴海而死,海面上漂浮著十餘萬屍體。

“文弱”的宋朝其實也有不屈的一面,回望宋朝歷史五大悲壯時刻

《宋史·本紀第四十七》:

陸秀夫走衛王舟,王舟大,且諸舟環結,度不得出走,乃負昺投海中,後宮及諸臣多從死者,七日,浮屍出於海十餘萬人。

南宋滅亡後,蒙古人押著文天祥北上,此時的文天祥也抱定了必死之心,他在被押解的路上留下了“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絕句。面對元朝的高官厚祿和威逼利誘,文天祥不為所動,蒙古人俘虜了他的兩個女兒,以此做要挾,文天祥心如刀絞,他在給自己的妹妹文懿孫的信中說:“收柳女信,痛割腸胃。人誰無妻兒骨肉之情?但今日事到這裡,於義當死,乃是命也。奈何?奈何!·····可另柳女、環女做好人,爹爹管不得。淚下,哽咽哽咽。”

“文弱”的宋朝其實也有不屈的一面,回望宋朝歷史五大悲壯時刻

公元1283年1月9日,文天祥在元大都(今北京)慷慨就義,刑場上的文天祥從容不迫,面南跪拜,在他死後,他的妻子在他的衣服上發現瞭如下幾句絕命詩:“孔曰成仁,孟曰取義,唯其義盡,所以仁至。讀聖賢書,所學何事?而今而後,庶幾無愧。”

結語

崖山海戰,張世傑、陸秀夫、文天祥以及為國殉難的十萬軍民,為宋王朝畫上了一個大大的驚歎號,宋朝以如此悲壯的方式結束了其319年的歷史。

當然,上述幾個關於英雄的故事只是兩宋漫長曆史中的滄海一粟,《宋史·忠義傳》中記載了太多為國赴死、讀起來令人潸然淚下的故事,而其中的大多數如今已不為人知,以後有時間筆者願意繼續講述,讓他們的故事有人傾聽。

參考資料:《宋史》等;如圖片版權有疑問,請及時聯絡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