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寫詩諷刺了兩位皇帝,其中一句與曹操的詩歌有異曲同工之妙

唐朝是中國古代最輝煌的一個時代,尤其是在唐玄宗的勵精圖治之下,終於在天寶初年,迎來了萬國來朝的巔峰期。只不過在盛世繁榮的背後,是帝王的好大喜功與窮兵黷武,是百姓的骨肉分離和望眼欲穿。就正如晚唐曹松的那句詩一樣,“

憑君莫話封侯事,一將功成萬骨枯

”。成功的背後,不僅僅是成功人士自身的付出和努力,還有許許多多無辜者的血與淚。

而面對這種盛世背後的悲傷,並不是只有後世人才會發出慨嘆;生活於盛世之中的人,他們的感觸可能會更加沉痛,譬如說,下面這首詩歌的作者。

他寫詩諷刺了兩位皇帝,其中一句與曹操的詩歌有異曲同工之妙

古從軍行

李頎

白日登山望烽火,黃昏飲馬傍交河。

行人刁斗風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野雲萬里無城郭,雨雪紛紛連大漠。

胡雁哀鳴夜夜飛,胡兒眼淚雙雙落。

聞道玉門猶被遮,應將性命逐輕車。

年年戰骨埋荒外,空見蒲桃入漢家。

從軍行,是樂府中的古題,早在漢代就有以此為題目的作品出現,譬如三國的王璨就曾寫過很多首《從軍行》。

而本詩的作者是盛唐時期的李頎,寫詩的目的在於借漢武帝的事蹟來諷刺當時的皇帝李隆基不顧百姓的安危,妄動刀兵的惡劣行徑。寫文章對頂頭上司進行冷嘲熱諷,這即使在現代也是一件很危險的事情,更何況李欣還是身處封建時代的唐朝,極有可能因此引來殺身之禍。所以他在題目上加了一個“古”字,藉此來掩蓋其諷刺皇帝的用意。

他寫詩諷刺了兩位皇帝,其中一句與曹操的詩歌有異曲同工之妙

開頭兩句先寫出了緊張的戰爭生活,“

白日登山望烽火,黃昏飲馬傍交河。

行人刁斗風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句中的“烽火”是古代戰爭中的傳遞情報的一種方法,“刁斗”則是指軍隊中銅製的炊具,白天煮飯,晚上敲擊用來報時。而“行人”是對出征戰士的稱呼,“公主”則是漢朝和親女子的一個統稱。

詩人先描寫白晝的忙碌,交代了戰場上的緊張氛圍和兵卒們艱苦且忐忑的生存環境。接著又藉助哀婉的樂聲,寫出了夜晚中軍營肅穆而淒涼的境況。敲擊刁斗,是報時也是警戒,表明即使在夜晚,士兵們也處在高度緊張的狀態下。而公主的琵琶聲則是述說了因戰爭而產生的所有悲劇。

出征計程車兵,和親的公主是戰爭最直接的受害者,詩人用這兩類典型人物來進行現身說法,寫出了盛世背後小人物的悲哀。

他寫詩諷刺了兩位皇帝,其中一句與曹操的詩歌有異曲同工之妙

在描寫完戰爭所帶來的哀怨之後,詩人開始著手描繪邊塞的環境,即“

野雲萬里無城郭,雨雪紛紛連大漠。

胡雁哀鳴夜夜飛,胡兒眼淚雙雙落

”。經過連年的征戰,在天上烏雲的籠罩下,遼闊的塞外已經看不到一處人類可以居住的城市了。雨雪交加中,本地的胡人望著空中哀鳴的大雁,不禁雙雙流出了眼淚。

在這兩句詩裡,詩人用樸素的語言把戰爭的殘酷描繪得淋漓盡致。先是用“萬里無城郭”寫出了因殺戮所帶來的可怕後果。接著又借景抒情,用雨雪來形容當時的冷酷環境。最後透過大雁垂淚這一反常現象烘托出戰爭中的人們,他們內心的悲苦。四句詩,三層含義,層層遞進,表達出詩人內心的憤怒和厭惡。

他寫詩諷刺了兩位皇帝,其中一句與曹操的詩歌有異曲同工之妙

戰爭的殘酷是對人身心的雙重傷害,所以出征計程車兵有誰不想離開戰場,回到故鄉,但皇帝卻無情地拒絕了他們的請求,即“

聞道玉門猶被遮,應將性命逐輕車。

年年戰骨埋荒外,空見蒲桃入漢家

”。

這兩句詩中暗含著兩個典故。根據《史記》的記載,漢武帝曾為了汗血寶馬,出兵攻打大宛國。在首戰失利後,武帝拒絕了敗軍回國的請求,派兵駐守玉門關,並下令“

軍有敢入者輒斬之

”,導致無數士兵慘死塞外。

在犧牲了大量士兵的生命後,漢武帝終於如願以償的得到了汗血馬,而隨汗血馬流入長安的還有蒲桃(即葡萄)的種子。但那些埋骨塞外的戰士,他們卻再也看不到自己的親人和家鄉了。

詩人用史實指出了窮兵黷武的危害,並以死傷戰士和蒲桃種子進行對比,在諷刺漢武帝的同時,也痛斥了唐玄宗,達到了借古諷今的目的。

他寫詩諷刺了兩位皇帝,其中一句與曹操的詩歌有異曲同工之妙

靜閱閒話

縱觀全詩,開頭兩句用的是中國古典文學中所獨有的寫作手法——對仗,在一氣呵成的文字中營造出肅穆悲壯的氣氛,為全詩奠定下淒涼的基調。

中間兩句以情景交融的方式描繪了戰爭的殘酷,收到了與曹操名句“

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

”同樣的藝術效果,令觀者不禁潸然淚下。

而最後兩句詩則以史為鏡,借漢武帝的舊事揭露了當時盛世背後的斑斑血淚。結尾處的對比,付出的是無數士兵的生命,而收穫的卻僅僅是一顆普通植物的種子,兩者相較孰重孰輕,本不需多言。但在帝王心中,他們的取捨卻不同於常人,這或許就是爆發戰爭的原因,也是悲劇的根源。

參考資料《全唐詩》《史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