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懷瑾先生:親情之間,鬧一點小意見,不可以讓它擴張

南懷瑾先生:親情之間,鬧一點小意見,不可以讓它擴張

◆ ◆

在家庭兄弟夫婦之間,隨時會吵架,鬧一點小意見,彼此之間要原諒,如不能原諒,今天結婚,明天就會離婚了。一個團體中,朋友相處,如果從小地方去挑毛病,一天也處不下去……

但父母、兄弟、夫婦、朋友之間,為了一點小毛病就怨恨,這種心理狀況,“不可磯也”,就像流水中的一塊石頭,激起憤怒的浪花,不可以讓它擴張。

否則小地方不合,就變成了怨恨,做人都成問題。

親屬之間,如果心理上越疏遠,不孝的心理就越大;如果小事情當大問題來解決,這個不孝也越大。

所以孔子說舜是“至孝”的人,是第一個孝子,

因為舜是被後孃趕出家門的,前後曾九次被趕出來,甚至到了五十歲,當了宰相回家,對後孃跪下來,還是被趕出去。最後,堯準備請他當皇帝了,陪他回來看父親,堯還對舜的父親瞽瞍說:你把兒子教得好,他非常賢能,這都是你的功勞,現在我打算把帝位讓給他。瞽瞍聽了這番話,眼淚掉下來了,舜看見很難過,抱著父親為他舐眼淚,結果瞽瞍的眼睛復明。這一下,他對兒子好起來了。所以舜這才是第一大孝子,並不是從美國回來,給父親一百美金,就算是大孝子。(《孟子與滕文公、告子》)

“宜其家人,而後可以教國人”之後,便是“宜兄宜弟,而後可以教國人”了……引用這句在“治國在齊其家”的一段裡,那是專指在家庭、家族中兄弟姊妹互相爭寵,互相爭鬥,尤其在權位和財利之間的爭奪,甚至還不及路人和外人。他們彼此互相殘殺的,歷代歷史所記載得太多了,豈只有初唐開國時代的“玄武門事件”,宋朝開國時趙匡胤兄弟的“燭影斧聲”,乃至清代雍正奪嫡的疑案等。

即如一般平民老百姓,稍微富裕的家庭,甚至如三家村裡薄有幾分田地或幾間東倒西歪的破屋,兄弟姊妹為了爭產分財,鬧得你死我活,實在也是不可勝數。如果推廣“四海之內皆兄弟也”這個觀念,如現代社會上的政黨、社團、公司、店號等的同志和同仁,都如兄弟姊妹,“同心一德”,互相尊重,互相關愛,那便是廣告中言語文字的“美聲”,比水面上畫花紋、小孩子的吹氣泡還要難得的好事。

因此,

曾子只好著之於書,告誡奉勸天下後代,真正儒家“孔門”所教育的學問重點,對於治國齊家之道,首先重視有“賢妻良母”的“宜其家人”。同時就是兄弟姊妹之間,和妯娌姑嫂之間的“宜兄宜弟”,就是如此而已。

尤其如現代人,已經開始有了“四海為家”的習慣了。假使碰到為了個人的利益關係,和兄弟姊妹、朋友之間爭得太過分痛苦的時候,我總是常常提醒他們一句話,古人說的“一回相見一回老,能得幾時為弟兄”。

退一步,放一著,就可自求多福了。話雖如此,如果沒有“知止”、“誠意”的平日涵養工夫,一碰到事情,就絕難做到了。(《原本大學微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