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那個被人嘲笑、被人非議的吳起,真的很厲害

其實,那個被人嘲笑、被人非議的吳起,真的很厲害

一、

公元前381年,一代大有為之主楚悼王熊疑,突然駕崩。

早就隱忍許久的楚國貴族們,便迫不及待地在悼王的靈前,發動了“政變”——他們一擁而上,將身為楚國令尹(丞相)的“外來戶”吳起,亂箭射死。

就這樣,那個用不到十年的時間,就將曾經落後、鬆散的“南蠻”楚國,改造成“南平百越、北並陳蔡,卻三晉、西伐秦”的強大七雄之一的偉大改革家、政治家、軍事家吳起,死了。

說起吳起這個人啊!

古往今來的文人墨客,大都會嗤之以鼻。

畢竟翻遍史料,滿眼皆是吳起的“黑材料”:什麼“殺妻求將”,什麼“母死不奔喪”,什麼“心胸狹隘”,等等等等,不盡其數。

然而,既有“謗滿天下”,亦有“譽滿天下”。

如果我們拋開吳起那些“不知真假”的私德、汙點不談,站在唯才是舉的角度來看:吳起絕對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全才。

論軍事能力,他可以幫助弱小的魯國,打敗強大的齊國;也可以幫助魏國打造“當世第一”的魏武卒;更可以幫助楚國訓練新軍、稱雄一方。

他是正史上真正有明確記載的“從未敗績”的百戰軍神;百餘年後,在秦國眉縣的某個農戶家裡,一個白姓男子為了讓自己的兒子,可以在沙場上戰無不勝、斬首立功,於是,也將自己的兒子命名為“起”······

論政治能力,吳起先後在魏國和楚國的“變法”,直接將這兩個國家的國力,提升到了第一方陣,硬是憑藉一己之力,改變了整個戰國時期的歷史格局;

若干年後,他在魏國的變法內容,直接被一個叫作衛鞅計程車子所借鑑,最終成就了大秦帝國的“橫掃六合”。

毫不誇張是說,吳起絕對是戰國(初期)歷史上最為偉大的人物;可就是這麼一個本該彪炳千秋的人,卻遭受了千百年的唾棄。

今天,青史君就和大家聊一聊吳起;讓我們站在一個客觀、公正的角度上,來看一看,歷史功績那麼大的吳起,名聲為什麼會那麼差?

二、

吳起,戰國時期衛國人。

據史書記載,少年時期的吳起“家累千金”,絕對算得上是富庶人家。

可是,素有大志的吳起,並不滿足於富家翁的混沌度日;他拿著這些錢財,在衛國四處遊說、自薦,想要獲得當權者的賞識,然後一展“匡扶天下”之志。

然而,熟悉先秦史的朋友一定都知道:這個所謂的衛國,其實是周武王滅商之後,為了顯示王者的“寬宏大量”,而特意給殷商遺民特批的一塊“自留地”。

知道了這個歷史淵源,我們就可以理解,為什麼儘管在“東西兩週”將近八百年的時間內,這個衛國也算富庶繁華、人才輩出,但是,它卻一直沒什麼“國際地位”了。

非常可惜,只想著“報效祖國”的吳起,卻沒有意識到這一微妙之處。

故而,儘管他散盡了家產,磨破了嘴皮,卻還是沒有得到一心享樂的衛國貴族的賞識。

“人活著,錢卻沒了”,這本就是一件很鬧心的事;

然而,令吳起更難以容忍的是:他的人生理想,他的壯志未酬,竟然成了那些貪圖享樂、混沌度日之人,茶餘飯後的笑料。

終於,在一次激烈地爭吵過後,自尊心極強的吳起殺心頓起,一口氣將30多個“鍵盤俠”,送上了西天。

其少時,家累千金,遊仕不遂,遂破其家,鄉黨笑之,吳起殺其謗己者三十餘人,而東出衛郭門。

衛國是待不下去了!

於是,吳起收拾行囊,重新踏上了求學、自強之路。

在臨別之際,吳起跪在母親的面前,將自己的手臂咬破,以銘心志:兒子這次出去,要是再混不出個人樣來,寧死也不會回到衛國(遭人恥笑)。

母親一邊點頭,一邊叮囑他保重身體。

與其母訣,齧(niè)臂而盟曰:‘起不為卿相,不復入衛。’

三、

在外遊歷了一段時間之後的吳起,慢慢地意識到:自己上次的自薦不成,除了所託非人之外,還有一點原因至關重要——缺少名師指導,沒有拿的出手的資歷、師門。

想通了這個關鍵之處,吳起便頭也不回地,跑到了魯國,拜到了與“孔孟”齊名的曾子門下,學習“顯學”儒家之道。

吳起的求學之路沒什麼好講的,畢竟其天資聰明、悟性過人,堪稱“一點就通”。

但是,在此期間,吳起卻做了一件讓後世詬病不已的事情——母死不奔喪。

母親死了,作為兒子的卻不回去奔喪、盡孝,吳起這個行為不論放在什麼時候,都說不過去。

所以,他的老師曾子,將其趕出了師門。

但是,如果我們換個角度想一下這個問題呢:

吳起在衛國是有“人命案”在身的,他當時要是回去奔喪,大機率上,就交代在那裡了。

連孔夫子都說“小杖受、大杖走”,那麼,以這個準則來看:吳起的行為,雖然有虧孝道,但是,也算是事出有因、情有可原。

無論如何,儒家是容不下吳起了,於是,他又轉投到了兵家門下。

至於吳起的軍事思想,到底師承何人,史書上沒有記載;但是,有一點我們可以肯定:吳起絕對是不世出的天才。

他就那樣隨隨便便地學了一段時間的軍事理論,第一次上手實踐,就竟然幫助弱小的魯國,直接擊敗了強大的齊國。

可見其真是天縱之才!

魯卒以(起)為將。將而攻齊,大破之。

當然,在魯國廟堂上沒有任何資歷的吳起,為了能夠獲得主將的職位,也付出了“不小的代價”:

由於吳起的妻子是齊國人,所以,在最開始的時候,儘管有人極力推薦已經成為的吳起為將,但是,反對者卻抓住吳起的“家庭成分”問題不放,說他隨時有“反水”、投靠齊國的可能。

已經半生蹉跎的吳起,不想放棄這個機會,於是心一橫,將自己的妻子殺了,以向魯國臣民證明,自己的立場。

最終,吳起雖然打敗了齊國,卻因為殺妻之舉做得實在“太狠”,再加上“眼紅之人”的構陷,而被魯君婉拒,離開了魯國的廟堂。

再一次受到打擊的吳起,依然沒有放棄;他聽說魏國國君魏文侯很有容人之量,是一個好領導。

於是,來到了魏國。

作為一名“實用主義者”,魏文侯沒有那麼多的思想包袱;當他聽到心腹李克評價吳起,“雖私德有虧,卻兵法無敵”時,就毫無顧慮地啟用了吳起。

終於,吳起得以在魏國大展拳腳。

吳起不僅幫助魏文侯改造了整個魏國的政治格局(“商鞅變法”的雛形),讓魏國的廟堂徹底擺脫了“三家分晉”的歷史陰影;更是親自幫助魏國訓練出了一隻橫行天下30年的“魏武卒”。

從此,魏國一躍而起,在中原霸主的位置上,一坐就是幾十年。

四、

如果我們翻開史書,就會發現一個非常有意思的現象:以司馬遷為首的一幫史學家們,總是對吳起充滿了“敵意”;

他們一邊在寫“

起之為將,與士卒最下者同衣食。臥不設席,行不騎乘,親裹贏糧,與士卒分勞苦”,

一邊還不忘了揶揄吳起為士兵吮疽,是為了收買人心,讓人士卒樂於送死。

雙標,這簡直太雙標了!

至於吳起的格局、品行到底如何。

青史君認為,下面這個典故很能說明問題:

話說魏文侯死後的某一天,吳起和新任國君魏武侯去視察魏國山川地理。

當年輕的武侯看到魏國的險峻地理時,就不由地感慨道

:美哉乎山河之固,此魏國之寶也

(這些險隘的關口,就是我大魏國的國寶啊)!

誰知吳起在聽到新任國君的這些“自豪”之語時,不僅沒有絲毫的阿諛奉承,反而是直言不諱地以“夏桀”等亡國之君的歷史教訓,向武侯鄭重地說道:山河之固,在德不在險!

武侯聽罷,一臉肅穆!

(說句題外話,吳起的這段話最終被孟子,總結為: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很顯然:能說出此等“正大之言”的吳起,絕對沒有歷史傳言的那麼“不堪”。

然而非常不幸的是,不給新君面子的吳起,最終被小人“設計、陷害”,被迫離開了魏國。

天下之大,何處可容吾身?

青史君相信,彼時的吳起一定發出過這樣的感嘆。

不過,好在此時的他已經“功成名就”,很快,楚國就向吳起伸出了橄欖枝。

楚悼王素聞起賢,至則相楚。

按時間推算,此時的吳起,至少也應該在50歲上下了!

這樣的年紀,即便是在現代社會,大多數人都已經“樂天安命”,很少有人會再去“拼命”了;

可是,吳起卻不一樣,年過半百的他,一直沒有忘記年少時的誓言,於是,他又在楚國開始了新一輪的“改革”:

明法審令,捐不急之官,廢公族疏遠者,以撫養戰鬥之士。要在彊兵,破馳說之言從橫者。於是南平百越;北並陳蔡,卻三晉;西伐秦。諸侯患楚之彊。

看看吳起的這些變革內容,我們就能理解,為什麼會出現文章開頭的那一幕了,為什麼(舊)楚國的貴族,會那樣迫不及待地想要將吳起“除之而後快”了。

因為,吳起的變法確實可以強國,但是,也切實傷害了既得利益者的利益!

所以,偉大的改革家、軍事家、政治家吳起,最終還是死了!

結語:

縱觀吳起一生種種,雖然史書中盡是詆譭之語,但是,青史君依然相信,歷史上真實的那個吳起,一定沒有那麼不堪!

這個“在魯則存魯,在魏則霸魏,在楚則強楚”的天才,不過是早早就看透了“要結束戰國亂世,就必須要變法圖強”;所以,每到一國,吳起寧願冒著得罪當權者的危險,也要“變法”!

這連商鞅和白起都是視為偶像的男人,不過是為了實現自己的人生理想,一生奮鬥不息罷了!

縱觀幾千年的華夏史,我們很容易得出這麼一個共識:

歷史上的“改革者”,大都沒有什麼好下場;他們不是生前承受刑戮,就是死後擔負惡名,如商鞅、如王安石、如譚嗣同······

故而,私以為,歷史上真正的吳起到底是怎樣的一個人,他到底是好是壞,其實並不重要;

重要的是:有人不僅想把他搞死,還要將他搞臭!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