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昭“一石二鳥”,誰是奪命的“石頭”?

大家知道,司馬昭雖然手握曹魏的兵權,但是否指揮得靈,能不能打勝仗,那是需要有點道行的。司馬昭看到了魏國氣候已成,滅蜀正當其時。雖然許多大臣認為有些冒險,將領中還木有姜維的對手。司馬昭卻覺得伐蜀勢在必得。

司馬昭“一石二鳥”,誰是奪命的“石頭”?

鄧艾、鍾會完全勝任攻蜀之大將,彼此呼應,姜維可破。當然,鍾會鄧艾也是司馬昭最終要收拾的“二鳥”。

可是,徵西將軍鄧艾不同意伐蜀。他與姜維長期作戰,蜀漢一時動搖不得。司馬昭派人去說服了他。辦法很簡單,你若不去,鍾會去,功勞可就沒你的份兒了。這一軍將得恰到好處,鄧艾當然不會坐失良機。

中郎將鍾會更是智勇雙全的角色,時人稱為當代“子房”(張良)。滿朝文武中,鍾會是唯一積極主張發兵滅蜀的。司馬昭正是看中了鍾會的才幹和積極性,點派他為鎮西將軍,都督關中軍事,率十萬大軍兵取漢中。

司馬昭“一石二鳥”,誰是奪命的“石頭”?

下屬邵悌求見司馬昭說:“現派遣鍾會統帥十萬大軍征伐蜀國不妥,我認為鍾會可單身出征,不要委以重任,否則會有不測之變,不如派別人去。”司馬昭明知鍾會滅蜀後可能造反,但他還是大膽任用了鍾會。

他認為蜀國為患天下,使民不得安生,我今伐蜀易如反掌,鍾會有才智,所以用他必勝。如果鍾會擁兵造反,因為蜀國軍民將士心膽已破,不可能跟他去玩命;而兵將又都是中原人,誰肯叛逆擁戴鍾會呢?所以,鍾會若反,乃自取滅族之禍。

司馬昭派出的第三路軍統帥是諸葛緒。諸葛緒當時為雍州刺史,這次戰爭所負使命是截斷姜維退路,姜維當時帶蜀國大軍在沓中(今甘肅舟曲以西,峨山以南)。

司馬昭“一石二鳥”,誰是奪命的“石頭”?

事態果然如司馬昭所料:伐蜀之軍雖小有挫折,但還是節節勝利,最後鄧艾偷渡陰平一戰成功,先攻下成都,劉禪獻城投降,蜀漢滅亡。

在對蜀作戰中,鍾會為了獨專兵權,先打秘密報告,說諸葛緒臨戰畏縮不進,被司馬昭下令押回,其兵權落到了鍾會手中。

鄧艾立奇功,升為太尉。於是張狂起來,主張乘勝順長江而下去滅東吳,並提出具體方案。司馬昭要監軍衛瓘告誡鄧艾:要等到朝廷命令才能行事,不可擅自行動。鄧艾堅持見機行事,準備兵取東吳。

司馬昭“一石二鳥”,誰是奪命的“石頭”?

別小看衛灌,他可是中央派去的臥底!

這時鐘會的野心膨脹,又經蜀漢降將姜維煽惑,決心造反。而鄧艾的言行,恰好給了鍾會機會,他和監軍衛瓘秘密上書告鄧艾有有擁兵造反之嫌。

鍾會善於模仿別人寫字。他派人在要道擷取鄧艾給司馬昭的報告,改成傲慢狂悖的言辭;又截住司馬昭給鄧艾的信,改成指責懷疑鄧艾的內容。這樣一來,一箭雙鵰。

次年春,司馬昭果然以朝廷名義下令給鍾會,押解鄧艾迴洛陽。但司馬昭心中有數,他發令出征,又派親信賈充出兵斜谷(現在陝西終南山中),自己從洛陽駕往長安。那位邵悌又來問他:“鍾會統率的軍隊是鄧艾的五六倍,捉拿一個鄧艾,何必親自前往,興師動眾?”司馬昭冷笑:“你忘了鍾會可能謀反的嗎?”言下之意,收拾二鳥的時候到了!您就瞧好吧。

司馬昭“一石二鳥”,誰是奪命的“石頭”?

一切果如司馬昭所料,鍾會接到逮捕鄧艾的指令監軍衛瓘,到成都逮捕鄧艾,想到鄧艾必除掉衛瓘,到那時他便可以名正言順地殺掉鄧艾父子了。

沒想到“石頭“衛瓘先發檄文震懾了鄧艾部將,順利捕獲鄧艾於營中。

鍾會入據成都,決計造反,卻接到司馬昭的手書,手心都驚出了冷汗。

司馬昭的信上說:怕鄧艾不服,現已派賈充率領軍隊五萬人進屯斜谷,我自率兵十萬進駐長安,你我相見有日了!

司馬昭“一石二鳥”,誰是奪命的“石頭”?

鍾會明白自己的算盤已經露底,索性公開打出造反的旗號,結果被部將所殺。鄧艾的部將急去追救鄧艾父子,而“石頭”衛瓘已先下手為強,鄧艾當場斃命矣。

自稱只有他才能打敗姜維的鄧艾,自稱“畫無遺策”的鐘會,在當了司馬昭滅蜀的工具之後,都成了“石下之鳥”。衛灌這塊“石頭”實乃一枚“神器”也!

司馬昭利用矛盾,各個擊破。這二人辛辛苦苦取下了成都,拱手送給了主帥。“一石二鳥”之計用得如此純熟,司馬氏吃政治飯的能力絕對超強!

為此,我想借用一句抗戰電影的經典臺詞:司馬昭狡猾狡猾的啊!

司馬昭“一石二鳥”,誰是奪命的“石頭”?

附“衛瓘撫床”的典故:英明神武的晉武帝司馬炎在選太子時選定了那位日後說出“何不食肉粥”、“青蛙為誰而鳴”等雷人語言的晉惠帝司馬衷。人都知道這位仁兄是個白痴,武帝當然更清楚,但為了江山繼續姓司馬,他決定賭一把。他覺得文武百官都忠心不二,足以幫兒子坐穩江山,執意不改初衷。某次大宴群臣後,司馬衷的老師衛瓘忍不住藉著酒醉想勸武帝,不敢直言,只是摸了一把龍椅,嘆息一聲:“可惜了這把好椅子!”武帝不忍怪罪,只說句“卿醉了”了事。但是事後,太子妃賈后怒殺衛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