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踏飛燕:變驢踩雞?銅奔馬文創走紅,郭老差點把頭髮抓掉一半

馬踏飛燕是從哪兒來的呢?1969年,考古“愛好者”郭老,從東漢後期一位張姓將軍的墓中,一不小心就發現了這麼一件精美的文物。

它身高34。5釐米,長41釐米。不管從哪個角度來看,這件文物都跟周邊文創沒啥區別。可能古代人也有買周邊的習慣。

那麼該給它起個什麼名字呢?郭老差點把頭髮抓掉一半,終於想了一個名字:

銅奔馬。

這名字也不能說不好,首先這件文物是銅的,其次上面有一匹正在奔跑的馬。可馬蹄下面踩著的傢伙,似乎很不爽,整天託夢給郭老:老郭啊,你咋把我給忘啦?

為此,郭老花了足足2年時間,最後終於將這件文物命名為“馬踏飛燕”。好傢伙,此名一出,立馬震驚寰宇,不得不說,郭老的文化水平,那是真心沒話說。

1983年,國家旅遊局,特地將馬踏飛燕當成中國旅遊城市的標誌,武威市甚至將馬踏飛燕當成了他們的城標。由於該文物世間僅有一件,因此壓根不允許出國展覽(也出去溜達過)。

馬踏飛燕:變驢踩雞?銅奔馬文創走紅,郭老差點把頭髮抓掉一半

一、關於“馬踏飛燕”的名字,很多人提出了不同的意見。

如今甘肅省的馬踏飛燕周邊玩偶,被大家戲稱為“驢踩雞”。的確,從形象上來說,這玩意兒就是驢踩雞,只是和馬踏飛燕有點兒神似罷了。

這也不由得讓大家開始回憶馬踏飛燕這個名字的由來。當初郭老分明看到了銅馬腳下還有一個東西,可他一開始偏偏就是沒提,這是為什麼?

原因很簡單,因為短時間內,很難分辨出馬腳底下到底踩了個啥。

因此,這個時候不少人開始提出質疑:

這馬腳底下,也不是燕子啊,不信你們看它的尾巴。

的確如此,我們都知道,燕子的尾巴是剪刀形狀的,可這隻鳥的尾巴,卻是扁平狀的。因此絕對不是燕子。

那麼還有哪些猜測呢?

第一種猜測,馬踏龍雀。

這種鳥的名字,一聽就知道是上古神話中的產物,龍是個啥我們到現在都沒見過,更別提龍雀了。

傳說龍雀是鳳凰中的一種,和普通鳳凰不同的是,龍雀小的時候和醜小鴨一樣,平平無奇,長大以後,和烏鴉一樣

遍體

漆黑。但是伸展翅膀的時候,兇猛龐大,鋪天蓋地。

最有趣的是,這種鳥只要起飛了,就絕不會落地,除非上西天去了。說老實話,介紹到這裡,龍雀這種說法,也就不太可信了。畢竟馬腳下的這隻鳥沒這麼拉風。

馬踏飛燕:變驢踩雞?銅奔馬文創走紅,郭老差點把頭髮抓掉一半

第二種猜測,紫燕騮。

為啥這麼猜測呢?首先我們先來解釋一下紫燕騮這個稱呼的意思。

紫燕騮,指的是漢文帝的九匹馬之一。當初漢文帝從代國回來,帶著九匹馬,其中就有一匹叫飛燕騮。

但是我們要知道,漢文帝有九匹良馬,分別叫:

浮雲、赤電、絕群、逸群、紫燕騮、祿螭驄、龍子、嶙駒、絕塵。

很明顯,這種猜想,是先入為主了。首先界定馬的腳底下為燕,所以才和紫燕騮強行聯絡在了一起。實際上漢文帝距離這位張姓將軍,已經隔了300多年的時間了,完全扯不上任何關係,這是在用上帝視角吊打凡人啊!

第三種猜測,馬踏飛鷹。

專家們認為,這腳底下的哪裡是一隻燕子呢?分明是一隻老鷹啊!為啥這麼說呢?他們的理由很簡單,按照比例來看,一匹馬難道只有一隻燕子的兩倍大嗎?

反倒是老鷹,稍微魁梧一點的老鷹,的確非常雄壯。有馬的一半那麼大,似乎也能理解。此外,大家仔細看腳底下這隻鳥的風采,神采奕奕,瀟灑飄逸,完全有老鷹的氣質。

所以說,如今更多人傾向於馬踏飛鷹,而不是馬踏飛燕。老鷹是天上非常兇猛的動物,張將軍的馬可以一腳踩在老鷹上,預示著張將軍鎮守武威,戰功赫赫,固若金湯。

所以說,我認為如果非要改名的話,改成馬踏飛鷹,似乎更加合理。當然了,現在是和平年代,大家似乎更喜歡象徵著溫順的燕子,而不是兇猛的老鷹。

馬踏飛燕:變驢踩雞?銅奔馬文創走紅,郭老差點把頭髮抓掉一半

二、馬踏飛燕背後的歷史。

漢朝剛成立那會兒,其實對河西走廊壓根就沒有控制權。這地方早年是匈奴人的地盤,他們長期透過這裡,入侵中原腹地。

與此同時,河西走廊連通著中原地區和西域地區,是重要的交通要塞。匈奴人往這兒一呆,嘿嘿,兩地壓根就別想進行任何貿易往來。

這事兒把漢朝歷代皇帝的腦殼都傷透了,不少人抓耳撓腮,卻無法想出一個好辦法打通這一要塞。到了漢武帝時期,情況發生了轉變。

漢武帝這個猛男,什麼事情都做得出來,他先派遣張騫,帶著一幫使者翻山越嶺出使西域,結果半路上路過河西走廊的時候,被匈奴人給截獲了。

這下完犢子了,100多號使臣,就等著引頸就戮了。

可匈奴那邊缺人才啊,他們非常希望張騫和他的手下們,能夠留在匈奴,教他們讀書寫字,以後也能搞出點花花腸子來。

可張騫下定了決心,死活不肯背叛漢朝,投降匈奴。就這樣,張騫在匈奴,一住就是10年時間。以至於此後匈奴人都懶得搭理張騫了,張騫便趁機跑了。

馬踏飛燕:變驢踩雞?銅奔馬文創走紅,郭老差點把頭髮抓掉一半

10年時間,黃花菜都涼好幾趟了,原本打算出使月氏,結果月氏在這幾年裡被烏孫國給趕跑了。無奈張騫只好到西域晃悠,一不小心就來到了大宛。

在大宛國王的幫助下,張騫終於找到了大月氏。可當時的大月氏已經搬到中亞去了,他們表示:和匈奴幹架?那不是傻子才幹得出來的事情嗎?我們在這兒吃香的喝辣的不好嗎?

所以說,張騫這次出使西域,其實並沒有達成與月氏的聯盟。

無奈之下,張騫只好回來,結果半路上又被匈奴人給抓了,隨後張騫又在匈奴住了1年多時間。要不是匈奴內亂,這位老兄是真心回不來了。

不久之後,漢武帝派遣衛青、霍去病等人,出雁門、代郡、雲中等地,奪取了河西走廊,趕跑了匈奴人。漢武帝在這裡設立了河西四郡,分別是:武威郡、張掖郡、酒泉郡、敦煌郡。

這件事對張騫來說,就跟打了雞血一樣,他立馬錶態:

我要再去一趟西域。

這回張騫又去了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等國家,將漢朝和西域之間,聯絡得更加緊密了。此後漢朝一年之內,能派遣十多次使臣到西域和這幫小弟們聯絡感情。

這個時候,匈奴人又來搞事情了。他們無法拿回河西走廊,就開始在西域搗亂。在匈奴人的干涉下,大宛等國,一度左右搖擺,沒法子啊,大家都是混口飯吃,匈奴人離他們更近,當然要給點面子。

漢武帝得知以後,啥也沒說,大手一揮:打!

公元前102年,漢朝大軍奔襲西域大宛,震動整個西域。

從此以後,西域各國見了漢朝使者,全都載歌載舞,變得溫順多了。

馬踏飛燕:變驢踩雞?銅奔馬文創走紅,郭老差點把頭髮抓掉一半

為了穩住對西域的統治,漢朝在河西走廊,到羅布泊之間,設立了一堆交通站。同時選擇在輪臺、庫爾勒等地屯田,並且派軍隊常駐。

公元前60年,匈奴人的生存空間被壓縮到了極致,這日子沒法過了。因此匈奴西邊日逐王便帶著部眾投降了漢朝,自此天山以北的大片地區都歸了漢朝,漢朝便在這裡設立了西域都護府。

屬於匈奴的時代結束了,屬於漢朝的時代,終於到來了。河西走廊就是保證西域和中原之間貿易的重要橋樑,保住這裡,就保住了兩地的經濟交流,也保住了漢朝對西域的統治。可見這裡有多重要了。

到了東漢末年,實際上漢朝內部自顧不暇,壓根就管不了西域的事情。所以說西域各國紛紛開始搞么蛾子了。

這個時候的河西走廊,就顯得更加重要了。因為,一旦中原王朝穩定下來,就一定會透過河西走廊,來收拾西域這幫小國。

馬踏飛燕:變驢踩雞?銅奔馬文創走紅,郭老差點把頭髮抓掉一半

曹魏王朝穩住了中原江山以後,果然開始透過河西走廊對西域進行統治。當時的鄯善國、龜茲國、于闐國,求生欲滿滿,紛紛派遣使節前來投誠,所以說曹魏瞬間掌控了西域。

所以說,東漢末年的這位張將軍,負責鎮守武威,肩負著帝國復興的重任。

當時中原內亂不止,西域自然打算自立門戶,出來單幹。因此張將軍鎮守武威,是保住了中原王朝對西域的統治命脈。

馬踏飛燕,或馬踏飛鷹,很有可能是張將軍非常無奈的一種願景。

他希望有一天,自己能騎著戰馬,像雄鷹一樣,在西域的草原上馳騁,再次將西域收歸漢王朝的麾下。

這讓我想起了陸放翁的一句名言:

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或許張將軍將馬踏飛燕和自己葬在一起,就是希望終有一日,在地下能夠得知中原王朝再次恢復了對西域的統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