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權稱帝后,只追尊孫堅為帝而不追尊傳給自己的孫策,是因為愛

孫權忘恩負義?孫權明明是非常仗義的嘛!如果這樣做,就是忘恩負義的話,那麼歷史上的皇帝沒誰不忘恩負義!

孫權稱帝后,只追尊孫堅為帝而不追尊傳給自己的孫策,是因為愛

什麼?您說晉武帝司馬炎!不錯,司馬炎的確是追尊爺爺司馬懿為晉高祖宣皇帝,追尊伯父司馬師為晉世宗景皇帝,追尊父親司馬昭為晉太祖文皇帝!可您發現了沒,司馬炎的爺爺、爸爸乃至他自己的廟號都是祖,唯獨他的伯父是宗,司馬師這個追尊皇帝這是明顯的缺功啊!所謂“祖有功,宗有德”,可以說司馬家族的成功,很大的因素就在於司馬師,說司馬師是缺功,明明是司馬炎缺德!

然而,不僅沒有人說司馬炎缺德,還都盛讚他仗義。在中國的歷史裡,開國者能追尊自己的伯父和叔叔為皇帝的實在是鳳毛麟角,而且有的還都是逼的。從這個層面上來講,司馬炎哪裡是缺德簡直是功德無量。

孫權稱帝后,只追尊孫堅為帝而不追尊傳給自己的孫策,是因為愛

之所以這麼說,還不是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孫權稱帝后,只尊自己的老爸孫堅為皇帝,對於奠定江東基礎的孫二代小霸王大哥孫策只給封了個王——長沙桓王。這種待遇,對孫策真是太不公了,不僅孫策的心腹故舊就連《三國志》的陳壽,也覺得孫權實在太小家子氣了。

“且割據江東,策之基兆也。而權尊祟未至,子止侯爵,於義儉矣。”——《三國志》

要知道孫策就相當於唐朝的李世民,兩漢間的劉演,那是對新王朝成立做出不可或缺的卓越貢獻的!沒有孫策統一江東,哪有孫權的稱王稱帝?!孫策可是正兒八經的吳侯,如果不是青年早逝,吳國皇帝哪裡輪得到孫權。

孫權稱帝后,只追尊孫堅為帝而不追尊傳給自己的孫策,是因為愛

吳太祖孫權的諡號是吳大帝,可這個歷史上獨一無二的大帝,在對小霸王哥哥孫策的封號那也是千古少有的太小氣。不僅把打下一片基業的孫策追封為王,還封為長沙王,人家孫策打的不是長沙而是江東,最應該封不是長沙王而是吳王!孫權這麼做,和司馬炎一對比,真的是實在是太小氣、太無情、太忘恩負義了。

可三國中又有哪個皇帝不小氣、無情、忘恩負義呢?就說曹丕吧!曹丕得天下,也是個意外,如果不是曹操當年垂涎張繡的嬸孃,曹老大曹昂又怎麼會命喪黃泉。曹老大若不是命喪黃泉,曹老大不當老大,曹老二(曹丕)能當老大?曹老二甚至連老二都當不了!可魏高祖曹丕追尊他大哥曹昂為皇帝了嗎?沒有!也許您會說,曹昂也沒有人家孫策的功勞啊!這個您說得對,但你再看看劉備,他連自己的老爸也沒追尊為皇帝!怎麼寫歷史的史學家,今天的吃瓜群眾不對劉備說三道四呢!

再來說個典型而又極端的例子,史學家和吃瓜群眾怎麼不對漢世祖光武皇帝劉秀指指點點呢!要知道這位“有志者事竟成”的皇帝,他在對父兄上做得比劉備、孫權過分的多了。

孫權稱帝后,只追尊孫堅為帝而不追尊傳給自己的孫策,是因為愛

西漢開國皇帝劉邦是老三,東漢開國皇帝劉秀也是老三。劉秀雖然很優秀但比起他大哥,他就是他大哥眼中的劉邦他二哥劉喜,整天就知道種地。你說,作為漢太祖的子孫,好賴也是上過類似今天清華、北大高等學府的太學,怎麼天天就愛種地。好不容易談理想吧,見個美女(陰麗華),就說要娶陰麗華,到京城見個軍官【執金吾(zhí jīn yù)】很威風,就說要當執金吾。這被他大哥看不起,笑他沒出息。

他大哥能文能武敢作敢當,心懷壯志想要滅掉王莽重建大漢,他依託宗族豪強聯合義軍,懷著義薄雲天的志氣,鋒芒畢露光芒萬丈。可最終卻死於小人之手,劉秀從此隱忍而起,在劉演大的基礎上擊敗群雄,實現劉演的遺志,重建大漢王朝!

孫權稱帝后,只追尊孫堅為帝而不追尊傳給自己的孫策,是因為愛

劉秀稱帝后封了不少王,但唯獨沒有他大哥,只到建武15年時,才追封了他哥為齊公,當然當時所有的王爺,遠支降為侯,近支降為侯,就連劉秀的兒子們也都是公。劉秀不僅沒有追尊老爸,而對像孫策一樣奠定基礎的大哥,他所做的還不如孫權。人孫權好賴還封了個王,而他只給了個公,當然後來又升為王!但劉秀對於自己的老爸,可是啥都沒給啊,這點劉備真是跟他學會了。

劉備尤其是劉秀那麼不厚道,為什麼沒有史學家和吃瓜哥們、姐們非議他們呢?是因為他們是正統、還是因為他們仁德,也或者是雙標呢?其他也不怪吃瓜者,而怪史學家尤其是陳壽。陳壽不是說光武皇帝而是說孫權,固然跟他寫的《三國志》有關,另外一個原因就是他原本就是蜀漢人,怎麼會對先主劉備的祖先說三道四呢!更何況是劉備的老爸就更不會胡亂評論了。

孫權稱帝后,只追尊孫堅為帝而不追尊傳給自己的孫策,是因為愛

孔子說:“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孫權尊父為帝,封兄為王,為的就是名分,也是為了吳國的安定團結乃至長治久安。應該說孫策之與孫權就像劉縯[yǎn之與劉秀,秀權開國,全靠長兄基礎打得好。也正是如此,孫策的支持者不僅多而且鐵,他們固然知道國賴長君,但他們更想支援孫策的孩子,一方面彰顯正統,另一方面也能提升自己的權力。

退一萬步來說,就是不要權力,他們也想孫權向孫賁學習,暫時攝政,等孩子大了,在還權。

孫賁雖然是孫堅的侄子,但他是孫堅大哥的長子,孫堅排行老二。孫堅戰死後,孫策才16歲,而孫權才9歲,只能由戰功赫赫而又年輕能幹的孫賁帶領餘部。孫策20來歲時,才逐漸成為了孫部的首領。可惜的是,在孫策26歲,就被許貢的三門客刺殺,很快不治身亡。而這時的孫權也才剛剛19歲,而孫策的兒子最多也就是個小學生的年齡。

孫權稱帝后,只追尊孫堅為帝而不追尊傳給自己的孫策,是因為愛

孫策也知道,自己可不能只想自己的孩子,不想自己的事業,自己事業最好的繼承人不是自己的兒子孫紹而是自己弟弟孫權。至於堂兄孫賁、叔叔孫靜,他不能讓位給他們的。

從這個層面來講,孫策是傳位給孫權的,這比劉縯對劉秀還要鐵!

孫權如果追尊孫策為皇帝,那麼根據宗法制傳子不傳弟的原則,孫紹長大後,孫策的鐵粉們會以此為理由進行奪權。

孫權把孫紹封為侯,開始是吳侯,後來覺得不合適這個吳字自己就獨佔了。孫紹,連長沙王的爵位也沒世襲,他只是一個侯,如果要升級上邊還有公還有王。從這方面來看,孫權似乎真的不厚道,不過無論是追封長兄為王還是冊封長侄為侯,都是為了削弱了孫策死後的殘餘的勢力。

孫權稱帝后,只追尊孫堅為帝而不追尊傳給自己的孫策,是因為愛

可你知道嗎?即使這樣,到亡國之君孫皓在位,民間依然有立孫奉(孫紹)為帝的呼聲。

孫權的孫子孫皓,荒淫無道,民間有立孫奮或者孫奉為帝的呼聲。孫奮是孫皓的吳叔,被奉為齊王,有爭奪皇位的天然正統,可孫奉只是孫策獨苗孫紹的獨苗,只有一個好爺爺,哪裡有爭奪皇位的資格。即使孫策的鐵粉,到了孫策的孫子輩早被打壓殆盡了,說白了就是民間對孫皓的不滿還有對孫策的同情。可正是這個民間呼聲,也叫流言,孫皓殺了孫奮全家,也殺了孫奉全家!

從這方面來看,即使孫權追尊孫策為帝,孫奉哪怕是孫紹也掀不起什麼大浪的。除了皇帝的防範於未然外,皇帝的一句話,不也是滅人全家嗎?孫權之所以追封長兄為王,長侄為侯,就是不給孫策及其子孫還有鐵粉們一丁點兒機會。這樣也好,一家人不也是其樂融融嘛!如果孫權真的追尊長兄為帝,冊封長侄為王,再放權於他,才是真正害了孫紹。孫紹及其支持者,會因為權力而發動暴亂,最終被一舉徹底消滅。

孫權稱帝后,只追尊孫堅為帝而不追尊傳給自己的孫策,是因為愛

說到底,吳大帝不是鄭莊公,人家可不會玩什麼“多行不義必自斃”的把戲。從這方面來說,孫權的所作所為,不僅不忘恩負義,反而是有福大家享呢!保證了孫策兒孫的幸福,可孫權千算萬算沒算出自己有孫皓這樣的混賬孫子,害死了大哥的獨苗孫子,也把吳國給弄得消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