賞牆畫 長知識 話文明|兩漢成語典故之投筆從戎

賞牆畫 長知識 話文明|兩漢成語典故之投筆從戎

賞牆畫 長知識 話文明|兩漢成語典故之投筆從戎

投筆從戎的典故出自南朝·宋·范曄《後漢書·班超傳》:“永平五年,兄固被召詣校書郎,超與母隨至洛陽。家貧,常為官傭書以供養。久勞苦,嘗輟業投筆嘆曰:‘大丈夫無他志略,猶當效傅介子、張騫立功異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筆硯間乎?’”後世據此典故引申出成語“投筆從戎”,指扔掉筆去參軍,比喻棄文從武,有志報國。

班超,出生於文學世家,他的父親班彪是東漢著名大文豪、史學家,哥哥班固是《漢書》作者,妹妹班昭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才女。在哥哥班固被明帝劉莊召到洛陽為官的時候,班超跟隨母親也去了。當時,因家境並不富裕,班超便找了個替官家抄書的差事掙錢補貼家用。但是,班超是個有遠大志向的人,他不甘心做這種乏味的抄寫工作。有一天,他抄寫檔案時,寫著寫著,忍不住站起來,扔下筆感嘆說:“大丈夫如果沒有更好的志向謀略,也應像昭帝時期的傅介子、武帝時期的張騫那樣,在異地他鄉立下大功,以得到封侯,怎麼能長期在筆、硯之間忙忙碌碌呢?”當時在一旁抄書的人都譏笑他異想天開,班超感嘆道:“小子安知壯士志哉!”。

班超毅然扔掉了手中的筆參了軍,後來,成為了著名的軍事家、外交家。在西域的三十多年,班超憑藉他的機智和勇敢克服了種種困難,使幾十個國家與漢朝保持友好關係,從而斬斷了匈奴的右臂,並且促進了西域同漢朝經濟、文化的交流,後被漢和帝封為定遠侯。

班超為國家和民族的命運而毅然作出“投筆從戎”的決定,表現了他的雄心壯志和投身報國的信念,得到人們的欽佩和敬仰。後人效仿讚美班超“投筆從戎”的故事和詩篇數不勝數。李白的“賈誼三年謫,班超萬里侯”,駱賓王的“投筆懷班業,臨戎想霍顧”,岑參的“丈夫三十未富貴,安能終日守筆硯”,祖詠的“少小雖非投筆吏,論功還欲請長纓”,陸游的“當年萬里覓封候,匹馬戍梁州”……

革命戰爭時期,許多知識分子紛紛投筆從戎,走上了馳騁疆場、報效祖國的革命道路,他們以強烈的社會責任感,重道義、勇擔當,拋頭顱、灑熱血,把自身前途命運同國家民族前途命運緊緊聯絡在一起,肩負起自身使命,留下愛國奮鬥的串串足跡。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責任、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擔當。對於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們,更應該樹立遠大的志向,為實現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奮鬥,無論是文是武,都要以家國為己任,把自己的命運與國家和民族的命運緊密地聯絡在一起,將人生理想融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歷史洪流之中,踐行勇於奉獻的精神,在中華大地上書寫絢麗篇章,用辛勤的付出讓自己的青春理想更加閃光,用雙手和智慧使我們的家園變得更美麗、更文明,讓我們的祖國變得更強大、更繁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