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學一計——三十六計之第十七計“拋磚引玉”

今天家中有點事,所以分享得較晚,大家多多包涵了。不過已經分享了這麼多天,突然今天辦別的事情去了,但心裡還是會想著這件事,可見只要我們願意堅持,持之以恆,那這件事就會慢慢走進我們的心裡。今天將要分享的是三十六計的第十七計——拋磚引玉。

每天學一計——三十六計之第十七計“拋磚引玉”

“拋磚引玉”一語,在中國古今文字和口語中較多見,其來源說法不一。一種說法是相傳唐代詩人趙嘏甚有詩名,求詩者盈門。詩人常建慕其名,想求其詩,卻不得其門而入。趙嘏遊蘇州時,常建料他必遊靈巖寺,便先於寺壁題詩兩句。趙嘏來到寺中見壁上此詩尚未寫完,就補了兩句,成為一首絕句。後人因趙嘏補的兩句優於常建的前兩句,便說常建是“拋磚引玉”。然而,常建是唐玄宗開元十五年(727)中的進士,而趙嘏是唐武宗會昌二年(842)中的進士,兩者相距115年。可見趙嘏補詩一說是不可能的。然而由這個有悖歷史事實的訛傳,引出一個有關“拋磚引玉”一詞來源的說法,卻已是一個歷史事實。

每天學一計——三十六計之第十七計“拋磚引玉”

另一種說法出自宋真宗景德年間(1004-1007)高僧道原所編《景德傳燈錄·從諗禪師》:“師雲:比來拋磚引玉,卻引得子。”子指磚坯。這句話也來源於一個佛門故事。剛入座,從諗便宣佈:“今晚要你們回答問題,誰對禪學已有深刻理解,可以跨前一步。”眾僧皆息慮凝心,靜座參禪,惟有一個小和尚大膽跨步向前,躬身一揖。從諗見了,緩緩地說:剛才我是拋磚引玉,不想卻引來一塊磚坯子。此語後來還見於元代貫雲石(1286-1324)所作《鬥鵪鶉·佳偶》曲:“見他眉來眼去,俺早心滿願足;他道是拋磚引玉,俺卻道因禍致福。”又見清代李汝珍著《鏡花緣》第十八回:“紫衣女子道:如此易事,誰知還是吝教!剛才婢子費了唇舌,說了許多書名,原是拋磚引玉,以為藉此長長見識,不意竟是如此!”

每天學一計——三十六計之第十七計“拋磚引玉”

本計的特點是,強調以小利去引誘、欺騙敵軍,以奪取更大的勝利。用相類似的東西誘惑敵人,乘其迷惑懵懂之時去打擊他。誘惑敵人的方法有很多,最巧妙的辦法,不是用似是而非之法,而是要以類同的東西,去牢固地迷惑敵人。用虛張旌旗、鳴鑼擊鼓的方法去誘惑敵人,就是屬於疑似的一類;出示年老體弱計程車兵,或製造有糧或無糧的假象去誘惑敵人,就是屬於類同的一類。例如:春秋時楚國出兵征伐絞國,陳兵於絞國都城的南門外。莫敖屈瑕獻計說:絞國小且其君臣都很輕狂;輕狂的人往往缺少計謀。請求採取不派士兵保護為我軍打柴的人的辦法去誘惑他們。楚王採納了屈瑕的計策。於是,頭一天,讓絞國人抓走了三十個打柴人。次日,絞國士兵爭相出城,將楚方的打柴人往山中驅趕。而楚方則一方面派兵把守絞城的北門,截斷絞兵的歸路;一方面派兵埋伏在山下,因而大敗絞軍。結果,楚軍迫使絞國與楚訂立城下之盟,得勝而歸。又如春秋時,齊國軍師孫臏用減灶的辦法,將魏兵誘入埋伏圈,而殺了魏將龐涓。

“拋磚”就是利用人們貪小便宜的弱點,先給一點甜頭,誘人上當,然後再慢慢把“玉”引出來。此計使用的範圍很廣,不受時空限制,小施小效,大施大效。銀行家用提高存息就可以吸引巨大的遊資,就是使用的此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