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飛之死,從大宋開國就已註定的一場悲劇

岳飛之死,從大宋開國就已註定的一場悲劇

怒髮衝冠,憑欄處、瀟瀟雨歇。抬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雲和月。莫等閒、白了少年頭,空悲切。

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

每次讀到岳飛這一首《滿江紅》的時候,都會熱血沸騰,然後就是滿腔的意難平。對於他的死,從古至今眾說紛壇,表面上是皇帝擔心岳飛迎回二聖,自己的地位收到威脅,但背後還有更深層次的原因。

其實早在100多年前,大宋開國時的一些歷史環境和因素,就已經註定了岳飛的最終結局。

那麼大宋開國時,究竟有哪些事情,能帶來這麼深遠的影響,能影響到一百多年後的人和事呢?

今天就結合範學輝老師的《大宋開國》,從大宋開國時的背景和角度,跟大家聊一聊岳飛之死。

岳飛之死,從大宋開國就已註定的一場悲劇

宋太祖誓碑:與士大夫共治天下

古往今來,每個朝代皇帝都掌握著大臣們的生殺大權。秦漢唐不說了,動輒就是滅族;就連明朝,時有對大臣杖斃情況;清朝更是有駭人聽聞的文字獄。

而歷史上各個朝代中,文人地位最高的莫過於宋朝。宋朝不僅有著不殺文臣的規定,更是有“與士大夫公知天下”的傳說。大宋一朝,很少有殺害文臣的情況,文臣犯錯後最大的懲罰就是流放。

而造成這種局面的原因,就是傳說中的宋太祖誓碑,誓碑其中有一條就是:不殺士大夫。在這條誓言之下,文人地位大大的提高,於是就有了大宋“

書生報國無他物,唯有手中筆如刀

”的社會環境。

對於宋太祖誓碑,有的人說子虛烏有,有的人言之鑿鑿。不管事情真假,但在提高文人地位這一點上來說,宋太祖是真心實意的。

那為什麼宋太祖想要提高文人的地位呢?因為已經他已經看慣了紛爭,大唐的、五代各國的。這麼多紛爭,一個根本的原因就是武將手中的權利過大。

吸取了前人的教訓,他就像改變這種局面,於是就提高文人、降低武將的地位。而這一切還只是一個開始,第二步就是收回武將的軍權,也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杯酒釋兵權”。

岳飛之死,從大宋開國就已註定的一場悲劇

杯酒釋兵權

說起宋太祖趙匡胤的傳奇故事,杯酒釋兵權是不可缺少的一件。

南宋學者呂中的評價:“

漢唐多內難而無外患,本朝無內患而有外憂

”。這句話一針見血地指出了,整個大宋一朝,因為中央集權的軍事制度,帶來的嚴重的後果。

而造成這一切的原因,就是宋太祖的兩次杯酒釋兵權。第一次杯酒釋兵權,解除了自己手下禁軍將領的兵權,這部分人也是他陳橋兵變的班底。第二次杯酒釋兵權,是解除各個地方節度使得兵權,這部分人則是造成唐朝後期混亂的根本原因。

杯酒釋兵權之後,趙匡胤更是對整個大宋的軍事,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不僅讓自己的親信奴僕來擔任禁軍將領,作為五代時期最強部隊的禁軍,戰力一下子就被閹割了,成為了皇帝的看家狗。

他還建立了“三衙統兵制度”,不僅讓三衙互相制衡,防止一方獨攬軍權,並且還利用文人與武人天然的矛盾,讓文人來監軍,以來束縛武人。不僅如此,他還把調兵權和握兵權一分為二,更一步地加強了中央集權。這樣一系列的操作之後,漢唐時期那種武將擁兵自重的情況,徹底被杜絕了。

軍隊被皇帝死死地掌控在手裡,避免了君弱臣強、皇帝被大臣拿捏欺辱的局面。這樣一來,君讓臣死,臣就不得不死了,這也註定了岳飛之死無法挽回的局面。

我們可以拿岳飛跟唐朝的郭子儀比較一下,他們在當時的地位和對國家的作用是差不多的。而對於郭子儀,皇帝縱使有懷疑和不滿,也只能選擇隱忍下去。

而對於岳飛,以及後來明朝的袁崇煥、清朝的年羹堯等來說,如果皇帝對你有不滿和猜忌,可以直接除掉你。之所以皇帝能對這些將領說殺就殺,就是因為軍權掌握在皇帝的手中,根本沒有漢唐時期皇帝的那種顧慮。

而造成這種局面的原因,追本溯源還是來自趙匡胤杯酒釋兵權之後的這種軍事改革。這種軍事制度,對於皇帝來說是好的,但另一方面則會削弱軍隊的戰鬥能力,所以終其大宋一朝,軍事方面都被外族所壓制著。

而造成趙匡胤做出這一些列的根本原因,還是大宋得國太易。說到大宋得國,就不得不提趙匡胤最大的傳奇,就是陳橋兵變,黃袍加身。

岳飛之死,從大宋開國就已註定的一場悲劇

陳橋兵變,黃袍加身

書中對於陳橋兵變著了很重的筆墨,把陳橋兵變前後背景,以及各方面的動態介紹得也很詳細。讓讀者對陳橋兵變這一歷史事件,有了一個更加詳細和清晰明瞭的瞭解。

看完這段之後,我的第一感覺就是,這皇位得來的也太容易了吧。當時的環境是,從正月初一確定了讓趙匡胤領兵抗遼,到正月初四黃袍加身,留給趙匡胤的準備時間只有短短几天。

退一步講,從前一年六月,後周世宗柴榮去世,欽點趙匡胤做殿前都點檢。這個時候趙匡胤才敢有自立的想法,到正月初四他才準備了區區半年。(這一部分可以詳細觀看書中“點檢作天子”章節)

當時趙匡胤在各方勢力中,實力也只是一般的,有很多勢力的實力都在他之上的。所以說趙匡胤黃袍加身的過程,有太多的偶然性,而且得國太容易,這也導致了,趙匡胤對於手下的大將有所忌憚,才搞出了千古奇局“杯酒釋兵權”。

我們可以腦洞一下岳飛死之前的情況,宋高宗趙構對於殺不殺岳飛,還一直很猶豫,他覺得岳飛不會造反。這個時候秦檜在旁邊陰惻惻地說了一句:當年太祖也不想造反。就這一句話,就點燃了宋高宗的殺意。

趙家人肯定不會說是自己謀朝篡位,所以在趙家人的記錄中,應該是太祖一直忠心耿耿,但是手下的人想當從龍之臣,所以就擁護逼迫太祖上位的。

這一點就很致命了,可能岳飛很忠心不會造反,但是無法保證岳飛的手下中,沒有這種想法的。畢竟宋太祖黃袍加身才過去了一百多年,事情還歷歷在目呢。

從宋太祖以武將身份黃袍加身之後,就已經註定了,整個大宋一朝皇帝疑心病都會很重,對武將極度的不信任和扭曲的懷疑。所以說宋高宗殺岳飛,是從大宋開國時,就已埋下了伏筆的。

岳飛之死,從大宋開國就已註定的一場悲劇

三國鼎立

最近幾年關於岳飛的事,莫過於把岳飛從國家英雄,定位成了民族英雄。而這一點,趙老師在書中說得也很詳細,這是基於當時的歷史環境所造成的。

在經過唐末和五代的動亂,各個民族其實已經高度的融合。當時的大遼,以及後來的金國,他們從心裡上面都認為自己是漢家正統。他們的制度都是照搬漢人,他們的思想也是信奉孔老的。

而大宋開國的時候,當時比較強大的三個國家:宋朝、大遼、西夏則互為兄弟之邦,稱對方為南朝、北朝、西朝。這就像漢末魏、蜀、吳三國一樣,宋、遼、夏三國,都有著共同的國家認同,認為彼此都是一個國家的內部並列的朝廷政權。他們之間的戰爭也只是爭奪中國的主導權而已,不是想要把中國分成三個國家。

明白了當時人們的政治觀,也就明白了,為什麼宋高宗能輕易地殺岳飛了。其實當時宋高宗殺岳飛,完全沒有後世人想象中的心理壓力。

在後人看來,他殺的是一個抗擊外族侵略的國家英雄。但放到當時的社會環境他只是覺得,自己只是殺了一個手下將領而已。在當時人眼中,這就類似於三國時期陸遜之死,雖然覺得高宗這是自斷臂膀,但遠遠沒有後世所說的不顧國家社稷的地步。

從文人治國,降低武將的地位;到杯酒釋兵權,再次分化武將的權力;再到陳橋兵變之後,宋朝每個皇帝都種下了對武將懷疑的種子,對武將有種天然的不信任;再加上當時的人們的價值觀,政治觀。這些大宋開國就定下的種種基調,早已註定了岳飛的結局是一場悲劇。

岳飛之死,從大宋開國就已註定的一場悲劇

結語:

趙學輝老師的這本《大宋開國》,語言通俗易懂,把枯燥無味的歷史故事,說得妙趣橫生。最主的是趙老師引經據典,每一個觀點,甚至是每一句話都有出處,也保證了這段歷史的真實性。

關於大宋開國像金匱之盟、燭影斧聲等這些疑案,趙老師在書中也說出了自己的判斷。這些判斷也不是胡亂猜測,而是有據可考的,是根據歷史記載所給出的推測,而我讀了之後,覺得這種猜測是可以接受的,這應該就是這些疑案最接近真相的歷史。

如果你對這段歷史感興趣的話,強烈推薦你去看一下原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