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平陵事變”始末:曹丕、曹叡昏招不斷,曹爽一時得權肆意妄為

東漢末年,大漢帝國的統治非常黑暗。因此,爆發了黃巾起義,從而導致軍閥混戰、諸侯爭霸,從當時的軍事實力和領土面積來看,曹操、曹丕父子所開創的魏國無疑是首屈一指的,接下來才輪到孫權的東吳和劉備的蜀國。

當時,作為三國之一的頭號強國,曹氏魏國從公元220年曹丕代漢登基開始,一直到公元266年曹奐禪讓去國,前後經歷了46年的時間,表面上從曹丕算起,魏國一共有五位皇帝,可實際上從權利歸屬來看,曹魏在第三代皇帝曹芳的時候,就已經滅亡了。

公元249年,魏國太傅司馬懿透過發動高平陵政變,完全掌握了魏國的軍政大權,此後的十幾年內,曹魏真正的權力就一直被牢牢掌握在司馬家族的手中,而曹氏魏國實際上早已名存實亡了。

“高平陵事變”始末:曹丕、曹叡昏招不斷,曹爽一時得權肆意妄為

追溯歷史,曹魏之所以最終被司馬懿奪得大權,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在魏國的建立者曹丕身上。眾所周知,曹丕建立魏國之前,東漢還沒有滅亡,而此時的朝廷大權主要掌握在其父親曹操的手上。曹操南征北戰,挾天子以令諸侯,最終打下了大片領土,成為東漢末年三國鼎立勢力中最大的一股割據勢力。

可以說,

曹操之所以能有如此輝煌的成就,全靠以下兩個方面:

一方面,曹操靠自己的本領,以及手下的曹氏、夏侯氏等親信的支援。要知道,曹操的父親曹嵩原本就姓夏侯,後來才過繼給了當時一個勢力很大的宦官曹騰,因此才改姓為曹,而夏侯氏才是曹操真正的本家。

另一方面,曹操別具一格的用人制度——唯才是舉。當時,在曹操的眼裡,不論人品、不論出身,只要有才就能夠得到重用。

“高平陵事變”始末:曹丕、曹叡昏招不斷,曹爽一時得權肆意妄為

因此,在曹操掌管東漢國政的時候,他手下一直是人才輩出的,可隨著曹操的去世,情況就發生了改變。公元220年,曹操在洛陽病逝,長子曹丕繼承了他的魏王爵位,之後不久便逼迫漢獻帝劉協禪讓,自己代漢自立,改國號“魏”,是為“魏文帝”,並追諡父親曹操為“魏武帝”。

曹丕昏招自毀江山

雖說,曹丕也曾跟隨父親曹操經歷過不少南征北戰,但其在軍中的威望還是遠不及曹操的。因此,曹丕登基後,為了獲得眾人支援,特別是那些門閥士族的支援,便在魏國境內進行了一系列的政治和經濟改革。

正是因為曹丕改革中的幾個昏招,使得父親曹操辛辛苦苦打下來的江山,最終被他拱手送給了以司馬懿為代表的司馬家族。

昏招一:對魏國境內計程車族妥協

曹操在位時大權獨攬,當時也遭到了很多高門士族的門閥反對,可曹操對於那些反對自己計程車族們,無論是哪家、無論勢力有多大,都是一個辦法:殺!

不得不說,曹操的辦法還是很管用的,大刀一揮,那些反對他計程車族們一個個的也就慫了。因此,曹操才得以在東漢王朝時期獲封為“魏王”。

“高平陵事變”始末:曹丕、曹叡昏招不斷,曹爽一時得權肆意妄為

作為漢朝臣子,曹丕篡漢稱帝后,從傳統的封建禮法來看,近乎大逆不道。因此,明裡暗裡,來自高門士族們的反對之聲自然是屢屢不絕的,因為害怕自己死後遺臭萬年,又苦於沒有父親曹操征伐四克的巨大威望,曹丕便選擇了對高門士族妥協,以此來換取他們的支援。

為此,曹丕專門頒佈了一項法令,名叫

《九品官人法》

,又稱

《九品中正制》

。據法令規定,魏國在選定官員之前,要對每位參選人進行一個評級,而評級的標準依次是:家世、道德和才能。其中,曹丕選官最注重的就是家世,也就是說,如果沒有一個好的出身,不是名門大族的話,即便再有才能,也是做不了大官的。

由此,曹操時代唯才是舉的用人制度就此結束了,更不幸的是,當時以司馬懿為代表的司馬家族,成為了曹丕制定的這項法令的最大受益人。因此,曹丕對士族們的妥協,也給自己埋下了隱患,使得這些世家豪族在朝廷裡的勢力日漸強大,最終威脅到了他的皇權。

“高平陵事變”始末:曹丕、曹叡昏招不斷,曹爽一時得權肆意妄為

昏招二:對曹氏宗親過分排擠

曹操創業初期,曹氏宗親、夏侯氏宗親有不少人都曾為他立下過汗馬功勞,而曹操對他們也是信任有加的,可曹丕卻和父親完全不同。

曹操在世時,曹丕與其弟曹植爭奪世子之位,當時的曹氏、夏侯氏宗親們,在內部已經開始涇渭分明地開始選邊站隊了,其中支援他們二人的各站一邊。因此,曹丕勝出登基之後,對於曹植和曹氏家族內部曾支援過曹植的群體,感到很是忌憚,所以就對其進行了一次大範圍清洗。

曹丕將自己的幾位親兄弟,全部罷黜兵權,甚至將其發配到某個地方看管起來,表面上看個個都是王爺,每天錦衣玉食,可實際上卻都是一些高階囚犯。

因此,曹操時代所積累起來的曹氏宗親勢力,就這樣被曹丕一一分化瓦解了。

“高平陵事變”始末:曹丕、曹叡昏招不斷,曹爽一時得權肆意妄為

昏招三:臨終時所託非人

眾所周知,魏文帝曹丕英年早逝,他的兒子魏明帝曹叡更是意料之外的短命。並且,曹丕、曹叡父子臨終前的託孤之人,竟然都是一直被曹操視為隱患的司馬懿。

曹操在世時,就曾告誡過曹丕:

“司馬懿非人臣也,必預汝家事。”

意思是說,司馬懿此人極具野心,將來很可能對曹家的國事家事有所妨害。由此可見,曹操的眼光確實是很毒辣的,一眼就將司馬懿看了個底兒掉。

可是,對於父親曹操的警告,曹丕卻完全沒有理會,反而還很重用司馬懿,只是對他略有防範。曹丕至死都沒有想到,這個外表忠厚、唯唯諾諾的大臣,最終會將自己的國家篡奪掉。

事實上,如果曹丕可以稍微長命一點,司馬懿或許還不會有什麼大的動作。只可惜,他只做了短短的七年皇帝,就因病而亡了。

“高平陵事變”始末:曹丕、曹叡昏招不斷,曹爽一時得權肆意妄為

曹丕臨死前,將兒子曹叡託付給了司馬懿、陳群、曹休和曹真幾位重臣,可令他意想不到的是,這幾位託孤大臣自從受命之後,卻都陸陸續續地得病死了,唯獨司馬懿活了下來。

由此可見,在平均壽命不太長的三國時期,人和人比誰活得更長久,也是歷史中的一大特色和本事。司馬懿可以活到73歲,絕對算是高齡老人了,他的這種超長待機時間,恰恰成為了司馬家族最後奪權成功的關鍵,而曹家三代精明能幹的君主,最終也都被司馬懿熬死了!

曹叡臨終又使昏招

在那個平均年齡不到50歲的三國時期,司馬懿之所以長壽,最主要的原因還在於他能屈能伸、見好就收和善於隱忍,不會被人氣死,更不會被某件事情急死。

總之一句話:

要想笑到最後,就得先活到最後!

雖說,曹丕的三大昏招使得司馬懿掌握了很大的權力。但是,自魏明帝曹叡死後,如果沒有曹爽的過於任性、胡作非為的話,司馬懿很大可能會將自己魏國忠臣的身份繼續下去,忍到自己壽終正寢的那一天。

“高平陵事變”始末:曹丕、曹叡昏招不斷,曹爽一時得權肆意妄為

公元238年冬十月,魏明帝曹叡身患重病,於是下詔拜自己的叔父曹宇為大將軍,和領軍將軍夏侯獻、武衛將軍曹爽、屯騎校尉曹肇共同輔政,安定國家。

此時的司馬懿領兵在外,並不在京城。因此,曹魏政權便長期掌握在散騎常侍劉放和孫資二人手中。當時,作為曹氏宗親的夏侯獻與曹肇等人,對此二人是非常不滿的,所以時不時就在背後抱怨和辱罵他們。

夏侯獻等人的不滿和抱怨,很快就被劉放與孫資知道了,為了免除後患,他們就在私下裡對曹氏宗親們施以離間之計。

作為曹操的兒子,曹宇性情恭順,因此在面對魏明帝曹叡的託孤詔書時,也是非常誠懇地堅決推辭。曹叡聽說後,便命劉放、孫資二人來到他的病榻前,問道:

“曹宇為何堅決推辭?”

二人表示,大將軍曹宇可能知道自己不能擔此重任,所以才堅決推辭。

“高平陵事變”始末:曹丕、曹叡昏招不斷,曹爽一時得權肆意妄為

曹叡又問:

“那麼,到底誰才可以承擔朕的託孤大任呢?”

當時,魏明帝曹叡的身邊除了劉放和孫資以外,還有一個人站在旁邊,那就是武衛將軍曹爽。因此,為了巧取人情,兩人便順勢推薦了曹爽,並建議曹叡將司馬懿召回參與輔政。

此時,曹叡並沒有理會曹爽,而是問劉放和孫資:

“曹爽真能擔此大任嗎?”

原本,曹爽就是一個低能下才,聽魏明帝這麼一說,更是被嚇得渾身冷汗,緊張到雙腿發軟、不能自已。見此情景,劉放暗中踩了一下曹爽的腳,示意他趕緊向皇上表明決心,有了劉放的暗示,曹爽才鼓起勇氣,趕忙跪地並大聲答道:

“臣誓死以奉社稷!”

事實上,當時的曹叡已經病重到精神恍惚了,所以就聽從了劉放和孫資的建議,打算任用曹爽與司馬懿輔政。於是,曹叡便命令劉放、孫資二人替自己立下詔書,任用曹爽並將司馬懿召回,並免掉同屬曹氏宗室的曹宇、夏侯獻和曹肇等人的官職。

“高平陵事變”始末:曹丕、曹叡昏招不斷,曹爽一時得權肆意妄為

司馬懿接受詔令後,劉放便手持聖旨出宮,對外宣佈:

有詔免去曹宇等人官職,不得在宮中滯留。

由此可見,魏明帝曹叡臨終前的這個昏招,最終導致了曹氏祖孫三代為他人做了嫁衣,把江山拱手送給了別人。

高平陵事變始末

歷史的經驗證明,一個封建帝國的最高領導者,在挑選繼承人的時候不可不慎,而在選擇託孤重臣的時候,更得慎之又慎。

對於魏國來講,當時的外圍環境可以說是相當好了。畢竟,蜀國丞相諸葛亮已經病死了,而公孫淵等人的叛亂也已經平定了,且東吳大將陸遜也已經失寵了,因此曹魏政權基本上沒有什麼大的外患。

事實上,魏明帝曹叡也算不得真正意義上的昏君,按照曹叡的基本設定:作為當時宗室和皇室的代表,曹爽掌握大將軍之職,其地位是在司馬懿之上的,而作為三朝元老,士族門閥的最高代表,司馬懿在魏國的威望絕對是最高的。

“高平陵事變”始末:曹丕、曹叡昏招不斷,曹爽一時得權肆意妄為

如果說,司馬懿與曹爽兩人可以精誠合作的話,曹魏江山絕對是毫無憂慮的。只不過,世易時移,魏明帝曹叡也沒有預料到,自己死後的局勢會急轉直下。因此,從整個託孤事件來看,曹叡還是因為事前考慮不周,且聽信了劉放與孫資二人的讒言,最終在曹氏宗親裡選錯了人。

曹爽缺乏智謀,沒有才幹,而司馬懿作為曹氏江山如今的四朝老臣,在曹操時代是完全受掌控的。雖說,曹丕的才華比起父親曹操來略遜一籌,但大體上也是可以控制住司馬懿的。至於魏明帝曹叡,他在早期的時候還是很懂得玩弄權謀的,真正想要控制司馬懿的話,也不算是件難事。

因此,

我們有理由相信,在魏明帝曹叡病死之後,司馬懿當時其實是沒有任何反心的!

要不是曹丕、曹叡父子連續兩代帝王的英年早逝,司馬家族是沒有任何機會篡奪曹魏政權的。

只可惜,自從曹叡去世後,魏國上下就出現了權力真空,各個派別的大臣之間就開始了爭權奪利,尤其是曹爽,此人簡直難堪大用,掌權後的他更是恣意妄為,還一步步非常明顯地排擠和削奪司馬懿的權力。

“高平陵事變”始末:曹丕、曹叡昏招不斷,曹爽一時得權肆意妄為

其實,此時的司馬懿手中還掌握著雍涼地區的十萬兵權,以及皇宮中一半的戍衛權,想和曹爽爭個你死我活,原本也不是不可以。但是,司馬懿的智謀之高,是令曹爽死都想象不到的,他竟然一退再退,最後還主動交出了所有兵權,而後更是裝作重病不起的樣子,以消除曹爽的疑慮。

那麼,當時的司馬懿真的不想反抗嗎?

當然不是!

如果司馬懿不想反抗,就不會命自己的兒子司馬師在洛陽北邙山一帶,偷偷地養下3000名死士。可以說,當曹爽一直在咄咄逼人的時候,司馬懿其實已經生出策劃政變之心了,而他最初的一退再退,就是想要曹魏的大臣們看到曹爽的狼子野心,繼而令他在朝野中失去聲望。

“高平陵事變”始末:曹丕、曹叡昏招不斷,曹爽一時得權肆意妄為

好比影視劇中呈現的那樣:司馬懿一生都在隱忍退讓,到了72歲,也就是垂暮之年的時候,終於對曹爽忍無可忍了。因此,才發動了一場震驚內外,對歷史影響深遠的軍事政變,史稱“高平陵事變”,又叫“正始之變”、“高平陵之變”。

如同後世後代,很多洗白司馬家族的故事一樣,影視劇中給人的印象,一直都是曹家三代領導人如何防著司馬懿、欺負司馬懿,而忠厚老實的司馬懿則一忍再忍,直到最後忍無可忍。

然而,

在真實的歷史中,曹爽對於司馬懿起初還是禮讓有加的……

曹爽與手下的何晏等人,曾頒佈過一個

“正始改制”

,也算得上一種很有想法的人事改革。只不過,曹爽這個“正始改革”的目的,就是為了逐漸替換掉曹魏早期的那些老門閥,因此才得罪了很多的人。

即便曹爽後來削弱了司馬懿,但也不像影視劇中所展現的那樣,對其排擠、橫加侮辱。其實,曹爽在儀式上對司馬懿還是非常尊重的。影視劇之所以要那樣演,其實就是為了能讓觀眾們更好地接受司馬懿之後對曹爽等人的誅殺,似乎司馬懿完全就是忍無可忍、被動防衛。

“高平陵事變”始末:曹丕、曹叡昏招不斷,曹爽一時得權肆意妄為

關於

“高平陵事變”

的過程,肯定要從魏明帝曹叡病逝算起。公元239年(景初三年),魏明帝曹叡病逝,死前曾頒下遺詔,由年僅8歲的皇太子曹芳繼位,並囑託大將軍曹爽和太尉司馬懿輔政。

當時,身為曹氏宗親的曹爽掌權後,便開始重用自己的心腹,也確實在不斷地排擠司馬懿,表面上將其晉升為太傅,可實際上卻是為了奪走了他的兵權。最終,曹爽的這一舉動,使得在政治場上混跡多年的司馬懿無法忍受了,因此才以退為進,暗中等待時機。

公元247年(正始八年),司馬懿為了避免和曹爽在朝堂之上發生正面衝突,便藉故生病辭官回家了。轉年,曹爽還是不大放心,於是便找了個藉口派人前往司馬懿家中,伺機觀察其身體狀況與動向,來人見司馬懿果真躺在床上,一副病入膏肓的樣子,得知情況後,曹爽對司馬懿的防備就更為鬆懈了。

與此同時,司馬懿也和當時官為中護軍的兒子司馬師、司馬昭,以及太尉蔣濟等人,在暗中準備發動政變。

“高平陵事變”始末:曹丕、曹叡昏招不斷,曹爽一時得權肆意妄為

公元249年(嘉平元年)正月初六,少帝曹芳出城去往高平陵,拜謁父親魏明帝曹叡的陵寢,由大將軍曹爽和弟弟中領軍曹羲、武衛將軍曹訓一起陪同前往。

其實,在此之前,和曹爽同在一個陣營的大司農桓範就曾勸過他,作為如今的魏國重臣,他們兄弟三人都手握軍職,還是要儘量避免同時行動,特別是一起出城,以防被誰鑽了空子。只可惜,自以為是的曹爽壓根就沒有將桓範的話當回事,依舊和兩個兄弟同出同入。

得知曹爽陪同少帝出了城,已經在家裝病兩年的太傅司馬懿,立刻帶兵前往郭太后處。與此同時,宮城的正門司馬門也已經被司馬懿的長子司馬師所控制,由此“高平陵事變”正式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