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初期,魏國國力遠超秦國,為何不先滅了秦國免除後顧之憂?

魏國作為戰國初期的霸主,國力遠超秦國,並且長時間壓制秦國,為何不直接滅了秦國,徹底免除後顧之憂呢?

在戰國初期,魏國本意是要攻滅秦國的,最後未能滅秦,很大程度上是因為魏武侯的猜疑和貪婪。

戰國初期,魏國國力遠超秦國,為何不先滅了秦國免除後顧之憂?

在魏文侯時期,魏國已經吞併了秦國的河西之地,秦國被迫只能退守洛水以西。秦國為了能從魏國手中奪回河西之地,多次進攻魏國的西河郡(原秦國河西之地),但都以失敗告終。秦惠公繼位後,再次調集五十萬大軍進攻西河郡,意圖奪回河西地區,但未能如願。

五十萬秦軍被魏將吳起率領的五萬魏武卒在陰晉一舉擊潰,秦國遭此大敗後,再也無力抵抗三晉的攻勢,之後吳起率軍繼續向秦國腹地推進,眼看秦國就要被魏國滅國。然而接下來所發生的兩件事讓秦國壓力大減,從而避免了被魏國滅亡的結果。

魏武侯因聽信讒言,開始懷疑吳起,導致吳起離開了魏國,轉而投奔了楚國,秦國因此得到喘息;同時魏武侯又開始插手趙國朝政,並派軍攻打趙國都城邯鄲,導致兩國反目,開始窩裡鬥,三晉聯盟因此瓦解,秦國所面臨的壓力大減,短時間內不會有滅國風險。

戰國初期,魏國國力遠超秦國,為何不先滅了秦國免除後顧之憂?

因為魏國想要再次發動大規模的擴張戰爭,就不得不考慮趙國會不會乘虛而入,加上魏武侯之前長達十幾年的對外征戰,已經結仇於諸侯,失去趙國這個盟友之後,魏國已經落入四面受敵的窘境,能保住之前攻佔秦國的河西地區就不錯了,哪還有精力去消滅秦國呢?

魏文侯侵吞秦國河西之地,窺視關中

三家分晉後,原晉國魏氏家族成為諸侯,晉國魏氏領袖魏斯成為魏國第一任君主,即魏文侯。

不過魏國雖然立國,但地處中原腹地,周邊大國林立,東面是齊國,西面是秦國,南面是韓國、楚國,北面是趙國,屬於四戰之地。魏國在地理上處於劣勢,面對這種憂患的處境,雄心勃勃的魏文侯將主要精力用在內修之上,於是重用衛人李悝,在國內進行變法改革,成為戰國七雄中最早推行變法圖強的君主。

魏國經過李悝變法後,在農業生產方面得到了很大的發展,變得富足;在軍事方面確立了武卒制度,實行精兵戰略,因此建立起一支強大的軍隊(魏武卒),這支軍隊的強悍程度是當時任何軍隊都無法比擬的,魏國因此變得富強,而李悝變法也成為各諸侯國進行變法圖強的內容範本。

戰國初期,魏國國力遠超秦國,為何不先滅了秦國免除後顧之憂?

魏國完成內修後,便決定向外發展,但離魏國最近的便是韓國和趙國,魏文侯認為,韓趙魏三家如果內鬥只有兩敗俱傷,便與趙國和韓國達成共識,放棄內鬥,各自發展。由於趙國在北,韓國在南,東邊的齊國田氏又和三晉交好,於是魏文侯決定向西發展,攻打秦國。

《史記·魏世家》記載:“魏文侯六年,城少梁。十三年,使子擊圍繁、龐,出其民。十六年,伐秦,築臨晉元裡。”

在公元前419年,魏軍西渡黃河,在秦國少梁築城(戰略地位異常重要,為兵家必爭之地),以此作為進攻秦國的軍事據點。經過幾年時間的準備,魏文侯決定對秦國發起進攻,圍攻繁、龐兩地,不過由於秦國在黃河沿岸修築了防禦工事,加上秦軍拼死阻止魏軍西進,兩軍便一直僵持在河西地區。

《史記》記載:“吳起於是聞魏文侯賢,欲事之。魏文侯以為將,擊秦,拔五城。”

戰國初期,魏國國力遠超秦國,為何不先滅了秦國免除後顧之憂?

這時衛國人吳起聽聞魏國文侯賢明,便離開了魯國,投奔魏國,在魏相翟璜和李悝的推薦下,吳起被魏文侯任命為攻秦主將。吳起上任後,河西之地的僵局很快便被打破。吳起率領魏軍衝破秦軍西河防線,連戰連勝,先後攻克了秦國臨晉、元裡等五座城池,並在臨晉、元裡築城。

之後吳起再次率軍攻打秦國,一直攻到秦國關中平原(也稱渭河平原)的咽喉要地鄭縣。隨後吳起率領渡過黃河的魏軍對秦國建立在河西地區的軍事據點進行清除,最終魏國完全佔據了秦國的河西之地,設立西河郡,吳起被魏文侯任命為西河地區的長官,抗拒秦國。

不久後,魏國又攻佔了秦國的函谷關。秦國被迫只能退守北洛水以西,在洛水西岸修築防禦工事(秦東長城),加強防禦。秦國失去河西之地後,不僅安全受到了嚴重威脅,也無法與中原溝通交流,此後秦國多次進攻西河郡,但都以失敗告終,一直到吳起離開魏國前,秦國從未有機會奪回河西失地。

戰國初期,魏國國力遠超秦國,為何不先滅了秦國免除後顧之憂?

《史記·魏世家》記載:“三十二年,敗秦於注。三十八年,伐秦,敗我武下,得其將識。是歲,文侯卒,子擊立,是為武侯。”

魏國在西取秦國河西之地的同時,還向北攻滅了中山國,又集結三晉聯軍攻打齊國,因此獲得了大片疆土,魏國成為最先強盛而稱雄的國家。而魏文侯也並沒有放棄繼續攻打秦國,一直到去世時,魏國依然還在攻打秦國。

不過戰國七雄勢力犬牙交錯,魏國旁邊還有趙、韓兩個強鄰,魏文侯也不敢傾全國之兵去攻打秦國,因此在魏文侯時期,魏國並沒能滅了秦國。

魏武侯過分貪婪,四面樹敵,失去滅秦良機

魏武侯(魏文侯之子)繼位後,並未繼續攻打秦國,當時趙敬侯初立,其堂兄弟(趙武公之子)趙朔作亂,失敗後逃到魏國尋求魏武侯幫助,貪婪的魏武侯開始插手趙國朝政,出兵協助趙朔襲擊趙國邯鄲,未能取勝,魏、趙聯盟關係逐漸破裂。

戰國初期,魏國國力遠超秦國,為何不先滅了秦國免除後顧之憂?

《史記·魏世家》記載:“魏武侯七年,伐齊,至桑丘。九年,使吳起伐齊,至靈丘。”

之後魏武侯決定攻打齊國,在公元前389年(魏武侯繼位七年),魏軍進攻齊國。秦惠公趁魏國國內空虛之際,調集五十萬大軍進攻西河郡,準備奪回河西失地,結果卻被吳起率領五萬魏武卒大敗於陰晉,數十萬秦軍被五萬魏武卒反覆多次擊穿軍陣,最終大敗而逃。

《史記》記載:“武侯疑之而弗信也。吳起懼得罪,遂去,即之楚。”

此時魏國正在對齊國用兵,一時間並沒有攻打秦國,等吳起攻至齊國靈丘,準備接著攻打秦國時,卻被魏相公叔座設計,因為他畏忌吳起,從而魏武侯開始懷疑吳起,不再信任他,吳起為了避免災禍,便去了楚國。加上魏國和趙國反目成仇,三晉聯盟被瓦解。

戰國初期,魏國國力遠超秦國,為何不先滅了秦國免除後顧之憂?

《史記·魏世家》記載:“魏武侯十三年,秦獻公縣櫟陽。十五年,敗趙北藺。十六年,伐楚,取魯陽。”

由於魏武侯錯誤的決定,以及吳起去了楚國,魏國已經失去滅秦良機。

此時秦獻公已經繼位,並將國都從雍城遷到了更東邊櫟陽,為的就是方便同魏國作戰,收復河西失地。這時趙國正在攻打魏國的附屬國衛國,於是開始出兵攻打趙國,奪取趙國河東大片土地,因楚國出兵協助趙國,次年魏國又開始攻打楚國。

此時的魏國處於四面樹敵的情況,魏武侯已經將周邊的諸侯大國都得罪了遍,和西邊的秦國屬於世仇、與北邊的趙國反目成仇,又出兵攻打過東邊的齊國和南邊的楚國。面對這種多線作戰的困擾,魏武侯已經無法發動大規模的對外擴張戰爭,正是他犯下不少戰略性的錯誤,直到去世也沒能攻滅秦國,或者說魏武侯就沒把秦國當回事。

戰國初期,魏國國力遠超秦國,為何不先滅了秦國免除後顧之憂?

魏武侯去世後,由於沒有指定繼承人,導致兩個兒子爭奪君位,導致國內大亂,為此引來韓國和趙國干涉,兩國聯軍乘機大舉攻打魏國,包圍了魏都安邑(濁澤之戰),後來因為韓國和趙國意見不合,最終撤兵,因此魏惠王得以活了下來,不過三晉聯盟基本上徹底瓦解,次年魏惠王便對兩國發起了反攻。

《史記》記載:“與魏晉戰少梁,虜其將公孫痤。”

此時秦獻公已經對秦國進行了一系列改革,秦國國力有所上升,於是秦獻公開始進攻魏國,與魏戰於少梁,俘虜了魏主將公孫座,奪回了龐城。但魏國卻無暇東顧,因為魏武侯時期對外征戰結怨於諸侯,雖然魏惠王后來又向秦國奪回了河西之地,但這時魏國的國力已經不如從前,之後經過馬陵之戰,實力大為削弱,再也無力攻滅逐漸強大的起來的秦國。

戰國初期,魏國國力遠超秦國,為何不先滅了秦國免除後顧之憂?

結語:

魏國在戰國初期一度凌駕於諸侯列國之上,是當時的中原霸主,但在種種原因相互作用下,魏國最終與滅亡秦國的機會失之交臂。雖然在魏文侯時期,魏國攻佔了秦國的河西之地,從根本上削弱了秦國,但由於魏武侯在位時做了不少錯誤的戰略性決定,不僅錯失滅秦良機,還結仇於諸侯。

到了魏惠王時代,在周邊諸侯大國的夾擊中,國力衰竭,經過桂陵和馬陵兩戰後,魏國徹底走向了沒落,從此一蹶不振。不過處於

地理

劣勢的魏國能在戰國時代一鳴驚人,還是十分讓人欽佩的。

文/歷史紫陌閣

回味更多歷史,下期更精彩。

歡迎大家的關注和點贊,謝謝大家的支援。

本文宣告原創,文中配圖來源網路,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