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僧於盛世取經,為何他不在亂世取經以拯救蒼生?

在《西遊記》裡唐僧出發取經是在貞觀十三年。這個時間點,無論是在小說裡或是歷史現實,都是大唐盛世的氣象。你看《西遊記》第九回開篇就寫:

陝西大國長安城,乃歷代帝王建都之地。自周、秦、漢以來,三川花似錦,八水繞城流。三十六條花柳巷,七十二座管絃樓。華夷圖上看,天下最為頭,真是個奇勝之方。今卻是大唐太宗文皇帝登基,改元龍集貞觀。此時已登極十三年,歲在己巳。且不說他駕前有安邦定國的英豪,與那創業爭疆的傑士。

你看吳承恩並沒有怎麼描寫貞觀十三年是怎樣個繁華,但你看過這一段,大唐的煌煌盛世氣象就已經躍然於眼前。

從《西遊記》文字來看,為何唐僧要在這一年出發取經?概因這一年,太宗皇帝先是答應救涇河龍王,沒想到魏徵夢斬龍王,結果就是龍王索命,幸好魏徵買通了地府的崔判官,最後崔判官在貞觀一十三年的“一”字上下各加一橫,讓太宗的陽壽續命了整整二十年!太宗還陽後就想著超度亡靈,正好碰到觀音在選取經人,兩人不謀而合,自然選中了唐僧。就這樣,唐僧貞觀十三年踏上了西行取經路。

所以,為何非要在貞觀十三年呢?從故事情節的敘述方式來看,只有選“貞觀一十三年”才好讓地府的崔判官作弊把太宗的駕崩時間改為“貞觀三十三年”!

因此,李世民在盛唐十三年派唐僧去取經,而不是從亂世取經拯救蒼生的角度去考慮,這是因為《西遊記》的作者吳承恩首要考慮的是故事情節的發展而不是唐僧取經的根本目的到底是什麼!

但如果從唐僧的原型玄奘法師西行取經的史實來看,玄奘於唐太宗貞觀元年(公元627年)農曆八月從長安開始他的西行之路。據史料記載,貞觀元年長安周邊有霜降災害,莊稼歉收,太宗也是剛登基,天下初定,朝廷怕有饑荒發生,於是太宗下了一道詔令,讓長安的百姓四散各地,美其名曰“隨豐四出”,實際就是讓老百姓自謀出路。這事對於普通人來說肯定不是什麼好事,畢竟“隨豐四出”實質就是要背井離鄉、四處飄零。但是玄奘本就是出家人,他正愁沒有辦法離開西安踏上去印度的路程,正好藉著這個難得的機會混入了成群結隊離開長安四處就食的隊伍裡,正式走上了他的西行求法之路。

從這個時間點來看,玄奘開始西行的時候,唐朝還算不上盛世,但似乎也不能算是亂世。此時,唐太宗政權初定,他一方面摩拳擦掌、勵精圖治想要大幹一番,想把唐朝帶到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另一方面,當時大唐又準備和突厥打仗,整個國家的氣氛又是凝重的。可以說,這個時間點正是唐朝走向後來被稱為“貞觀之治”前較為困難的時期,勉強也可以說是光明前短暫的黑暗時刻。

玄奘在印度遊學十年,加上往返的九年時間,玄奘這一走就是好前後十九個年頭,他於貞觀十九年(公元645年)正月回到長安。此時,大唐在太宗的統治下國力達到了歷史的一個高峰,這時說是盛世倒也不為過。

從玄奘的經歷來說,套用以前網路上的那句話就是:(玄奘)出走半生,歸來仍是少年(盛世)!

唐僧於盛世取經,為何他不在亂世取經以拯救蒼生?

(宣告:圖源網路,如有侵權,敬請聯絡刪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