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歷史上的今天·7月30日·江西第一名將陶侃家事考

334年7月30日,東晉名將陶侃病逝於鄂州。

九江歷史上的今天·7月30日·江西第一名將陶侃家事考

陶侃像 圖源:搜狗百科

咸和九年六月十三日(334年7月30日),東晉名將陶侃病逝於鄂州。

陶侃(259年-334年),字士行,本為鄱陽郡梟陽縣(今江西都昌)人,後徙居廬江郡尋陽縣(今江西九江西)。東晉時期名將。陶侃出身貧寒,初任縣吏,後逐漸出任郡守。永嘉五年(311年),任武昌太守。建興元年(313年),任荊州刺史。官至侍中、太尉、荊江二州刺史、都督八州諸軍事,封長沙郡公。咸和九年(334年),陶侃去世,年七十六。獲贈大司馬,諡號桓。有文集二卷,今已佚。《全晉文》錄有其文。其曾孫為著名田園詩人陶淵明。

資料來源:百度百科

首先說明,筆者不認為以上對陶侃生平的介紹是正確的。本系列在“事件概述”中一般直接複製貼上,對其異議與糾錯在“評說”中。

九江古今名人中,第一位名聲顯赫的,當為東晉大將陶侃,他曾任荊、江二州刺史和長沙郡公。其實不僅在九江,點點江西古代的名將,就會發現這個省挺奇怪的,文盛武衰。幾千年就出了這麼一位陶侃,但若是算排名,陶侃在古代名將中前二十都進不去(江西別的名將參加排名的資格都沒有),但陶侃的曾孫陶淵明,卻是中國文學史上難以逾越的高峰。

關於陶侃一生的戰功、政績,網上到處都是,筆者沒有複製貼上的興趣。以地方史的角度寫名人,就要挖掘、展示他們與本地的關係才是,否則無論此人名氣再大,如果在家鄉都沒找過初戀的小芳,甚至當了惡霸後強搶個鄰家民女的事兒也沒幹過,寫了又有什麼意思?

在史書中,陶侃的籍貫多被寫為鄱陽人。鄱陽今屬上饒,因此上饒一直將陶侃作為本地名人進行重點推介。陶侃其實是鄡陽縣人(不是概述中的“梟陽”),古鄡陽縣城在鄱陽湖中心位置,在南北朝時期由於地質變遷下沉,成為了現在的鄱陽湖的中心湖區。鄡陽陸沉之後,有了都昌縣,因此都昌人認為自己繼承了鄡陽。其實鄡陽一帶與後來的都昌在地域上並不重合,從湖區來看它的轄區被都昌、鄱陽甚至永修、星子瓜分。筆者之前專門寫了一篇文章,介紹鄡陽的歷史(見《歷史上的今天 · 3月5日 · 沉鄡陽,浮都昌》)。

九江歷史上的今天·7月30日·江西第一名將陶侃家事考

《中國曆代地圖集·東漢·揚州》譚其驤

據史志記載,鄡陽在304年前屬鄱陽郡,後劃歸尋陽郡,注意不是後來的潯陽。尋陽郡是在晉代尋陽縣的基礎上建立的,治所在江北黃梅,後改柴桑(今柴桑區、瑞昌之間)。尋陽郡的轄區基本上是現在的贛北中心地區以及江北的黃梅。從現在的行政區劃來看,將生於259年的陶侃算成九江人,還是有點問題,畢竟他出生的時候算鄱陽人。《九江市志》因此說他是黃梅人,顯然是沒搞清楚歷史沿革,籍貫按出生地算。《晉書·陶侃傳》中有“吳平,徙家廬江之尋陽”。吳平即三國時期的東吳在280年併入東晉,其後陶侃一家就遷到了現在的黃梅縣,大約在陶侃20多歲時。陶侃早年曾在尋陽縣任“魚梁吏”,相當於現在的農業局漁業漁政科科長。

陶侃的籍貫還能說得清,也就是都昌縣和鄱陽縣在鬥嘴。他母親的墓地卻被江西好幾個地方搶來去,只因陶母親太有名了。陶侃的母親湛氏,位列中華四大賢母之一(另三位分別是孟子之母孟母、歐陽修之母歐母、岳飛之母岳母,柴桑區有座宏偉龐大的中華賢母園,就是為了紀念並弘揚賢母文化(見《歷史上的今天 · 5月23日 · 中華賢母園》而建立的)。

九江歷史上的今天·7月30日·江西第一名將陶侃家事考

《晉書》卷九十六,列傳第六十六,列女傳

湛氏出名的故事有兩個:“封壇退鮓”和“截髮延賓”。

“封壇退鮓”出自《晉書·烈女傳》,文中說陶侃母親是豫章新淦(今吉安新幹縣)人,陶侃當了尋陽縣的魚梁吏,曾經派人將一罈醃魚送給母親,母親湛氏說:“你是管漁業的,給我送魚,顯然是官物,我不能收。”就讓人將醃魚退了回去。

這段故事已經成為廉政教育的經典。故事顯然發生在尋陽,陶侃二十多歲當漁業漁政科科長的時候。由於陶父早逝,陶母一定跟在兒子身邊。咱們這位科長派人往家裡送了一罈子魚,讓母親一眼看出來這是拿了公家的東西。如果自己買魚回家醃,就不會有什麼問題了。

“截髮延賓”出自《世說新語·賢媛》,在《晉書》中也有兩段記載。說的是陶侃自幼家貧,有朋友來家裡拜訪,陶侃沒錢招待,他母親湛氏剪下頭髮換錢買來酒肉,又將房屋的樑柱給劈了燒柴,把家裡的草墊子銼碎了餵馬。

九江歷史上的今天·7月30日·江西第一名將陶侃家事考

《晉書》卷六十六,列傳第三十六

在晉代的門閥政治中,出身寒門的陶侃能位極人臣,也是少有的異類。貧寒子弟,來了權貴的客人就絞頭髮拆家,也真是捨得。但他的卑微恭敬立竿見影,在客人的推薦下當上了縣令。要說這買賣還真值得。

“截髮延賓”發生的階段,也是他在尋陽的時候,來拜訪他的是鄱陽同鄉。他雖然當了個小縣吏,卻還是清貧如斯。很難想象當年的漁業漁政科科長竟然要靠母親賣頭髮才能換來酒肉,所以說我們不可將現代的社會見識代入到古代。這段歷史顯然是晚於“封壇退鮓”的,因為他之後迅速被提升,從一個貧寒的小吏躍升到一縣之長。

這段故事會不會發生在鄱陽?顯然不可能,文中說他還將那位同鄉送了上百里,也就是從黃梅送到了都昌。送到這麼遠,對方才問他想不想被提拔。寒門弟子,不容易。

陶侃後來的故事,筆者就不再講了,他離開了九江周邊,進入了更廣闊的天地。其後為官四十栽,他以清廉忠順而著稱,有再造晉室之功。後來的他,和九江也有莫大的關係,在他去世前,任荊州、江州刺史,都督交、廣、寧、荊、益等八州軍事,可以說,晉朝的兵馬,大半都掌握在他的手中。九江人更熟悉的庾亮以及成語“不越雷池一步”等,也和陶侃有關的,限於本系列的篇幅,以後再講。

寫了這麼多,陶母墓到底在什麼地方?據聞,江西有鄱陽縣東六里牛崗嘴山、臨川縣南抱崗山村、新淦縣東百步、都昌縣石璧山、九江鶴問湖等五處,各處都有縣誌、家譜等明確的記載。

九江歷史上的今天·7月30日·江西第一名將陶侃家事考

《晉書》卷六十六,列傳第三十六

筆者對這些都沒興趣,陶侃的母親在他做大官時還活得好好的,絕不會埋葬在故里。《晉書》中記載,陶侃當了江夏(今武漢)太守並鷹揚將軍後,用隆重的禮儀將母親迎接到官舍,讓鄉親們無比羨慕。這裡的鄉親,顯然是尋陽的同鄉。更明確的證據是,《晉書·陶侃傳》中有他年老祈退時給皇帝的上表(後世稱《辭位歸國表》),中有:“臣父母舊葬,今在尋陽”。人家自己都說了,爹媽的墓就在湖北黃梅縣。筆者也搞不懂,江西那些墓是怎麼來的,靠縣誌、家譜推翻二十四史,還是挺有挑戰性的。

總結:東晉大將陶侃,鄱陽郡鄡陽縣人,老家可能在今鄱陽湖中心湖底處,或屬九江市都昌縣湖區。其母湛氏,豫章郡新淦縣人,今吉安新幹縣人。湛氏墓葬在古尋陽縣,今湖北省黃梅縣蔡山鎮。

有沒有可能陶母之墓在九江鶴問湖?鶴問湖還算是五個當中比較靠譜的。尋陽縣治在晉成帝咸和六年(公元 331 年)由江北遷至鶴問湖,彼時陶母已去世,必然與陶侃的父親合葬,請問陶侃的父母會葬在哪兒?是江北的老縣城,還是江南的鶴問湖?

筆者能考證的就這麼多,也就夠了。不能隨便拿野史挑戰正史,拿家譜當紅標頭檔案,怎麼也是中華四大賢母之一,給人家搞五個墓葬,彼此還噴口水打架,不體面。

《九江歷史上的今天》是介紹本地歷史的系列短文,每篇選取有明確史料記載的發生在當日或當月的一個事件,配以相關的照片、新聞圖片和文獻書籍等影像資料,並對事件緣由及產生的影響作出適當的評述。由於筆者水平有限,資料殘缺,必有謬誤及取捨失當之處,誠請批評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