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鳳智與李彌兩次交手,淮海戰場高低立見,李彌流亡異國

作者:老街巷口

1949年11月,距抗戰勝利才過兩個多月,蔣軍第8軍便在美軍的支援下從青島登陸,隨後沿膠濟鐵路向西推進。

對膠東軍區來說,眼下正是兵力空虛的時候:全軍區主力部隊已奉命向東北開進,

名義上主力尚存一個師(第

5

師),但該師剛組建完畢,只有

1

13

團入編,兵力僅

1000

多人,屬於典型的“架子部隊”。

指揮員方面,能帶兵打仗的僅有聶鳳智等數人。

反觀蔣軍,全員氣勢洶洶不說,且裝備精良、訓練有素,兵力更是多達數萬。

敵眾我寡,一目瞭然。

蔣軍第8軍出青島後,西進至安邱縣朱陽。膠東軍區司令員許世友認為,敵人此舉是試圖和佔據濰坊的雜牌軍合兵一處,以便打通膠濟鐵路,進而佔領整個山東。在他的命令下,聶鳳智率5師趁敵軍立足未穩,主動向朱陽發起攻堅戰。

戰前,據潛入村中偵察的戰士彙報,此地駐有蔣軍1個團。隨即,13團抽出1個營的精幹力量,藉著夜幕發起突襲。這夥蔣軍不同以往,經歷了短暫混亂後,迅速打起照明彈,組織輕、重火力拼命頑抗。暴露在明光下的13團官兵傷亡慘重,加之對村內狀況不熟,夜戰的優勢也難以發揮。

聶鳳智與李彌兩次交手,淮海戰場高低立見,李彌流亡異國

向敵境縱深發起衝擊的我軍官兵

為了遏制我軍的猛攻,蔣軍甚至動用了噴火器。火牆攔住了戰士們的去路,而衝在最前的人不斷地倒下。戰至凌晨3時,敵我雙方都付出了高昂的傷亡,戰鬥打成僵局。

13團團長夏侯蘇民叫來政治處副主任丁銳,要他彙報下1營的進攻情況。從丁銳的口中,夏侯團長得知,敵人的火力密度根本不像一個團,1營幹部已傷亡過半,難以繼續發起進攻。

經過突擊審訊俘虜,夏侯團長才意識到,

眼前的這股蔣軍根本不是一個團,而是一整個師!

隨即,他向丁銳說了考慮撤出戰鬥的意見,丁銳贊成。夏侯說,自己去指揮部隊撤出,讓丁銳向聶鳳智報告馬上撤出戰鬥的情況。可丁銳有些迷惑:自己一個政工幹部,怎能代替團長向上級彙報這麼重大的事?

夏侯說,你是首長的老部下,又是政工幹部,眼下情況緊急,完全可以彙報情況的,撤退的事一旦組織不好,部隊損失很大,執行吧!

交待好之後,夏侯跑出了指揮所,到一線組織部隊撤離。丁銳隨即向聶鳳智彙報了情況,陳述了團長和自己的撤退建議,聶鳳智立即回覆同意。等到天亮時,丁、夏站在村外一處墳丘上,望著滿是硝煙的戰場,不時有犧牲的戰士遺體被抬出,兩人都很難過。

聶鳳智與李彌兩次交手,淮海戰場高低立見,李彌流亡異國

解放戰爭初期時的聶鳳智

聶鳳智為什麼願意聽取一位政工幹部的意見?後來他見到丁銳時說,自己讓13團攻打朱陽,是出於對13團的信任。

至於接受他陳述的意見撤出戰鬥,也是對

13

團戰鬥作風的瞭解與信任。

13

團是一個從不說“熊話”的英雄團,不管是團長打來電話,還是你代表團裡打來電話,都肯定是遇到緊急情況的,才會提出撤退。如果再不及時撤出,部隊很有可能會遭遇滅頂之災。

事實證明,朱陽一戰雖以5師的撤退而告終,但聶鳳智的靈活指揮,也為膠東軍區的調兵遣將爭取到了時間,最終穩固了膠濟鐵路中段的戰局。

後來聶鳳智作為我軍代表,參加了膠濟鐵路上的調停談判。在參會的人員中,聶鳳智的個子並不高,胸脯卻挺得很高。會前,蔣軍第8軍軍長李彌主動找聶鳳智握手,欽佩地說:朱陽之戰,他根本沒想到聶鳳智會用少於他數倍的兵力打他一個師。要知道,當時第8軍已經將5平方公里的防區內的所有火炮聯動成網,只要有人呼叫,馬上便可對防區內任何地段展開火力覆蓋。不僅如此,第8軍麾下還有一個大口徑榴彈炮團,能覆蓋數十里範圍的地域。

聶鳳智與李彌兩次交手,淮海戰場高低立見,李彌流亡異國

自吹自擂一番後,李彌問聶鳳智:“聶師長難道不怕我追擊嗎?”聶鳳智告訴他:雙方同是軍人,只要你敢長驅直入,我必將迎戰。

8

軍炮兵多,那第

5

師就與他們拼刺刀,短兵相接之下,蔣軍倚重的炮兵自然就無法發揮出威力。就算要炮擊,也肯定會傷到自己人。況且蔣軍立足未穩,不知第

5

師底細,如果貿然追擊必會吃虧,

所以聶鳳智料定,第8軍絕不會輕率追擊。

作為對手,李彌充分地感受到了這位戰將的智慧與勇氣。僅僅過去3年後,身為兵團司令員的李彌與聶鳳智的9縱再次交鋒於淮海戰場。這一回,李彌徹底戰敗,逃之夭夭,一度流落異國他鄉,再也沒能回到大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