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鼎立,為何吳國最難?

三國鼎立,為何吳國最難?

魏蜀吳三足鼎立,是在東漢末年群雄割據的基礎上逐漸形成的!

如果按照最終形成的三足鼎立的局面來講,魏國實力最強,有人口430萬,軍隊50萬;

吳國次之230萬人口,20餘萬軍隊;

蜀漢最弱94萬人口,10萬軍隊!

當然了三國的各自人口統計法應該主要是官方統計,應該還有大量的沒有被統計上的流民!

但是如果依然按照這個來看魏蜀吳三國,我們發現魏國一家獨大,基本上可以同時壓制蜀吳兩國!

只是由於魏國中原在東漢末年作為戰亂的主要地區,所以受到破壞也是最大,確實需要幾十年的逐漸修養恢復!

再加上魏國在休養生息的同時,蜀有秦巴天險,吳有三江之固,且蜀吳聯合抗魏,才有了勉強的三足鼎立之勢!

但是在三足鼎立的過程中,我們發現雖然實力方面魏國最強;

吳國次之,吳國實力相當於魏國的1/2,蜀漢最弱,蜀漢實力只相當於吳國的1/2!

但是在三足鼎立的各國表現上,我們會發現吳國實力是蜀漢的兩倍,但是表現得最為弱勢,在蜀吳聯合抗曹方面,蜀漢明顯佔據著聯合主動!

即使在夷陵之戰之後,吳國大勝的情況下,蜀漢依然強勢,而吳國依然弱勢!

乃至於三國稱帝,魏國在公元220年,蜀漢在221年就先後相繼稱帝了,而東吳的孫權在公元229年才稱帝!

這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

我們來看一下!

三國鼎立,為何吳國最難?

其實主要還是兩個原因,一個是名分的原因,曹丕實有篡漢之實,但是好歹走了一個禪讓的名分;

而劉備以漢朝皇族後裔身份自立,在名分上承繼400年漢業理所應當,且還有興漢討逆聲威;

而東吳呢?

無蜀漢之名分,無曹魏之禪讓,確實是名不正言不順!

所以魏蜀相繼稱帝后,劉備東伐東吳,孫權勉強打贏夷陵之戰,又怕曹魏後手,被迫重新與蜀漢修好,重啟蜀吳聯盟,共同抗曹!

直到蜀漢諸葛亮第一次北伐之後,需要吳國東線牽制,孫權才與蜀漢在公元229年稱帝,與蜀漢簽訂中分魏國盟!

第二個原因是,在三國地理上,魏國佔據中原和關中,對南方總體上有居高臨下的地緣優勢!

且整個國內的人口經濟中心在北方;

蜀漢和東吳在南方勉強自立!

但是蜀漢在長江上游,總體實力遠弱於曹魏,稍弱於東吳!

但是蜀漢相對曹魏有秦巴兩道大山防線,短期之內易守難攻;

相對於東吳又有順江直下的優勢!

而東吳地處東南,西面勉強擁有南方政權自立的最低配置的三峽峽口防線,來防住長江上游;

北面勉強擁有長江防線,但是曹魏的中游襄陽、下游合肥都在淮河以南,將東吳北上通道限制的死死的!

使得東吳防線勉強自立,但是縱深防禦不足!

所以東吳雖然有兩倍於蜀漢的實力,1/2於曹魏的實力,但是在地緣上相對於曹魏、蜀漢,劣勢太大!

且曹魏中原地區直面東吳的長江沿岸的精華腹地!

所以在千里江防上,東吳需要處處設防,難以集中兵力,深入中原!

可以這樣講,東吳這樣的地形,面臨曹魏和蜀漢,只有被動防守的份!

想積極進取很難!

所以綜合來說,三國鼎立時期,東吳實力不是最弱,但是在名分和地緣上,東吳確實處在最劣勢的位置!

三國鼎立,東吳最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