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鋼《汪氏宗譜纂要序》譯文

汪鋼《汪氏宗譜纂要序》譯文

汪氏宗譜纂要序

譯文

汪時健(潁川百代孫爽公支)

無譜的人不知宗族,有譜的人也不知宗族,這並不是說,有譜不比無譜好,而是說不讀譜、不識譜的趨勢造成了這樣的現象。近世人如山東景氏,詢問顧亭林才知道自己的祖宗;四明萬氏,也是到萬跛翁才有宗譜流傳給子孫。這都是無譜的遺患。那些有譜的,到支派衍分繁多時,就進行續修,因此譜牒必然日益增多。譜多了以後,不是有德有才的子孫,常常厭煩翻閱查驗,往往將它們束之高閣,任由鼠齧蟲穿,這樣一來,其憂患簡直就與無譜一樣了。

我汪氏一族之由來,最早可從《世本》查證,潁川侯以後,家譜有詳細記載。汪氏家譜的源頭非常悠久,特別是越國公的子孫後代,星布天下,所以續修譜牒,代不乏人。基本上每修一次譜,人口都有增多。到明嘉靖、隆慶年間,湘公主纂的《統宗譜》多達一百七十多卷,協纂這譜計程車賢公嫌其過於繁雜,認為這譜非常適合人們做工具書作為考核之用,而不方便所有人辨識自己的祖宗。因此,他編纂了一部四卷本的《纂要》簡譜,旨在使子孫從孩童時就能習讀,瞭解自己的祖脈始末。不僅知道世系先後,更重要的是能萌發對祖宗的孝心。即使以後有借會宗之機、把修譜這事視為腥羶、想冒認我姓宗支入譜的外人,個個都會拒絕並遠離他們,而嚴格地清除非我族類。士賢公的這種考慮,真是非常深遠啊!

為傳承汪氏統譜,士芳公和元兆公曾於明崇禎庚午(1630)重修統譜,但《纂要》譜沒有交付雕刻,所以很少流傳。歙東龍溪宗親敷政兄確實是一個很有誠心的人,毅然以刊行《纂要》為己任,將所有《志》《譜》都蒐集攏來,詳細加以修訂,使前賢未能流傳的《纂要》譜得以傳承,這功可謂非常偉大。庭芳兄則親手繪製圖記,鼓動刻板,得到龍溪支宗人的一致響應。而且譜牒的所有工本費全部由他們一支負擔,不向其他各支攤派,意在杜絕別人,說譜未修成卻先存牟利之念。這種良好的德行、高尚的境界,比起那些品行不端、惟利自圖的人來,簡直就是天壤之別!

譜版雕刻好後,委託我作序,我本不才,欲予辭謝,但又想到現今的汪氏子孫,坐擁家財萬貫,卻一心經營私利,而忘記自己祖宗的人實在太多了,像敷政、庭芳二公這樣的人,甲戌年修完龍溪支譜後,今又重刻《正德奎公譜》和士賢公的《纂要》譜,前後二十多年,勤勉不懈,把攸關祖脈根本的譜牒修纂作為最急迫最重要的大事來辦,竟然沒有一點疲勞的樣子,確實是我汪氏宗族中才智超群的人啊!所以樂將他們的事蹟寫出來,以告訴我們宗族中像他們一樣,對祖宗襟懷孝思的人。

乾隆四十年歲次乙未(1775)秋七月下旬,甲午(1774)科經魁潁川八十六世孫婺東古畈汪鋼頓首拜撰。

汪鋼《汪氏宗譜纂要序》譯文

汪氏宗譜纂要序

原文

(乾隆增訂版《纂要》目錄題為“婺大畈支鋼新序”)

原著 汪 鋼

註釋 汪時健

作者簡介

汪鋼,字永堅,號鈍齋,乾隆甲午(1774)科經魁,潁川八十六代孫,爽公支,婺源大畈人,參與《增訂纂要》等多部宗譜編纂,訂正《纂要》其間,曾親赴歙東龍溪,與當地宗賢稽考先祖祠廟墳地,謁司馬、七王(爽公)二墓,並賦詩寄慨。其《謁七王墓》詩曰:“飛布登源一脈長,新安柱姓數吾汪。雲仍莫辨當年墓,村老猶知說七王。”(按:七王,爽公也。緣系越國公第七子,身後葬績溪登原七塔,宋理宗景定五年(1264)追封其為崇和衍烈公,當地百姓仰其德,尊稱其墓為“七王墳”)。

無譜者不知宗族,有譜者亦不知宗族,非有譜之不勝於無譜也,勢使之然也1。近世若山東景氏,詢顧亭林而始辨其祖宗2;四明萬氏,得萬跛翁而始垂諸孫子3。此無譜之患也。其有譜者,及夫支分派衍,則其起而修之也,勢不得不日以益繁。譜既繁,非賢智之子孫,每憚披撿4,則且舉而束之高閣,以遺鼠蠧,其患直與無譜等耳!

我汪氏,潁川以前,徵於《世本》5;潁川以後,詳於家乘。譜之由來久矣。特越國雲仍,滿於天下6,故續而修之者,代有其人,大抵每變愈眾7。迄前明嘉、隆間,湘公修《統宗譜》至一百七十餘卷。當時同事士賢公苦其繁也8,以謂足以資考核9,而非所以使人人各識其祖宗,因作《纂要》四卷,俾子孫得以童而習之,悉其委源10。非徒有以知先後,起萌發孝思已也11。即後有假會宗為兔窟、視譜事為腥羶者12,人人皆得辭而闢之13,以嚴非種之鋤14,其為慮至深且遠也。

《統譜》之傳,士芳公暨段莘元兆公復修於崇禎之庚午15。惟《纂要》一編,未經雕鏤,傳者蓋鮮16。歙東龍溪宗敷政兄,有志人也,毅然以為己任,盡取志譜,詳加更定,以傳前賢之所未傳,厥功甚偉!庭芳兄手摹志圖,慫恿鏤板17。而其族眾亦翕然從之18。其工費悉出本支,不責各派19,以視20未見成功而先求獲利者,其賢不肖之相去何如也21。

鏤既竣,委餘為序22。餘謝不敏23,顧獨,念今之子孫,擁厚資,營私計,而忘其宗祖者多矣。如二公者,甲戌既修支譜,今復刻奎公譜、士賢公《纂要》24,孜孜矻矻25,以根本為先務26,而曾無倦色27,不誠吾宗之傑人哉!因書其事,以告吾宗之同有孝思者。

時乾隆四十年歲次乙未秋七月下浣28,甲午科經魁29潁川八十六世孫婺東古畈鋼頓首拜撰。

汪鋼《汪氏宗譜纂要序》譯文

汪鋼《汪氏宗譜纂要序》譯文

註釋:

1.

勢使之然也

(是不讀譜、不識譜的)趨勢造成了這樣(有譜等於無譜)的現象。

2.

詢顧亭林而始辨其祖宗

詢問顧亭林才知道自己的祖宗(為誰)。顧亭林:即顧炎武(1613—1682),漢族,明直隸蘇州府崑山(今江蘇崑山市)千燈鎮人,本名絳,南明敗後,因仰慕文天祥學生王炎午為人,改名炎武。又因故居旁有亭林湖,學者尊為亭林先生。明末清初傑出思想家、經學家、史地學家和音韻學家,與黃宗羲、王夫之並稱為明末清初“三大儒”。始:才;辨:識、知道。

3.

得萬跛翁而始垂諸孫子

出了個萬跛翁才有譜流傳給子孫。萬跛翁:即萬斯大(1633—1683),字充宗,號跛翁,學者稱褐夫先生。明末清初浙江鄞縣人。萬泰第六子,與其弟萬斯同師事黃宗羲,為黃氏高足。為人剛毅質直,義形於色。又性和易,好結納賢豪,獎引後進。絕意進取,不事科舉,沉酣於六經,精《春秋》《三禮》。著作有《丁災草》《甲陽草》各一卷,《萬氏家譜》十卷。

4.

每憚披撿

常常厭煩翻閱查驗。憚:懼怕、厭煩。

5.

徵於《世本》

從《世本》查證。徵:證明、驗證;《世本》:先秦史官修撰的譜學著作、記載從黃帝到春秋時期帝王、諸侯、卿大夫的世系、氏姓和帝王都邑、製作、諡法等,詳汪松壽《譜論》注5。

6.

特越國雲仍

子孫後代

,滿於天下

特別是越國公的子孫後代,滿布天下。雲仍,同雲礽,云為九代孫,礽為八代孫,此泛指遠孫。

7.

大抵每

愈眾

基本上是每修一次譜,人口都有增多。大抵:大致;變:此指續修宗譜。

8.

當時同事士賢公苦其繁也

當時與汪湘一同修譜計程車賢嫌《汪氏統宗譜》太繁冗。士賢:字進可,號三潭,明禮部儒士,婺源大畈人,嘉靖、隆慶間助汪湘纂《汪氏統宗譜》,因嫌其太繁,繼主纂《汪氏宗譜纂要》;苦:嫌、厭煩。

9.

足以資考核

認為(《汪氏統宗譜》)非常適合人們做工具書用於考核。

10.

悉其委源

知道自己的祖脈始末。悉:知悉、知道;委源:水的下流曰委,上流曰源。此借指宗族世系始末。《禮記》:“三王之祭川也,皆先河而後海,或源也,或委也,此之謂務本。”

11.

起孝思已也

激起(對祖宗的)孝心。起:萌發、萌生。

12.

即後有假會宗為兔窟、視譜事為腥羶者

即使以後有借會宗之機、把修譜這事視為腥羶、想冒認我姓宗支入譜的外人。假:借;會宗:為族姓各宗派聚會修譜的傳統用語;兔窟:“狡兔三窟”之省。喻藏身之處甚多,此借指非我族類的外姓人慾借我族修譜之機假冒混入我族宗譜;腥羶:牛羊肉的腥香氣味。

13.

人人皆得

個個都會拒絕並遠離他們。辭:辭謝、拒絕;闢:通避。

14.

以嚴非種之

鋤:

而嚴格地清除非我族類。非種:不同宗族;鋤:清除。

15.

士芳公暨段莘元兆公復修於崇禎之庚午

士芳公和元兆公曾於明崇禎庚午(1630)重修統譜。(按:據《增訂纂要 歷代纂續宗譜名氏》載:士芳公和元兆公於明崇禎庚午(1630)重修之統譜即為“千字文編次之《統宗譜》,業經梓竣,奈值改革,未及刷行,僅得紅樣數部傳世。”)士芳公:婺源大畈人,明天啟甲子(1624)科舉人;元兆公:字翔之,號登原。明崇禎甲戌科(1634)進士,戶部尚書應蛟公之子,婺源段莘人。(按:據《增訂纂要 歷代纂續宗譜名氏》載:元兆公克成先志,於崇禎三年會集畈族士芳公纂修以千字文位列上中下等二十字編次《統宗譜》,未竣工,今名曰《崇禎譜》)

16.

傳者蓋鮮

因而很少流傳下來。蓋:連詞,因而。

17.

慫恿鏤板

鼓動刻板。。慫恿:鼓動。

18。

而其族眾亦翕然從之

得到龍溪一支宗人的一致響應。翕然:一致貌。

19.

不責各派

不向其他各支攤派。責:索取、攤派。

20.

表明、表示。

21.

其賢不肖之相去何如也

這種良好的德行、高尚的境界,比起那些品行不端、惟利自圖的人來,簡直就是天壤之別啊!賢:德才皆優(的人);不肖:品行不正(的人)。

22.

鏤既竣,委餘為序

譜版刻好後,委託我作序。鏤:刻;既:後、以後;竣:完工。

23.

餘謝不敏

我本欲以不才辭謝。謝:辭謝、謝絕;不敏:不智。

24.

既修支譜,今復刻

奎公譜

士賢公

纂要

》:

甲戌年修完龍溪支譜後,今又重刻《奎公譜》和士賢公的《增訂纂要》譜。奎公譜:由奎公主纂重修的《統宗家乘》,又名《正德奎公譜》;《增訂纂要 歷代纂續宗譜名氏》載:奎公,字文燦,號炯軒,明成化進士,仕巡撫,婺東浯村人,叡公四世孫;《增訂纂要》:士賢公主纂,其譜和編纂者詳程景伊《汪氏宗譜纂要序》注46。

25.

孜孜矻矻

(zī zī kū kū)

勤勉不懈。

26.

以根本為先務

把攸關祖脈根本的譜牒修纂作為最急迫最重要的事務(來辦)。根本:祖宗根基。

27.

曾無倦色

竟然沒有一點疲勞的樣子:曾:竟、竟然。

28.

時乾隆四十年歲次乙未秋七月下浣

即公元1775年農曆乙未秋七月下旬。

29.

甲午科經魁

甲午科考的五經魁首。此甲午為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明科舉有以五經取士之法,每經取的第一名,稱經魁。鄉試中每科必於五經中各中一名,列為前五名。清沿稱前五名為五經魁,或五魁。

汪鋼《汪氏宗譜纂要序》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