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卒孤身犯險入燕智救趙王,李良中計殺武臣叛投章邯,可憐陳勝!

士卒孤身犯險入燕智救趙王,李良中計殺武臣叛投章邯,可憐陳勝!

趙王武臣,也是無能之輩

摘要:普通士兵之間,居然有智勇雙全的人,孤身一人深入燕營,依靠三寸不爛之舌,說得燕王乖乖放回趙王。可惜好命不長,手下大將李良被秦將離間,被趙王胞姐侮辱奮而殺之,叛投秦將章邯。陳勝之失敗,敗於禍起蕭牆,用人不善,自毀長城!

秦漢系列故事 第十七節

武臣如何從韓廣手中逃了出來?

原來御人本來是趙營裡的小兵,因善於烹飪,在營中充當伙伕。趙王被燕抓之後,張耳陳餘二相,束手無策,御人卻對同事說:“我如入燕,肯定能救出我王,平安回來!”同事嘲笑道:“你莫非要去尋死不成?十幾個人奉命而去,無一人回來。你有什麼本領,能救我王?”小卒也不多言,換了一身衣服,悄悄潛入燕營。剛入燕營,就被捉住。小兵道:“我有要事見你們將軍,不得無禮。”燕軍士兵不知道他有何來歷,不敢貿然捆綁,將帶入營中。

小兵一見燕將,施禮道:“臣系趙人。將軍可知臣之來意?”直接承認,並不迴避,有膽有識。燕將道:“你既是趙人,無非來做說客,迎回趙王。”小兵道:“將軍可知張耳陳餘為何等人?”燕將道:“他們雖然名聲在外,想必也沒什麼良策。”小兵道:“將軍可知兩人的想法否?”燕將道:“也不過是想要回趙王。”

小兵啞然失笑,表情誇大,很做作。燕將怒道:“有什麼可笑的?”小兵道:“我笑將軍不知敵情,張耳陳餘與武臣輕易得趙數十城。難道他兩人不想稱王?但因年齡資格,應推武臣為王,所以先立武臣,以定人心。今趙地已定,兩人慾平分趙地。趙王為燕所獲,巧的是天賜良機,張耳陳餘暗中希望借燕人之手,除去趙王好分趙自立,並藉口為趙王報仇,合力攻燕,同仇敵愾,燕地可守?將軍若中他詭計,燕將為趙所滅了!”三寸舌勝於十萬雄師。

這有點類似西安事變,蔣介石被捉,我黨亦積極斡旋,最後釋放了中正同志。

燕將頻頻點首,道:“如此說來,還是放還趙王為妙。”小卒等待這句久矣。卻假裝不在乎的說道:“放與不放,決定權在你們,我不多言!但站在燕國立場上,放還趙王有兩大好處,一可破除張耳陳餘之謀,二可永使趙王感激於燕,就算張耳陳餘從中作梗,還有趙王牽制,哪還有時間準備攻打燕國呢?”明明為自己考慮,反說為燕國好,真是不亞於蘇秦張儀。

燕將報告韓廣,韓廣也信為真情,便放出趙王武臣,依禮相待,並派車讓小兵駕馭還趙。張耳陳餘聽聞,也驚歎不已。一行率兵返回邯鄲。

張耳陳餘二人,費勁心力,尚不能迎還趙王。一小兵,反而立此大功。可見普通士卒之間,也並不是沒有人才,只不過是為君、帥者不善於發現人才而已。正應了那句話,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史書上稱將此事之為“廝卒御歸趙王”,而沒有記載其姓名。大概是因為小兵救了趙王以後,沒被封官,也沒有大肆表彰,所以被埋沒在歷史長河中,其姓名無從考證。有救主之大功,而不特別提拔表彰,這是武臣趙王之所以失敗而亡的原因。但凡陳勝一脈,失敗的根本原因就是用人之道有嚴重問題。

趙將李良從常山來報,已平定常山,特來複命。趙王又讓李良進攻太原,來到井陘。井陘是一處著名關塞,非常險要,在此有秦重兵把守。李良正要進攻,秦使送來一封書信,竟是秦二世的諭旨:“李良以前事朕,不曾虧待於他,而今卻背朕事趙,背離君臣之道。如若能幡然醒悟,棄趙歸秦,朕當赦李良之罪,並賜予高官貴爵,朕不食言!”

李良看罷,心裡拿捏不準。他本是秦朝官員,只因得不到升遷,便歸附趙國。現秦二世來書,許官賜爵,自己到底是事趙呢?還是事秦呢!猶豫不決。

此處再次體現陳勝一脈人的特性。

陳勝一脈全是騎牆派,他不失敗還待何時?

他哪裡知道,這封書信並不是秦二世所頒,而是守關秦將,假傳聖旨,誘惑李良。本打算將書故意洩漏,使其傳入趙王耳中,引得趙王和李良互相猜忌,這叫反間計。李良哪知是計,躊躇多時,決定自己先引兵回邯鄲,請求趙王增加兵力,再作下步打算。

距離邯鄲十餘里,遠遠看見一隊人馬,前呼後擁,當中簇擁著鑾輿,彷彿大王陣勢。李良暗想,這種儀仗,除卻趙王,別人不可有。當即翻身下馬,伏在道旁,那馬車疾馳而至,到了李良面前。李良不敢抬頭,口稱見駕。車中一女人呼道免禮,李良才敢抬起頭來一瞧,車中坐著一個服裝華麗的婦人,並非趙王。正想一問,那車馬卻已風馳電掣般離去。李良勃然問道:“車中所坐何人?”

左右報告是趙王胞姊,李良滿面羞慚,憤憤道:“王姊怎敢對我如此無禮?”旁有人接道:“天下方亂,群雄四起,但凡才能稍有出眾者,竟敢為主。將軍威武勝於趙王,趙王尚且優待將軍,不敢怠慢。如今王姊,只不過是一介女流,反敢自大,竟如此目中無人,難道將軍還要在一婦女面前委屈自己,不思雪恥嗎?”煽陰風,點陰火,直裰得李良怒氣衝衝,越想越憤憤不平,下令道:“快追上前去,拖落此婦,一洩我恨!”說著,便翻身上馬,向前追去。

我觀此人,最多比之漢末李傕郭汜之輩,還遠遠不如董卓。

追了數里,趕上王姊車隊。李良大聲喝道:“大膽婦人,快下車來!”王姊侍從,以為李良不識王姊,因此壯膽呵斥道:“王姊在此,你是何人,如此大膽?”李良叱道:“什麼王姊不王姊?就是趙王在此,也不敢如此輕視我,一婦人何敢如此!”一面說話,一面拔劍砍倒好幾人,霎時間王姊侍從全部嚇跑。李良躍下馬,伸手將王姊從車上揪下,摔在地上,摔了個半死不活。王姊索性拼著一死,痛罵李良不止。那李良畢竟是宵小之人,如何忍耐得住她辱罵?舉劍一揮,就斷送了她的性命。

王姊一死,李良知道闖了大禍,決定先發制人,趁趙王尚未接到報告,快馬加鞭趕到邯鄲,直入王宮,去尋趙王武臣。武臣毫無預防,見良率眾而來,正要問明情況,李良一劍已經砍到,不及閃避,立被劈死。宮中突然遭變,衛兵統統逃去。李良把武臣家眷,全都殺盡,又分兵去殺大臣,左丞相邵騷,也被殺死。

李良之無情殘暴,愧對他的名字!

只有右丞相張耳,大將軍陳餘,早得急報,溜出城門,躲過毒手。兩人在民眾之中,素有名聲,從城中逃出的兵民,陸續聚到兩人處。一兩天後聚集了數萬人,兩人便想替趙王武臣報仇。有張耳門客道:“公與陳餘,都是梁國人,寄居趙地,趙人未必誠心歸附。不如尋訪趙國後裔,立為趙王,由兩公輔助,對外號召仁義,可掃平亂賊,得以成功。”張耳、陳餘都覺此計妥善,乃尋得故趙後裔趙歇,擁為趙王,居於信都。

那李良佔了邯鄲,要那居民,尊他為主。又增募一二萬兵卒,率兵前往攻擊張耳陳餘。張耳陳餘,正準備出擊邯鄲,碰上李良先來討戰,便由張耳守城,陳餘領兵二萬出城迎敵。兩軍剛一對陣,李良麾下的人馬,多已離叛,四散奔逃。

這是為何?聽我說一道理來。兵法常言,師出無名。李良本是趙臣,無端殺了趙王,並把趙王家眷,也屠戮殆盡,簡直是大逆不道,人人都認為李良為亂賊。張耳陳餘,本來有些名聲,加之此番出兵,為主報仇,師出有名,又擁立趙國後裔趙歇為趙王,在趙人心中,是正統之師。李良抵擋不住,部下各自逃去。李良逃回邯鄲,又害怕陳餘前來攻城,無法支援,就聽從秦將假冒的秦二世詔書,率親兵數百人,到秦將章邯營中,投降了秦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