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王孫思邈活了142歲,為何死前叮囑弟子必須毀掉一個流行的藥方

中醫作為我國傳統文化的一項瑰寶,一直以來備受國人推崇。有人說西醫是建立在解剖學的基礎之上,有時候雖然治不好病人,卻可以讓病人死得明明白白。而中醫是建立在哲學的基礎之上,有時候說不清具體情況,卻可以透過診斷和調理把病灶治好。兩者的不同之處在於中醫是一項把人體看成整體性的病理研究,是一門透過研究人體生理把診斷和防治有效結合起來的學科。

藥王孫思邈活了142歲,為何死前叮囑弟子必須毀掉一個流行的藥方

中醫誕生的比較早,原始社會就已經有了雛形,後面歷朝歷代都有不同程度的總結和發展,繼承和完善。我們所熟知的名醫有:黃帝,張仲景,華佗,李時珍等,他們有的是醫術特別高明,在所處的時代裡是治病救人的神醫聖手;有的覺得自己的一己之力無法救助後世,於是傾注畢生精力致力於編錄草藥和研究藥方。今天要跟大家聊的就是唐代著名的醫藥學家——-孫思邈。

孫思邈因病學醫,但卻淡泊名利,多次拒絕隋文帝,唐太宗,唐高宗入朝為官的申請。不想被仕途羈絆的孫思邈一邊治病行醫,一邊採藥記錄。先後遊覽了太白山,終南山,太行山,嵩山和峨眉山,蒐集了大量單方,驗方和藥物的使用知識,並對藥方中的弊端進行了修改。這位被後人尊稱為“藥王”的傑出醫學家活了整整142歲,別說在古代了,就是在醫療科技如此發達的今天,能夠活到這歲數也真是奇蹟了。

藥王孫思邈活了142歲,為何死前叮囑弟子必須毀掉一個流行的藥方

孫思邈用我們現在的話來說就是非常注重養生,即便到了一百歲也耳聰目明。他為我們後世提出了很多其實可行的養生辦法,比如心態要保持平衡,戒驕戒躁,飲食要有節制,氣血要暢通等等。奇怪的是這麼長壽的醫藥學家在臨死前叮囑弟子,一定要蒐集並銷燬一個叫五石散的方子。那麼五石散是個什麼方子呢?為什麼要銷燬呢?

五石散原本是東漢時期醫生張仲景開的一個方子,成分有石鐘乳,紫石英,白石英,石硫磺,赤石脂等,是用來治療傷寒等病症。後來流傳到三國時期一個叫何宴的手中,他不僅是當時著名的醫生,還是曹操的女婿。就是這個人把治病的藥方改成了慢性中毒的配方,改良後發現不僅可以治療傷寒,還能讓人美容養顏,令人精神振奮。原因是五石散吃了之後身體會發熱,皮膚髮燙變得異常細膩。但是服用過後容易讓人產生幻覺,失去控制力,服用次數多了就會上癮,這是五石散最大的弊病。後來在他的帶動下五石散廣為流傳,也有很多人因為長期服用五石散造成了慢性中毒,最後嗚呼喪命。當時也有人將這個藥方稱為春藥,古裝後宮劇中經常會出現有人用五石散來陷害皇帝的橋段。

藥王孫思邈活了142歲,為何死前叮囑弟子必須毀掉一個流行的藥方

這一弊病的發現嚇得孫思邈出了一身冷汗,當時五石散已經流傳,不知道這個弊病的人有可能因為服用不當失去生命。為了不讓更多人深受其害,在那個沒有傳媒的時代裡,他只能和弟子們翻山越嶺到不同的地方,向當地的人們傳播五石散的危害。臨終之前他叮囑弟子一定要蒐集五石散的藥方將其全部銷燬,不能讓不懂的人因此喪命。經過幾代弟子的共同努力,很多人都知道了這個方子的危害。五石散流傳的時間因為過長,即便有孫思邈和他弟子在民間蒐集銷燬藥方,但依然流傳於民間。可是孫思邈這種濟世救民的高尚品格確實挽救了很多人的生命,稱得上澤被後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