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虞帝”是誰——與郭永秉博士商榷

這篇文章的創作時間是2007年4月5日,當時剛到加拿大,住在簡陋狹窄的小公寓裡,身邊沒有幾本書,訓詁很不方便,不過自問這篇文字還是經得起推敲的。因為一位網友的提問讓我驚訝得知這個“虞朝”、“有虞帝”再度沉渣泛起,特意翻出這篇舊文以正本清源。

陶短房 2021年5月

“有虞帝”是誰——與郭永秉博士商榷

近日,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郭永秉博士根據其對上海博物館所收藏的戰國時楚國竹書殘簡的研究,得出一個驚人的結論:夏代以前的歷史傳說記載有斷層,在堯之前有一位“有虞氏”的帝王,這位“有虞帝”後來把帝位禪讓給了堯。

郭博士的根據是殘簡《容成氏》5、6號簡“禽獸朝,魚鱉獻,又吳,匡天下之政十有九年而王天下”,和31、32號簡“以讓於□□(兩個殘損的字)曰:德速衰”,郭博士的解讀認為,“又吳”通假“有虞”,兩個殘缺的字也同樣是“有虞”,意思是這位有虞氏在堯之前稱帝並有德政,稱帝19年後讓位於堯。郭博士還例舉先秦記載中“孔子云有虞氏不賞不罰,夏后氏賞而不罰,殷人罰而不賞,周人賞且罰”(1)作為旁證,指出先秦典籍中已有這位“有虞帝”的零星事蹟,只是修《五帝本紀》的司馬遷未能看到因此疏漏。

筆者以為,郭博士解“又吳”通“有虞”是有見地的解釋,但他在這一解釋基礎上所作的闡發卻是難以令人信服的。

其實先秦著作中“有虞氏”的記載相當多,如“有虞氏禘黃帝而郊嚳,祖顓頊而宗堯”

(2);“有虞氏祭首,夏后氏祭心,殷祭肝,周祭肺。夏后氏尚明水,殷尚醴,周尚酒。有虞氏官五十,夏后氏官百,殷二百,週三百”(3);“有虞氏戒於國中,欲民體其命也;夏后氏誓于軍中,欲民先成其慮也;殷誓于軍門之外,欲民先意以行事也;周將交刃而誓之,以致民志也”(4);“天下均治而有虞氏之邪?其亂而後治之與”(5),等等等等,這位分別出自儒家、兵家、道家、名家等不同派別人物筆下的“有虞帝”幾乎無一例外地被排在夏、商、周之前,而“祖顓頊而宗堯”更毫不含糊地指出,這位“有虞帝”是“宗”即繼承了陶唐氏的帝堯之後的一位“帝”,如果照郭博士的理解,“有虞帝”是堯帝之前的君王,且向堯禪讓了帝位,“宗堯”豈不成了爸爸繼承兒子的笑話?

事實上從先秦到現在,這位“有虞帝”的記載是明晰的,就是“帝舜有虞氏.姚姓也。目重瞳,故名重華.字都君”的大舜,雖然由於年代久遠缺乏文物佐證,這些記載未必就是信史,但記載本身中的“有虞帝”指帝舜則並無爭議。

即使《容成氏》殘簡真的有關於堯之前的“有虞帝”的記載,本來也應本著“孤證不立”的原則慎重考辨,而不應匆匆遽下論斷。更值得商榷的是,對殘簡本身文字的解讀,似不但不能支援郭博士的論點,相反,倒更從另一方面佐證了傳統的記載。

“禽獸朝,魚鱉獻,又吳,匡天下之政十有九年而王天下”,如果把“又吳”換為“有虞”,筆者以為句讀應為“有虞匡天下之政十有九年而王天下”。“匡”的意思是輔佐,扶持,齊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這個“匡”的意思是他尊王攘夷,扶助周天子,而不是他自立為“齊天子”,因此“匡天下之政十有九年而王天下”的意思只能是“輔佐前任帝王十九年後登上王位”,這個“匡”的主語既然是“有虞”,其輔佐的帝王自然是帝堯,輔佐帝堯多年(《五帝本紀說是28年,但19、28應該都是極言其長的泛語,未必很精確》)而後“王天下”的帝王,自然指的只能是“帝舜有虞氏”——大舜了。

同樣,“以讓於□□(兩個殘損的字)曰:德速衰”即使按郭博士的理解補上缺字,作“以讓於有虞,有虞曰”,姑不論“德速衰”是什麼意思,就文言漢語正常的理解,也只能解作堯“以(王位)讓於”有虞,而不是相反,顯然這位“有虞帝”仍舊指的是大舜。

因條件所限,未能看見楚簡完璧,只能就報章訪談所及,不揣冒昧,提出一些粗淺的商榷,以俟方家指正。陶短房 4月5日夜 加拿大列治文市。

引文:

1、 見《漢書·藝文志》注引《慎子》殘篇;

2、 見《禮記。祭法篇》;

3、 見《禮記。明堂位第十四》;

4、 見《司馬法。天子之義第二》

5、 見《莊子。外篇。天地第十二》

附錄:“拼圖遊戲”破解千古之謎 “新”帝王叫“有虞”

2007年04月02日13:49 新聞晚報

上博竹簡比《史記》更可靠

昨天,記者前往復旦大學採訪了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郭永秉博士。據介紹,上海博物館收藏的竹簡是戰國時楚國的竹書,1994年,上博從香港文物市場高價購得這批竹簡,共1200多支。此後,對其字句的釋讀,成為學界的一件大事。2005年,復旦的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啟動了“上博簡字詞全編”專案,要為這些古代文字編一本完備的字、詞典。

郭永秉告訴記者,“因為年代久遠,上博竹簡中大部分內容都不見於傳世古書,這給竹簡的排列、釋讀帶來了很大的困難。”

在上古,是堯把帝位禪讓給了舜,舜禪位於禹,禹的兒子啟即位後,“父歿子繼”的夏代開始了。然而,堯的上一代帝王是誰?中國人的祖先黃帝與堯又是什麼關係?對此,司馬遷在《史記》裡給出了一個說法:軒轅氏(黃帝號)傳位於孫子顓頊,顓頊傳位於黃帝曾孫帝嚳,帝嚳崩後,其子堯即位。黃帝、顓頊、帝嚳、堯、舜,就是大名鼎鼎的“五帝”。

“司馬遷這一說法所依據的史料,不會早於戰國晚期。而戰國中期的不少文獻資料,漢代已失傳了。”郭永秉表示,“由於上博楚簡寫於戰國中期偏晚,因此,它記述的上古帝王世系要比‘五帝’系統更可靠。”

-“拼圖遊戲”發現“有虞”

上博竹簡裡《容成氏》共53支簡,其中,31、32號簡在全文中應放哪裡,是個難題。而且,文中“以讓於□□(兩個殘損的字)曰:德速衰”一句話,意思不明。

在《容成氏》5、6號簡裡,則敘述了一位帝王的事蹟,簡文說:“禽獸朝,魚鱉獻,又吳,匡天下之政十有九年而王天下。”不少學者把“又吳”釋讀為“有無通”。但也有學者認為,“又吳”應讀作“有虞”,才符合音韻學規律和楚人用字的習慣。郭永秉在後者基礎上進一步推斷,“又吳”應為名詞,否則“匡天下之政十有九年而王天下”這句話就缺少了主語。

那麼,“有虞”到底作何解呢?研究過程中,郭博士想到了31、32號簡。在把那兩個殘損字的照片放大後,他發現,它們的寫法竟與5、6號簡中被讀為“有虞”的兩個字吻合。不但如此,他還發現“□□”三字都有重文符號(表明重複一次),於是,簡裡的那句話成了:“以讓於有虞,有虞曰:德速衰。”

如此一來,這幾段令人費解的簡文就被“破解”了。很明顯,“有虞”是人名,他受禪讓後(“以讓於有虞”)“王天下”,是位上古的帝王。31、32號簡在全文中的位置也有了答案,連綴後的簡文顯示:有虞辭世後堯被推選為君主。“有虞是部族的名稱,是個人的名字。在上古人名中,這種表達方式是很普遍的。”郭博士說。

據瞭解,在學術圈內,這種釋讀工作被戲稱為“拼圖遊戲”。

-專家推斷夏代之前還有虞代

眾所周知,舜屬於有虞氏部族,即所謂“虞舜”。在很多戰國文獻中,虞和夏、商、週三代是並舉的。對於這一點,現代有學者提及,但缺乏足夠的證據。而《容成氏》相關內容的“破解”,為這個觀點增加了重要砝碼。

“當然,很多人會提出,堯不屬於有虞氏,而是陶唐氏。對此我們認為,堯本是虞代的一個部落首領,後被推選為天下的共主,他後來禪位給了虞舜,所以仍可歸為虞代帝王。”郭永秉解釋道,“這也說明,虞代君主是在部落聯盟內禪讓、推舉產生的,這是它和後世朝代的最大不同點。”

據介紹,《容成氏》一文中還記載了一批更古的帝王,包括神農氏(炎帝號)、軒轅氏(黃帝號)、尊盧氏、赫胥氏、喬結氏、倉頡氏在內,共20位左右。他們都傳位於賢而不傳子。政權在這些部落聯盟中輾轉傳授,最後到了有虞氏手中。

“這種記載與《史記》中的‘五帝’系統有不盡一致的地方。我們認為,《史記》依據的材料相對晚出,很可能是當時的知識分子對原本的‘帝系’進行了簡化。”郭永秉表示。

關於“夏代之前有虞代”的推斷,學界目前還存在爭議。對此,郭永秉表示:“提出這一觀點,是希望引起學界對虞代說的重視。隨著出土文獻研究工作的展開,相信會有新的證據出現。”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