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天文學如何解釋“二月二,龍抬頭”

3月14日是農曆二月初二。

一些標明傳統節日的日曆,

在這一天下面寫著“龍抬頭”幾個字。

“二月二,龍抬頭”是什麼意思?

作為一個傳統節日,

它有什麼特殊的文化內涵?

古代天文學如何解釋“二月二,龍抬頭”

北宋 松所《神龍圖》

很多人說, 龍抬頭,不就是龍把頭抬起來嗎?但龍只是一種傳說中的動物,又有誰見過龍抬頭?古人把二月二定為龍抬頭的日子,顯然是捏造出來的。

但我們現在認為很荒唐的事情,古人卻深信不疑。首先,古人認為龍是真實存在的。

據《史記·夏本紀》記載,夏朝孔甲為帝時,從天上降下兩條龍,雌雄各一。孔甲不會飼養,便找到一個曾經學過養龍的人來養它們,這個人名叫劉累,孔甲為了這件事,還專門賜一個姓給劉累,稱他為“御龍氏”。

可是這個劉累其實不會養龍,沒過多久,雌龍就死了。劉累把它做成一道菜,獻給孔甲吃,孔甲不知是龍肉,還吃得津津有味。後來,孔甲派人來取這兩條龍,劉累怕東窗事發,就畏罪潛逃了。

《史記》在古代號稱“信史”,人們都相信這個故事是真的。此外,在我國早期的象形字中已有“龍”字。我國最古老的經典《周易》,第一卦的爻辭就提到龍,並稱龍為三棲動物,可潛於淵,可現於田,可飛上天。各朝代的歷史,都有龍現身的記載。

古代天文學如何解釋“二月二,龍抬頭”

金文“龍”字

其次,古人不僅相信世上真的有龍,還知道它的樣子以及生活習性。

《說文解字》說:“龍,鱗蟲之長。能幽能明,能細能巨,能短能長。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潛淵。”

宋人羅願的《爾雅翼·釋龍》說:“角似鹿,頭似駝,眼似兔,項似蛇,腹似蜃,鱗似魚,爪似鷹,掌似虎,耳似牛。”

因此,古人所說的“龍抬頭”,其原意應是真龍抬頭。

真龍什麼時候抬頭?為什麼古代有“二月二,龍抬頭”一說?

古人認為,龍的隱藏和出現是有規律的。在深秋及冬季,它蟄伏潛藏在水中,到了春天來臨才顯露頭角,春分後就飛上天了。所以《說文解字》說它“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潛淵”。

顯然,“二月二,龍抬頭”之說的依據,就是基於龍的這種生活習性。

農曆的二月初二,一般是在驚蟄節前後。而每年的驚蟄節,正是萬物復甦、“陽和啟蟄”之時,蛇、蟲、鼠、蟻紛紛出穴覓食。龍也不例外,於此時也“啟蟄”抬頭了。

當然,即便是龍真的存在,龍抬頭的日子也不一定是二月初二。“二月二,龍抬頭”只是一種含糊的說法。

古代天文學如何解釋“二月二,龍抬頭”

南宋 李唐《春社醉歸圖》

唐代之前,農曆二月本無節日。唐德宗時,才將二月初一定為“中和節”,有慶祝“天地和同”及“不偏不倚”之意。而設立這個節日的目的,是勸農重本和祈豐收,因二月正是天氣由寒轉暖、萬物復甦、農事開始之際。

故“中和節”的習俗大多與農事有關。如百官進農書、獻種子,就是象徵勸農重本。

由於民間認為二月初二是“龍抬頭”之日,宋代以後二月初二也是民間“春社”日,後來民間常將“中和節”與“龍抬頭”、“春社”混為一個節日,且以二月初二為節日時間。過節的主題活動,也變成以祭龍祈雨、祭土地神為主,所以又稱春耕節、農事節、青龍節等。

古代天文學如何解釋“二月二,龍抬頭”

南宋 陳容《墨龍圖》

正因不相信龍的存在,現代人對“二月二,龍抬頭”的理解,與古人不同。現代學者認為,“二月二,龍抬頭”之說,源於古老的天文學。

古人根據日月星辰的執行軌跡及位置,把黃道附近的星宿劃分為二十八宿四大組,稱為“四象”。

這“四象”分別是:東方蒼龍七宿、西方白虎七宿、南方朱雀七宿、北方玄武七宿。而“龍抬頭”的“龍”,是指東方蒼龍七宿。

東方蒼龍七宿的七個星宿,名為角、亢、氐、房、心、尾、箕。這七宿組成一個完整的龍的形象,其中角宿代表龍角,亢宿代表龍的咽喉,氐宿代表龍爪,心宿代表龍的心臟,尾宿和箕宿代表龍尾。

在冬季,這蒼龍七宿都隱藏在北方地平線下。到了仲春時節,角宿就在東方的地平線上出現了。而此時“龍”的身子還隱沒在地平線以下,只是角宿顯露,故稱“龍抬頭”。

這種說法,當然有它的道理,但是不是古人的原意,就很難說了。

古代天文學如何解釋“二月二,龍抬頭”

“二月二,龍抬頭”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傳統節日。這個節日的習俗,在北方以祭祀龍神為主,而南方則以祭祀社神為主。民間習俗有引龍回、剃龍頭、祭龍王、燻百蟲、忌針刺龍眼等,其中不少流傳至今的習俗已被各地列入“非遺”專案。

文:廣州日報全媒體文字記者 鍾葵

圖:廣州日報全媒體圖片記者 鍾葵(翻拍)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