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永遠不要考驗人性”?3個歷史故事告訴你:人性亙古不變

世界上有兩件東西不能直視,一是太陽,二是人心。在人性面前,人們總是渺小的存在。——東野圭吾

《史記》曾經記載了漢高祖劉邦的一件小事:

說是劉邦在彭城大敗給項羽以後,落荒而逃,項羽派遣手下丁公緊追不捨,誓要將其斬殺。萬般無奈的劉邦只得向丁公苦苦哀求:“同為天下英雄,何必趕盡殺絕呢?日後成事,必當厚報”,被劉邦打動的丁公便放其逃脫。

再後來,劉邦滅了項羽,建立了大漢王朝,昔日曾經饒過劉邦一命的丁公,感覺自己的機會來了,於是便興高采烈地前往拜見劉邦。只是,讓丁公萬萬沒想到的是,等待自己的並非“救命之恩、湧泉相報”,更非金銀財寶、高官厚祿,而是由劉邦直接下達的一道處死命令。

為什麼“永遠不要考驗人性”?3個歷史故事告訴你:人性亙古不變

將丁公處斬後,劉邦道出緣由:

丁公為項王臣不忠,使項王失天下者,乃丁公也!

一條狗放走了口中的兔子,這隻兔子就能對這條狗感恩戴德?

“設身處地”,是每一位成功者必備的基本素質。當然,這裡的“設身處地”並非站在對方的角度考慮問題,而是會想盡一切辦法避開對手的失誤和不足。劉邦認為,項羽之敗,敗於丁公之手,如果丁公當初斬殺了自己,哪還有“楚漢之爭”,項羽恐怕就會成為今日之主。

狗的任務、存在的價值就是咬死兔子,而不是慈悲為懷,大發善心。既然這條狗沒有存在的價值,留之何用?更何況,狗能放走兔子,就能放走馬上就要咬死主人的毒蛇。

為什麼“永遠不要考驗人性”?3個歷史故事告訴你:人性亙古不變

再來看一則陳勝的故事:

陳勝年輕時給富貴人家當傭人,于田間勞作時發出這樣一句感慨:

苟富貴,勿相忘!

讓陳勝沒想到的是,陳勝的仁義之言並未換來眾人的感動,而是一句有一句的嘲諷,大家幾乎都一致認為“一個種地打工的窮小子,能有什麼出息?”當然,陳勝隨後的“燕雀安知鴻鵠之志”,恐怕也是後世的杜撰。這是陳勝後來成功了,如果不成功,他也就只能是“痴人說夢”的出處了。

可真等到陳勝起義反秦,自立為王時,還真有當初的苦難兄弟前來投靠,陳勝倒也是個講究人,非常熱情的歡迎這位昔日的朋友,讓其“共乘轎攆、同住王宮”。只是,好景不長,這個人便宣揚陳勝過往的糗事,動搖了陳勝的權威,於是便有朝臣建議陳勝將其斬殺。

為什麼“永遠不要考驗人性”?3個歷史故事告訴你:人性亙古不變

陳勝、吳廣起義

陳勝一聽,這小子是不知好歹啊,於是下令將其斬殺。只是,陳勝殘殺昔日朋友的舉動卻引起了故舊部下的不滿,認為陳勝刻薄無情,忘卻根本。如果再跟在這樣的主公身邊,恐怕也會落得被斬殺的悲涼下場,於是紛紛離他而去。而陳勝在不久以後,也被其另一位昔日的難友車伕殺害。

著名歌手臧天朔的歌曲《朋友》中,有這樣一句:“朋友啊朋友,如果你正享受幸福,請你忘記我;如果你正承受不幸,請你告訴我”。如今看來,“人以類聚、物以群分”才是至理名言,昔日的朋友如果和你處於相同境地,友誼便能地久天長;可如果地位不同、階級不同,接觸的社會不同,友誼早晚都會地崩山裂。不見,才是對你好,對我更好的辦法。

所以,“苟富貴,別來找我!”

為什麼“永遠不要考驗人性”?3個歷史故事告訴你:人性亙古不變

最後,我們再來看下劉備的“領導風範”:

話說劉備坐擁荊州以後,還想向外發展,便將視線放在了劉璋的地盤——益州上。這一日,劉備找來自己的智囊——龐統商議,深通上意的龐統便建議劉備奪取益州。

聽完建議,劉備卻有了猶豫:

今以小故而失信義於天下,吾所不取也。

整體意思就是:我當前的大敵是曹操,而非劉璋;況且,劉璋還是我的同宗兄弟,我這樣做,天下恐怕會恥笑我不仁義。

為什麼“永遠不要考驗人性”?3個歷史故事告訴你:人性亙古不變

龐統是誰?“臥龍鳳雛,得其一便可得天下”之“鳳雛”,劉備的心思,他能看不出來?於是,便有了龐統著名的勸說之詞:

有曹操這樣的勁敵在,劉璋的益州早晚會丟,我們不如先奪過來,再予以土地賞賜,他還要謝謝我們呢!

這句話,在現在有一個極為通俗的評價——不要臉!

只不過,這改不得龐統,因為劉備早已經暗示了具體指示:我要奪劉璋的益州,有沒有好點的臺階?

什麼仁義道德,什麼江湖義氣,在戰亂紛飛的年代,講究這些,你恐怕連點湯都喝不上。

為什麼“永遠不要考驗人性”?3個歷史故事告訴你:人性亙古不變

“聽人勸,吃飽飯”,這句話永遠只對比你地位低、能力差的人有效。面對領導,面對上級,你能做的就只有領會真實意圖,予以附和性迴應。

所以,永遠不要試探人性,人性易碎,請小心輕放!

參考文獻:《史記》、《九州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