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陳勝吳廣的戍邊目的地是北面漁陽,起義時卻跑到了東南大澤鄉

咱們以往讀到陳勝、吳廣起義這段之時,總會有這麼一個錯覺:

那就是陳勝、吳廣被徵召去漁陽戍邊之時,是順道途徑大澤鄉之時,殺官造反的。

為何陳勝吳廣的戍邊目的地是北面漁陽,起義時卻跑到了東南大澤鄉

相信不少小夥伴們在上學之時,也是覺得大澤鄉這個地方,應該是在陳勝、吳廣老家到漁陽這個地方,中間的一個位置。

然而,當我們仔細檢視地圖的時候就會發現這麼一個問題:

大澤鄉這個地方,並不是陳勝吳廣所去漁陽的必經之地。

一個東南方向的大圈

陳勝者,陽城人也,字涉。吳廣者,陽夏人也,字叔。

《史記》當中對於陳勝、吳廣的籍貫,記載得很清楚。陳勝是陽城人,吳廣為陽夏人,據考證,這兩個地方如今分別在河南登封縣和太康縣境內。

二世元年七月,發閭左適戍漁陽,九百人屯大澤鄉。

眾人被徵召派遣前去的地方——漁陽,是在當今北京東北部的懷柔、密雲一帶,而鑑於當時匈奴活動區域,以及秦軍的防禦部署,這些人到了漁陽之後,應該會部署在更被的燕山口之外。

那麼大澤鄉在哪兒呢?

按照《中國百科大辭典》中的註釋:

中國古地名,在今安徽宿州市東南劉村集。秦末陳涉、吳廣起義於此。當地有故臺遺址,相傳為起義軍向群眾宣傳的地方,後人在此建有祠廟,以作紀念。

咱們將陳勝、吳廣的籍貫所在地、前去戍邊的目的地,以及大澤鄉的地理位置在地圖上標註之後,便不難發現,這裡面的問題。

為何陳勝吳廣的戍邊目的地是北面漁陽,起義時卻跑到了東南大澤鄉

按照常理,陳勝、吳廣等人,前去漁陽的路線,應該是直趨東北方向。

然而,他們的起義地點,卻在距離陽城、陽夏數百里之外的大澤鄉,地圖上的路線是這樣的:

為何陳勝吳廣的戍邊目的地是北面漁陽,起義時卻跑到了東南大澤鄉

也就是說,這幫人剛開始並沒有前去東北漁陽,而是按照先向東南走數百里,然後再折返向北而行。

這種路線,用南轅北轍來形容,再合適不過了。

那麼,為何會有這麼悖逆常理的事情發生呢?

逃亡說

後世的一些史學家也注意到了這個問題,於是便提出了“逃亡說”。

也就是說,陳勝、吳廣他們雖然是陽城、陽夏人,但他們當時是逃亡到南面的逃亡人員,因此符合“閭左”範疇之內,因此被徵發前去北部戍邊。

這樣解釋的話,從大澤鄉南面來,向北路過大澤鄉,比較符合邏輯。

為何陳勝吳廣的戍邊目的地是北面漁陽,起義時卻跑到了東南大澤鄉

也是主流觀點的意思。

其次,還有一種說法,那就是陳勝、吳廣等人之所以會去大澤鄉,其主要原因是因為,此番謫戍行動,是從多個郡縣徵調的。

集合點

從陳勝、吳廣等人並不是一個縣城就能看出,他們是從四面八方,彙集到大澤鄉這個地方的。

同時,陳勝、吳廣起義之時,先後殺了三尉,也能看出,看押他們的軍官們,也不是來自一個地方的。

尉劍挺,廣起,奪而殺尉。陳勝佐之,並殺兩尉。

為何陳勝吳廣的戍邊目的地是北面漁陽,起義時卻跑到了東南大澤鄉

因為,在秦朝時期,縣制一般一縣只有一尉,即便是大縣也才兩尉。陳勝、吳廣等人連殺三尉,就使得“逃亡說”有些難以站住腳了。

既然戍卒們、押送人員都是來自不同的地方,那就可以推斷,當時的大澤鄉很可能是一箇中轉、彙集的地方。

“九百人屯大澤鄉”,這裡的“屯”字就很能說明情況,當時人們是從多個郡縣徵發,彙集到這裡,統一去漁陽之地的。

為何陳勝吳廣的戍邊目的地是北面漁陽,起義時卻跑到了東南大澤鄉

如此來看的話,便不難理解,為啥陳勝、吳廣起義之時,非要去東南繞一個大圈了。

親愛的小夥伴們,您更傾向於哪個觀點呢?不妨在下面留言討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