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至死仍是漢臣,劉協沒死劉備就急於稱帝,為何卻說劉忠曹奸?

公元220年,東吳呂蒙擒殺關羽,從劉備手中奪取荊州南郡、零陵郡和武陵郡。雖然東吳奪取了荊州三郡之地,可這對孫權來說同樣也是一個燙手山芋,於是他趕緊派出使者向曹操示好。為了獲得曹操的好感,孫權還寫了一封信給曹操,勸曹操廢掉漢獻帝,自立為帝。

曹操至死仍是漢臣,劉協沒死劉備就急於稱帝,為何卻說劉忠曹奸?

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多年,可是他卻並沒有接受孫權的建議,還跟大臣們開玩笑說,孫權這是想把他架在火堆上烤。面對皇位的誘惑,曹操果斷地拒絕了,這與他在人們眼中的形奸雄象,可以說是非常不符合。

奸雄曹操至死仍是漢臣,可向來以忠義著稱的劉備,卻在漢獻帝劉協尚在世的時候就自立為帝,可為何後人卻說劉忠曹奸? 歷史上的那些文人墨客也基本上都把曹操視為奸雄,把自立為帝的劉備當成忠臣,在一些演義小說中,曹操也都是反面人物,劉備則是忠君愛國的正面形象。

曹操至死仍是漢臣,劉協沒死劉備就急於稱帝,為何卻說劉忠曹奸?

要知道,曹操再怎麼奸詐,可他終究沒有篡漢,劉備再怎麼忠心,最後畢竟是自立為帝了。為何這兩人的評價會有如此大的差距?再以後來的司馬懿家族為例,司馬懿的後代司馬師同樣也篡魏了,為何人們卻從來不罵司馬懿是奸雄?既然人們能接受司馬師篡魏,為何卻無法接受曹丕篡漢?說到底,還是儒家的那套忠君思想在作祟。

其實在宋朝以前,曹操的名聲還是非常不錯的,在宋朝以前的文人眼中,曹操不但是一個著名的軍事家,還是一個博才多學的詩人,不但開創了建安之風,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詩篇,在書法上也有很高的成就,他的書法被唐朝張懷瓘在《書斷》中評為“妙品”。至於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的事,在宋朝以前的文人眼中看來,這根本不算什麼事兒。

曹操至死仍是漢臣,劉協沒死劉備就急於稱帝,為何卻說劉忠曹奸?

到了宋朝以後,文人們對曹操的看法開始發生了改變。為什麼程朱理學在近代時期受到批評,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提倡維護封建專制統治的忠君思想。比如朱熹曾說:‘“君臣父子,定位不易,事之常也;君令臣行,父傳子繼,道之經也。”而程頤也曾說過”君臣父子,天下之定理,無所逃於天地之間。”

程朱理學的影響很大,後來還成為元、明、清三朝的官方哲學。在這種思想的影響下,曹操的所作所為可以說是大逆不道,被後人稱作奸雄也就情有可原了。所以在明清時期的古典小說作品中,曹操一直是以奸雄的形象出現,劉備則成為仁義的代表。在這一時期的文學作品中,與劉備相似的人物還有一個,那就是梁山泊的宋江。

曹操至死仍是漢臣,劉協沒死劉備就急於稱帝,為何卻說劉忠曹奸?

劉備小時候就拜東漢末年名臣盧植為師,素有雄心壯志,先後參加了鎮壓黃巾軍、討伐董卓的活動。可能是因為他運氣不佳實力不濟的緣故,在東漢末年諸侯混戰的過程中,劉備是處處碰壁,飄零半生。在劉備的前半生中,先後依附過公孫瓚、陶謙、曹操、袁紹、劉表等多個諸侯,始終沒能形成自己的勢力。

雖然劉備前半生命運不濟,可是他始終堅持以德服人的行為準則,受到了時人的稱讚。甚至陶謙、劉表等人寧願放棄自己的基業,不讓兒子繼承領地,反而把領地交給劉備治理。而且劉備向來以匡扶漢室為己任,再加上他劉皇叔的身份,這樣的形象自然獲得了後世文人的好感,在文學作品中也就呈現出褒劉抑曹的現象。

曹操至死仍是漢臣,劉協沒死劉備就急於稱帝,為何卻說劉忠曹奸?

而且在古人眼中看來,劉備雖然自立為帝了,可他原本就是漢朝宗室,祖上是中山靖王劉勝。在劉協被廢之後,由劉備來繼承漢室基業,也是順理成章的事情。在《三國志》中,曹操的祖先被認為是漢朝開國名相曹參,他作為名臣之後,幹出“挾天子以令諸侯”的事情,自然會受到後人的批判。因此在朱熹的《朱子語類》中,才會出現“當時只有蜀先主可與有為耳。曹操自是賊,既不可從,孫權又是兩間底人,只有先主名分正”這樣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