竇娥死前為什麼發下三樁毒誓:血濺白練、六月飛雪、大旱三年?

眾所周知,在經歷了唐宋兩朝的鼎盛與輝煌之後,中國的傳統詩文便開始逐漸走向衰微。與此同時,一批有才華的藝術家就將目光投向了一塊待耕耘的新土地,即戲曲藝術。元曲一經出現就同其他藝術之花一樣,立即顯示出旺盛的生命力,他以富於藝術魅力的表演形式,為歷代人民群眾所喜聞樂見。而且,在世界劇壇上也佔有獨特的位置,與古希臘悲喜劇、印度梵劇並稱為世界三大古劇。

可以說元曲是我們中華民族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和唐詩宋詞明清小說鼎足並舉,成為我國文學史上一座重要的里程碑。而在這其中,尤以關漢卿創作的《竇娥冤》堪稱戲劇界的高峰之作,自誕生之日起,便受到全國人們的追捧,至今不衰。作為封建社會被壓迫的婦女的典型,人們無不為竇娥所蒙受的冤屈感到憤慨,對她的冤死更是心生憐意,讓人惋惜。最終在臨刑前,滿腔悲憤的竇娥許下三樁毒誓,件件得以靈驗。那麼,究竟為何竇娥要許下這三樁誓願呢?

竇娥死前為什麼發下三樁毒誓:血濺白練、六月飛雪、大旱三年?

作為元代著名戲曲作家關漢卿代表作,《竇娥冤》原名《感天動地竇娥冤》,是中國十大悲劇之首,具有強烈的人文關懷。全戲敘述了善良的竇娥不畏強權,在同邪惡勢力的鬥爭中,遭受無辜的陷害,反被受賄的貪官冤枉,不幸死去的故事。劇中的主人公竇娥是不幸的,從小失去母親,七歲時又與相依為命的父親分離,作了蔡婆婆家的童養媳。完婚後沒多久,丈夫又因病去世。在這種種的命運打擊面前,竇娥只希望能夠一心一意服侍婆婆,過安安穩穩的日子。

顯然,最初的竇娥只是想作為封建倫理綱常下信守孝順、貞節的婦女,但殘酷的封建社會還是把她推向深淵。由於丈夫的早亡,膝下又無一兒半女,只得和蔡婆婆兩人相依為命。後來蔡婆婆外出收賬差點喪命,得張驢兒父子兩人相救,因此引狼入室。兩父子想當接腳伕的願望因竇娥不合作而宣告失敗,懷恨在心的張驢兒計殺蔡婆婆,沒想到下了毒的湯被張驢兒父親喝了,張驢兒藉機逼婚不成,一紙訴狀將竇娥告上公堂,讓官府決斷。

竇娥死前為什麼發下三樁毒誓:血濺白練、六月飛雪、大旱三年?

沒曾想楚州知府是貪贓枉法之徒,背地裡收受張驢兒的錢財,不問青紅皂白就把竇娥抓到公堂訊問,逼她招認。竇娥受盡拷打,痛得死去活來,還是不肯承認。當知府得知竇娥待她婆婆很孝順時,就準備當著竇娥的面要拷打蔡婆婆。善良的竇娥看到婆婆年老體弱,受不起這個酷刑,只好含冤招供,承認是自己下毒(這在重視綱常倫理的封建社會是十惡不赦的大罪)。最終貪官知府便將竇娥定了死罪,押到刑場去處決。

就這樣,一個孤苦無依的婦女竇娥,遭受無辜陷害,反被受賄的貪官判處死刑。竇娥所受的冤情無處伸張,憤怒得她在刑場指天罵地:“地也,你不分好歹何為地;天也,你錯勘賢愚枉做天!”,臨死還發出三樁毒誓,即為:“要一領淨席,等我竇娥站立,又要丈二白練,掛在旗槍上。若是我竇娥委實冤枉,刀過處頭落,一腔熱血休半點兒沾在地下,都飛在白練上者。如今是三伏天道,若竇娥委實冤枉,身死之後,天降三尺瑞雪,遮掩了竇娥屍首。我竇娥死的委實冤枉,從今以後,這楚州亢旱三年!”。這三樁誓願又簡稱為“血濺白練”、“六月飛雪”、“亢旱三年”,每一樁、每一件,皆不符合事態常規與天然定理。

竇娥死前為什麼發下三樁毒誓:血濺白練、六月飛雪、大旱三年?

那麼竇娥死前為什麼要發下這三樁毒誓呢?其實從這三樁誓言來看,無不體現著一個冤字,善良的竇娥至死都不甘心屈從於現實的壓迫,她堅信自己的死後會“感天動地”,在人間以奇蹟的方式顯示出來。“血濺白練”就是竇娥的三樁誓願中為自己而發的一樁。故事中,竇娥在臨刑前對監斬官提出:“我不要半星熱血紅塵灑,都只在八尺旗槍素練懸。等他四下裡皆瞧見,這就是咱萇弘化碧,望帝啼鵑。”

在唱詞中,竇娥提到兩個典故:萇弘化碧、望帝啼鵑。萇弘本為周敬王的大夫,因蒙冤為人所殺,後傳說血化為碧玉,而望帝死後化為杜鵑鳥,啼聲甚是悽切。我們可以看到竇娥在悲劇命運裡最後的願望,她還是希望死得悲壯,以一個英雄主義的結局來昭示自己的冤屈。血與白練,一紅一白,看似顏色對比衝突巨大,但實際上是表現竇娥的清白,表現她如同白練一般的乾淨,受不得半點玷汙。“我若冤枉”,便“血都飛在白練上”,以表明自己的清白留在了人世間,昭告世人,她蒙受了不白之冤。

竇娥死前為什麼發下三樁毒誓:血濺白練、六月飛雪、大旱三年?

如果說第一樁毒誓是透過她自身的奇蹟來表明她的冤屈,那第二樁則是透過違反常規的自然現象來證明社會的不公平,社會上人為製造的黑暗。六月飛雪,本是一種奇特的自然現象,但在信奉神靈的封建時期人們更喜歡將它與某種事物相關聯。在我國曆史上,最早記載這奇特現象是戰國時期,燕昭王姬平聽信小人讒言將從齊國請來的賢士鄒衍蒙冤入獄,當時正值盛夏六月,天降大風雪。燕王意識到鄒衍的冤屈,就釋放了他。

竇娥這第二樁誓願則是出於對楚州骯髒大地的拒絕,官員是非不分,流氓地痞無人管轄,善良的百姓屢屢受到欺侮,這種狀況使得竇娥並不願意在死後屍體被楚州的土所掩埋,更願意被純潔的血覆蓋。因此,竇娥說,希望自己身死之後,天降三尺瑞雪,遮掩了自己的屍首。再者,竇娥透過違反自然規律的六月飛雪,證明如果此事真的發生,那這個世界還是充斥著黑白顛倒,是非不分的,自己也只好把希望寄託給看不見也摸不著的上蒼。可以說這也是竇娥在臨死前對這個世界的嘲諷。

竇娥死前為什麼發下三樁毒誓:血濺白練、六月飛雪、大旱三年?

至於第三樁誓言,大旱三年,則是為了引起高層官僚的注意,封建社會,以農耕為主,久旱不雨必有妖異之事發生。三年大旱足以吸引高層注意,進一步來楚州調查,如此,竇娥便有了透過官方證明自己清白的機會。可以說竇娥發下這樣的誓言是因為她相信,老天爺是公正的,會為她主持公道,矛頭直接地對準昏聵的官府,“這都是官吏們無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難言”。最終,這三樁誓願不差分毫的全部實現了,遂了竇娥最終的願,在父親竇天章的幫助之下,竇娥終於得以沉冤昭雪。

最後我們要說,在作品藝術上,作者運用豐富的想象和大膽的誇張,設計了三樁誓願的超現實情節,運用了浪漫主義手法,顯示正義抗爭的強大力量,寄託了作者鮮明的愛憎,反映了人民伸張正義、懲治邪惡的願望也反襯出社會的黑暗。竇娥臨死前發下這三樁誓願,足以說明竇娥的冤屈感天動地,三樁誓願的實現更是竇娥反抗的最終結果,也是悲劇高潮的結束。竇娥雖死去了,但給人間留下了一個勤勞善良、堅強不屈、富於反抗精神的感人形象。也給後世留下了一曲對黑暗社會以死抗爭的迴腸蕩氣的悲壯歌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