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天啟、崇禎兩朝之初,遼東局勢的敗壞,看東林黨眾正盈朝的崩潰

從天啟、崇禎兩朝之初,遼東局勢的敗壞,看東林黨眾正盈朝的崩潰

在明朝末年,出現過兩次眾正盈朝的局面。

所謂眾正盈朝,就是朝堂上主政的都是正人君子。

而正人君子單指明末第一大政治團體東林黨,以及支援東林黨政治主張的同盟團體。

這兩次眾正盈分別出現在明熹宗、天啟皇帝執政之初和明思宗、崇禎皇帝執政之初。

天啟皇帝和崇禎皇帝能當上皇帝,都是受益於東林黨的努力。

所以,他們都對東林黨抱有一定好感,願意跟東林黨分享權力,也願意把部分朝政的主導權交給他們。

但這兩位皇帝也都在起用東林黨後的短短几年內,又拋棄了東林黨。

從天啟、崇禎兩朝之初,遼東局勢的敗壞,看東林黨眾正盈朝的崩潰

崇禎皇帝還好點,在醒悟過來後,只是排斥東林黨人入閣主政,可天啟皇帝卻放出了魏忠賢這個大殺器,把東林黨人整得死去活來。

東林黨人是不是正人君子?從古人應該遵循的道德操守上看,估計大部分都是,但正人君子未必就能治國。

從歷史資料中可以看到,東林黨人也會排除異己,當然,這不是最主要的,大多數同類團體都會排除政治見解不同、治國理念不同的異己。

但他們在排除異己,及得到皇帝的信任之後,卻沒能扭轉明朝日益艱難的國勢,反而搞得越來越差。

比如國家的財政問題,東林黨人主政後,只會削減自己代表的利益團體的稅額,卻去增加跟自己毫不相關的省份的稅額。

這樣乾的結果是,明朝的財政問題得不到緩解不說,還因加大了某些貧困地區的負擔,激發了民變。

從天啟、崇禎兩朝之初,遼東局勢的敗壞,看東林黨眾正盈朝的崩潰

再比如,天啟皇帝已經把朝政的大部分權力交給東林黨人了,可他們還不滿足,試圖聯手皇帝身邊的大太監(王安),讓政治局面恢復到當初張居正聯手馮保時,架空皇帝的局面。

這或許就是連續兩任明朝皇帝先是重用他們,然後又決然的拋棄他們,甚至天啟皇帝預設魏忠賢迫害他們的原因。

不過,導致東林黨人在眾正盈朝後迅速下臺的最重要的因素,還是在關外,財政問題和政治博弈,不是短時間能看到結果的,可關外潰敗的惡劣影響,卻是立竿見影。

在明末,明朝面臨的首要問題是關外的後金(清朝)帶來的威脅,但在兩次眾正盈朝時,由東林黨人支援的遼東軍事主官,都讓這個威脅都變得更加巨大了。

泰昌元年(公元1620年,也是萬曆四十八年)九月,東林黨人袁應泰在天啟皇帝剛繼位不到一個月時,就受命巡撫遼東,再一個月後,接替被罷免的熊廷弼,成為遼東經略。

從天啟、崇禎兩朝之初,遼東局勢的敗壞,看東林黨眾正盈朝的崩潰

但在袁應泰接任遼東軍事主官不到半年後,至天啟元年(公元1621年)三月,明朝就丟掉了瀋陽和遼陽這兩座重鎮,袁應泰於遼陽失守時自殺殉國。

得知噩耗後,天啟皇帝為挽回遼東不利的局面,趕緊重新起用熊廷弼經略遼東,可同時,東林黨趕緊提拔自己人王化貞當了遼東巡撫,用以掣肘熊廷弼。

遼東經略和遼東巡撫的意見不能統一,對於跟後金作戰,影響是很嚴重的,特別是,王化貞能指揮的軍隊數量還要超過名義上的上司熊廷弼。

天啟二年(公元1622年),王化貞在跟後金的對決中大敗,這一敗,使得明朝丟失了整個遼西走廊,40餘座堡壘丟棄,後金的兵鋒直指山海關下。

要不是熊廷弼及時組織遼西走廊的所有百姓遷移到關內,並堅壁清野,迫使後金因無糧退回遼陽,主動放棄了遼西走廊,明朝的局勢就很危險了。

從天啟、崇禎兩朝之初,遼東局勢的敗壞,看東林黨眾正盈朝的崩潰

東林黨人袁應泰、王化貞主兵遼東後,明朝幾乎失去了整個遼東的土地,這讓天啟皇帝看出了東林黨人在兵事上的無能。

關外局勢的崩壞或許促使了天啟皇帝放棄東林黨人的決心。

天啟三年(公元1623年)初,天啟皇帝接受魏忠賢的舉薦,讓非東林黨人魏廣微(魏忠賢同鄉)入內閣,在全東林黨人內閣中,打開了一道口子。

這其實已經表明了天啟皇帝對東林黨人主政後,使得局勢敗壞的不滿,天啟三年末,天啟皇帝又任命魏忠賢兼管東廠,這個任命,是連刀子都舉起來了。

天啟四年(公元1624年),魏忠賢在天啟皇帝的默許下,對東林黨動手。

至天啟五年(公元1625年),大批東林黨人被趕出朝堂,“東林六君子(楊漣、左光斗、袁化中、魏大中、周朝瑞、顧大章)”被迫害致死,魏忠賢代表皇權獨攬朝政,天啟時期的眾正盈朝結束。

從天啟、崇禎兩朝之初,遼東局勢的敗壞,看東林黨眾正盈朝的崩潰

天啟四年後,東林黨人不主政了,明朝在關外反而打了一次大勝仗。

天啟六年(公元1626年),袁崇煥打出“寧遠大捷”,這是自後金起兵以來,明朝首次戰勝後金,雖然只是防禦作戰,但對明朝上下士氣的提升,是有巨大幫助的。

袁崇煥其實也是東林黨人,但他是天啟皇帝的老師孫承宗舉薦的,同時,他在魏忠賢勢大時,也曾為魏忠賢修建生祠,所以,得以在任上順利主兵。

但“寧遠大捷”後,袁崇煥還是因魏忠賢的緣故,辭官回鄉:“忠賢因使其黨論崇煥不救錦州為暮氣,崇煥遂乞休。”

天啟七年(公元1627年)八月,天啟皇帝駕崩,崇禎皇帝繼位,在崇禎繼位之初,同樣以東林黨人為國之肱骨。

並且,崇禎皇帝在繼位的當年,就把曾經迫害東林黨人的魏忠賢給幹掉了。

從天啟、崇禎兩朝之初,遼東局勢的敗壞,看東林黨眾正盈朝的崩潰

崇禎元年(公元1628年)十二月,崇禎皇帝重新組建了一個內閣,雖然這個內閣並非如天啟初年,全部是東林黨人為閣臣,可首輔、次輔卻是由東林黨人韓爌,錢龍錫分別擔任。

並且,崇禎讓這個東林黨人主導的內閣負責審理魏忠賢的案子,給他們報仇雪恨的機會,凡是曾經攀附魏忠賢的朝官,大多被趕出朝堂,崇禎朝的眾正盈朝又到來了。

但眾正盈朝卻讓崇禎失望了,而且是大大失望。

崇禎剛繼位,就提拔東林黨人支援的袁崇煥(舉薦他的是錢龍錫,且韓爌曾是袁的座師)主政遼東,並幾乎答應了袁崇煥提出的所有要求,給權,給錢,預設他殺掉了毛文龍。

可袁崇煥報答崇禎的方式是,讓後金軍隊在大汗皇太極的率領下,打到了北京城下,這就是著名的“己巳之變”,時間是崇禎二年(公元1629年)末。

從天啟、崇禎兩朝之初,遼東局勢的敗壞,看東林黨眾正盈朝的崩潰

繼位不到兩年,大肆起用東林黨人,期盼眾正盈朝後國運昌隆,卻換來這麼個結果,崇禎皇帝能不發飆?

崇禎三年(公元1630年),為追究“己巳之變”的責任,崇禎朝的東林黨內閣被清算。

韓爌被罷免歸鄉,錢龍錫本來是要殺掉的,是同為東林黨人的黃道周為他求情,崇禎才免去他的死罪,後發配到定海衛戍邊。

至於袁崇煥,就是大家都知道的結局,被凌遲處死。

此後,東林黨人雖然還在朝堂上佔據不少位置,但崇禎卻不敢再讓東林黨人成為內閣大臣了,也就是拒絕了東林黨人有再主政的可能。

從天啟、崇禎兩朝之初,遼東局勢的敗壞,看東林黨眾正盈朝的崩潰

而且,此後崇禎皇帝在非東林黨團體和東林黨人的政爭中,也很少為東林黨人說話。

崇禎十年(公元1637年)時,崇禎甚至借受賄案,把東林黨魁首錢謙益趕出朝堂,讓他回老家養老去了。

因此,在崇禎朝後期,崇禎皇帝和東林黨之間的關係很差,這也是他死前,堅決拒絕南遷到南京的原因之一。

江南可是東林黨的老巢,誰去那都無法避免跟他們打交道。

以上是明朝末年,東林黨人兩次主政,達到所謂的眾正盈朝,但又迅速倒臺的基本情況。

我是以遼東局勢的崩壞為主來說明的,東林黨人兩次倒臺的因素很多,但遼東戰場的失敗顯然是其中最主要的因素。

從天啟、崇禎兩朝之初,遼東局勢的敗壞,看東林黨眾正盈朝的崩潰

畢竟,天啟皇帝也好,崇禎皇帝也好,當時最看重的,就是關外的局勢。

至崇禎三年時,明朝內部的農民起義還不成火候,達不到讓皇帝重點關注的地步。

所以,東林黨人在主政時,沒能在遼東做出成績,反而因東林黨人在軍事上的失誤,讓遼東局勢敗壞,讓兩任皇帝導致不滿,眾正盈朝也就迅速的沒了。

參考文獻:《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