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的明軍為何有不少蒙古騎兵,甚至還進攻自己的部族

在朱元璋橫掃蒙元的同時,有大量蒙古人乃至蒙古士兵留在了中原。洪武二十年,在馮勝、傅友德、藍玉的統領下,明軍大敗太尉納哈出,納哈出被迫投降。洪武二十一年,藍玉在捕魚兒海大敗脫古思帖木兒。

很多蒙古部族,成了無主的風箏,只得歸順了明朝。在這其中,有大量蒙古騎兵,被編入了明軍,其中實力較強的當屬朵顏騎兵。從明初到明末,蒙古騎兵一直活躍在明軍內部,乃至明末的關寧軍中也有相當一部分蒙古騎兵。

那麼,這些蒙古人為何唯明廷馬首是瞻,甚至還會進攻自己的部族?

朱元璋的明軍為何有不少蒙古騎兵,甚至還進攻自己的部族

上圖_ 明朝版圖

蒙古人有相當程度的漢化

中原土地肥沃,經濟發達,而塞北貧瘠,生產水平較低,中原文明長時間是全世界的焦點,各個國家也爭相來學習中華文化。

不論是五胡亂華、還是南北朝,乃至宋、遼、夏互相對峙,無不例外,遊牧民族一直在接受漢文化的影響和薰陶,以至於出現“漢化”這個詞。

蒙古人打下了廣闊的地盤,可畢竟蒙古人人數較少,而中原是他們的統治核心,於是大量蒙古人成為漢化的蒙古人。

在忽必烈滅南宋的過程中,其部隊就有大量漢人軍隊,而且忽必烈本人就是一位對漢文化極其推崇的蒙古領袖。同化在華的蒙古人、色目人等少數族群,一直是明廷公開的目標,這也是朱元璋等明朝皇帝主導政策。

朱元璋的明軍為何有不少蒙古騎兵,甚至還進攻自己的部族

上圖_ 忽必烈滅宋之戰

史料記載“人性皆可與為善,用夏變夷,古之道也。今所獲元官並降人宜內徙,使之服我中國聖人之教,漸摩禮義,以革其故俗。”

洪武十一年,甘肅涼州衛報告,抓獲元朝官員二十五人,投降的有一千九百六十人。而朱元璋給予的處理意見就是上文所述。

朱元璋是位高明的政治家,與其剿滅,則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不如用我們強大中原文化,來同化這些蒙古人,讓其改變生活方式,信奉中原禮教,順從中原習俗。

對於蒙古人的漢化問題,朱棣給出了類似的建議,“朕於遠人來歸著,皆推誠待之,不疑。早從爾言發兵擒叛何至多損物命?然初不發兵者,猶欲懷之一恩,不謂豺狼不可訓。”

朱元璋的明軍為何有不少蒙古騎兵,甚至還進攻自己的部族

上圖_ 朱棣(1360-1424),即明成祖,永樂皇帝

在長期的漢化過程中,這些蒙古人習慣了漢人的飲食,習慣了漢人的風土人情,從開始的牴觸,到慢慢接受,再到融入其中,他們起著漢人的名字,穿著漢人的服飾,在某種程度上說,這些蒙古人已經成為了漢人。

同化的效果遠高於用武力征服,很多蒙古人進入明軍編制內,成了明軍的一份子,既然漢化程度如此之高,為明廷效力當差也算是合情合理。

朱元璋的明軍為何有不少蒙古騎兵,甚至還進攻自己的部族

上圖_ 明太祖朱元璋坐像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明朝給予相對豐厚的報酬

元朝被朱元璋覆滅,原本強大的帝國也被打成了北元殘餘勢力,除部分蒙古人跟隨北上之外,大量的蒙古人留在了中原,有著一技之長的蒙古騎兵,也就加入了明軍。

要想軍兵有戰鬥力,除了精神鼓勵,剩下的就是物質支援了,大家拋家舍業為你大明打仗,當然不可能白乾,為此,明廷也會給予這些蒙古騎兵相對優厚的待遇。

史料記載“燕王銳兵出伏城外,諸親密吏士稍稍得入城,遂令陰結三衛渠長及閭左思歸士,皆喜,定約。”

朱棣為了得到寧王的朵顏騎兵,可謂花了不少心思,朱棣可以忽悠寧王,那麼朵顏騎兵為何要聽朱棣調遣呢?答案只有一個原因,那就是多給錢。

不論漢化程度如何,蒙古騎兵和漢軍的總會有區別的,既然已經是僱傭軍了,那麼自然願意找到一位好東家,誰家出錢多,就跟誰幹,這也是僱傭軍的傳統。

朱元璋的明軍為何有不少蒙古騎兵,甚至還進攻自己的部族

上圖_ 明朝北軍士兵(左)和南軍士兵(右)

在曹吉祥發動兵變當夜,其養子曹欽宴請手下眾將領,這些叛軍就有大量番將,也就是蒙古騎兵,這些原本效力於明廷的精銳騎兵,此時也走上了反叛的道路,這是為何?

在某種程度上說,這些投降的蒙古騎兵只看中錢,曹欽花費巨資籠絡這些番將,目的就讓他們在之後的廝殺中多出力。

史料記載“謀定,以其夕飲諸降丁酒,厚贈之。酒半,夜可二鼓,鏜與恭順侯瑾、廣義伯琮方待漏朝房。”

由此可見,這些投降的蒙古騎兵其僱傭軍的性質更濃,明廷給工資高,而且穩定,他們就給明廷效力賣命,而一旦有人出了更高的價錢,承諾更多的好處,這些蒙古騎兵同樣可以再次叛變。

這些蒙古騎兵有些類似於現代的法國外籍兵團,在他們眼中沒有所謂的正義或者道德,只要僱主給了足夠的錢,他們就能捨身忘死地去戰鬥。

朱元璋的明軍為何有不少蒙古騎兵,甚至還進攻自己的部族

上圖_ 蒙古騎射

朱元璋施行較為開明的民族政策

之所以蒙古人可以在明朝的治下生活,乃至從軍或者當官,全仰仗一個人的開明政策,那就朱元璋。縱使朱元璋在後世的詬病中屢屢中招,但其雄才偉略也不得不被後人佩服。

朱元璋幼年的遭遇跟元朝政府有著莫大的關係,從小朱元璋就極其痛恨那些元朝的貪官汙吏,可朱元璋在制定民族政策之時極其睿智。

在命徐達、常遇春北伐之時,朱元璋宣佈討元檄文“如蒙古、色目,雖非華夏族類,然同生天地之間,有能知禮義,願為臣民著,於中夏之人撫養無異。”

朱元璋還經常誡諭將士“若所經之處及城下之日,勿妄殺人,勿奪民財,勿毀民居,勿廢農具,勿殺耕牛,勿掠人子女。民間或有遺棄孤幼在營,父母親戚來求者即還之。”

正是由於明軍有著嚴明的紀律,有如此睿智的領袖,才能成就如此偉業。對於蒙古人、色目人習俗,予以必要的尊重,蒙古人喜歡遊牧,那麼就將他們安排水草肥美的地方,使其安居樂業。

朱元璋的明軍為何有不少蒙古騎兵,甚至還進攻自己的部族

上圖_ 色目人俑

在婚姻方面,朱元璋希望蒙古人、色目人和漢人通婚,但務必做到兩情相悅,如果漢人不願意,那麼也允許蒙古人同族嫁娶。

在很多方面,朱元璋對蒙古人、色目人和漢人一視同仁,有才華的可以參加考試,唯才任用,想要安心生活的,也可以做個普通百姓,想要從軍的,可以到軍中任職。

在蒙古人統治期間,漢人、南人是最低等的種族,但朱元璋並沒有以牙還牙,反而以公平、懷柔的態度對待蒙古人、色目人,在如此開明政策的支援下,留下的蒙古騎兵自然也心甘情願為明廷效力。

朱元璋的民族政策,收攏了民心,安定了邊境,瓦解了敵人,很多元朝宗室、將領投靠了明朝,民族矛盾得以緩和,促進了多民族融合和文化交融,為明朝的統治打下的牢固的根基。

作者:九魚亭 校正/編輯:莉莉絲

參考資料:《明史紀事本末》、《明史 列傳第一百九十二》

文字由歷史大學堂團隊創作,配圖源於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