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州這些地名你知道嗎?

城市地名大多是根據市民生產生活的需要,結合當時當地的風俗習慣、民眾心理、周邊環境、地理條件、文化傳統、歷史傳承等因素,在歷史的發展程序中逐步形成。城市地名既具有方便民眾記憶、服務日常生活的功能,又具有記載城市發展軌跡、傳承社會文化的功能。地名變遷與城市發展的關係是密不可分的,城市發展是地名變遷的主要動力。

滕州這些地名你知道嗎?

一、滕州市城市地名變遷狀況

(一)行政區名稱變化情況

本文對日偽時期以前暫未求證。

據《滕州市各鎮街地名資料統計表》所載,1945年,城區歸屬

善國鎮

,後改為城關區,再改

城關鎮

1958年合併城關鎮、馮河鄉、魯寨鄉東部、東沙河鄉、王開鄉為

城關

五星人民公社

1959年城關五星人民公社分建,城區歸屬

城關人民公社

1965年城關人民公社分建為

城關鎮和城郊人民公社

。1984年城郊人民公社改為鄉。

2000年

城關鎮和城郊鄉部分居委會合併為

荊河

龍山

兩個

街道

辦事處。

2001年

撤銷城郊鄉,將荊河街道、龍山街道、城郊鄉整合,並納入姜屯6個村、洪緒兩個村、東沙河4個村,成立

荊河

北辛

龍泉

善南

4個街道辦事處。從此行政區劃變遷來看,2000年以前,老縣城及近郊區域的鄉鎮一級行政名稱,除區、人民公社、鎮、鄉等通用名稱部分隨時代變化而變化外,專有名稱部分為約定俗成的城關、城郊,並沒有刻意考慮自然環境、歷史文化等因素。

自2000年建立街道辦事處開始,街道名稱的專有名稱部分,充分考慮了自然環境和歷史文化等因素,先成立荊河、龍山街道,隨後又重新整合成立荊河、北辛、龍泉、善南街道辦事處。

荊河是滕州縣城的母親河,北辛是由於滕州地域曾孕育出距今7300年的北辛文化,龍泉是因城內仍屹立著有1000餘年的龍泉塔,善南是因滕國又稱善國並地處城市南部,

4個街道

辦事處

名稱

比較

符合地名命名的規律性和科學性

,加之城關、城郊並沒有充分體現滕州的歷史文化內涵,社會抵制情緒較少,街道辦事處名稱很快被市民群眾認可和接受,可以說四個街道辦事處的命名是基本成功的。

(二)街道名稱變化

街道名稱的變化,常常是城市變遷最直接、最具體的記錄。街道名稱的形成及其演變有其特定規律,往往是一個地方自然環境、歷史事件、社會風俗、名人佚事的記錄和反映。人們常能從一個城市五花八門的街道名稱中,把握到城市發展的脈絡,感受歷史的凝鍊與厚重[4]。”

從《滕縣誌》所載的明萬曆十三年滕縣縣治圖看,該圖只是標出了布政司、按察司、文廟等重要場所和建築的名稱,並沒有標明街道名稱,由於筆者目前手中尚未掌握明代及以前縣城街道名稱史料,因而也沒能進行詳細考證。“清代曾先後三次重修城垣,1668年(康熙7年),郯城發生8。5級大地震,波及滕縣,城、郭牆全部崩塌,直到1767年(乾隆32年)重修,整整相隔100年,城池恢復了舊觀並新增建街道13條,巷子31條。1854年(咸豐4年)和1893年(光緒19年)兩次重修城牆[5]。”民國時期,由於戰事較多,城郭牆屢次被毀,又屢次修築,但只是修整被毀的城郭牆,城內格局和街道基本沒有變化。因而,1767年縣城重修基本奠定了解放前老縣城的街道格局。

據《滕縣誌》所載解放前縣城舊貌圖可知,當時主要街道名稱大體可分為兩類。

一是

以城門為座標

進行

命名

,如西門大街、東門大街、南門大街、北門大街,這四條街在城裡;西關大街、東關大街、南關大街、北關大街,這四條街在城外。

二是

以附近重要建築

場所命名

,如東西向的奎文街、奎文前街、典當東街、典當后街、火神廟東街、龍王廟東街、文廟后街、苗家衚衕;南北向的塘子街、奎文東街、關岳廟街、典當東胡同、癢門街、順興街。

這些街道的命名,是老百姓在長時期的生活中自然形成的,可能也得到了當時官方的認可確定。這種街道命名方式,比較

方便老百姓的日常生活

一提到那條街

,基本

就能推測出附近的重要建築和場所

解放後,“自

1952年

開始拆城牆填城壕建新街[6]”。西門外修

新興路

,南北走向,取民眾的期盼意願——開始

興旺發達

之意;南門外修

荊河路

,依荊河取名;東門外對原東關大街進行修整;北門外修

杏壇路

,由

杏花村和北壇

聯合為名。

至改革開放,特別是1984年第一次城市大擴建前,由於城市發展遲緩,改建原縣城道路和新建城市道路較少,因而城市道路地名變化也較少。只是在文化大革命期間,因政治形勢,曾經將城市所有道路名稱紛紛改為興無大街、滅資大街、躍進路、工農兵路等又紅又專的名稱,隨著文化大革命運動的煙消雲散,這些經不住歷史考驗的又紅又專的街道名稱,又都改回了原來的名稱。

1984年

以後,由於擴建城市需要,先將東關大街

擴建並向南北延伸

,建成後將其改名為

善國路

。春秋時期,滕國國君滕文公多次問政孟子,孟子主張其施“仁政”,滕文公納其言,隨禮賢下士,實施仁政,民眾紛紛來居,世人亦稱滕國為“善國”。將此街更名為善國路,有

傳承滕州歷史典故

弘揚滕州歷史文化

之意,注重了城市地名的歷史文化內涵,是比較成功的更名。

在城北部新建了中心大街,後經過多方論證,滕州城北靠龍山,龍山是滕州八景——

龍嶺晴望所在地

,很多歷史名人曾登此山遊覽,留下很多故事佳話和詩詞墨寶,非常

具有歷史文化內涵

,因而將此路更名為

龍山路

甚是恰當。

在京滬鐵路西擴建了

與鐵路平行的104國道

城區段並將其命名為

平行路

,在城市南部修建了

南環路

,這兩條道路命名主要是依據附近地理環境和市民習慣,也

基本被群眾所接受

隨著城區繼續擴大,又相繼修建了一些主幹道,

塔寺路

北辛路

龍泉路

是因龍泉塔、北辛文化而命名,北環路、西環路、東環路、河濱路是因地處城市位置而命名。在經濟開發區修建的

益康大道

春滕路

等道路主要

以附近企業名稱

而命名。

縱觀以上新建改建城市主要道路命名,基本可歸為三類,一是

注重歷史文化

傳承,二是依據道路所處

自然地理環境

,三是依據道路附近

大型企業名稱

由於城市規模擴大,原老城區道路成為次幹道,北門裡街、北關街、南門裡街、南關街、西門裡街、西關街仍保留原名不變,

東門大街

因地處縣政府前於

1982年

改為

府前路

,部分街道因舊城改造而消失,街道名稱已無法儲存,如馬號街、文廟街等。

原處於城郊現已歸屬城區街道的基本可歸為三類:一類是以所處村莊名稱命名,如程莊街、曹莊街、西南園街,校場街,東北壇街,饃饃莊街等;一類是以新建住宅區命名,如新華街、平等街;還有一類是依據歷史傳承,如蕃陽街、通衢街等。

蕃陽街地處蕃陽縣舊縣城遺址區域,是為紀念蕃陽縣舊址而命名;

通衢街在一孔橋西

,因以前是

進出老縣城的主要通道

,地處交通咽喉之地,故取“

九州通衢

”之意而命名。

這幾類街道是城市道路主要部分,所處區域沒進行拆遷改造,基本保留原名,已改造或正在改造的街名面臨著消失的尷尬處境。

(三)居住區地名變化

解放前原老縣城規模較小,市民基本是臨街而居,居住區名稱以所臨街道名稱命名,如奎文街、馬號街、文廟街,在街之下還分巷,使居住區呈網格狀。在火車站和城牆根附近聚集居住著鄉下流動到縣城附近的貧窮人家,多搭棚而居,居住條件簡陋,環境混雜,根本談不上什麼居住區地名。

解放後特別是改革開放後,隨著城市規模不斷擴大,老縣城近郊一些村莊成為城市市民居住區,大多

保留著原村莊名稱

。這類居住區名稱大體可分為三類:

第一,以

附近曾經存在的重要建築

或場所命名。如杏花村、東北壇、西北壇、教場、接官亭、東寺院、西寺院、東南園、西南園、黃山橋、春秋閣、泰山廟、潤澤居、躋雲橋、銀鍾裡、邾城、梁場、雙廟、前大廟、後大廟、官路口,等等。

第二,以

距離老縣城遠近

命名。如東七里溝、西七里溝、前十里鋪、後十里鋪、三里河、五里屯、前十里崗、後十里崗、西十里崗、五里坂、前七里堡、後七里堡,等等。

第三,以

村莊最初居民姓氏

主要居民姓氏

命名。這類村居地名最多,一般以一個姓氏,加一個通用村居名,如莊、村、屯、樓、堂、崗、場、寨之類,共同組成地名,這種命名方式是我國村莊命名的最主要方式。

當然以上三類村居地名,並不能全部覆蓋目前城市規劃區內的所有村居地名,其他比較特殊的,本文不再細述。隨著城市的快速發展,商品房小區已成為市民的主要居住區域,居民小區名稱也成為城市地名的重要組成部分。有些居民小區是在

原城郊農田空地上

建設的,如

趙王河小區

;有些是在

拆遷改造原有村居

的基礎上建設的,如

春秋閣小區

2003年以前

,居民小區命名大多依據周邊地理環境、附近及所在村居名稱命名,其命名基本與當地狀況有密切聯絡,比較符合地名命名原則,

爭議不大

2003年以後

,房地產快速發展,眾多小區紛紛出現,小區命名出現重大變化。如滕陽麗都、麗都水岸、御冠麗景、西部放歌、七彩陽光城、櫻花苑、碧水雲天、海上明月、大同天下、九州清宴、西班牙莊園、威尼斯莊園、維多利亞港灣等色彩斑斕、

仿古求洋

名稱層出不窮,名稱與所在地理環境、滕州歷史文化基本

沒有聯絡

,成為社會對城市地名變化

非議的問題

(四)城市地名變遷特點

第一,城市地名維持了一定的穩定性。行政區劃名稱及所處區域尚未進行改造的街道名稱、村居名稱變化不大,基本穩定,特別是一些具有歷史淵源的城市地名得到了保護和儲存。如滕州的“滕”,西門裡街、西關街、南門裡街、南關街、北門裡街、北關街、書院街、奎文街、通衢街、黃山橋、春秋閣、教場、東北壇、西北壇,等等。

第二,新建改建城市主幹道名稱多數考慮了歷史文化傳承因素。在新建城市道路的命名上,滕州持比較謹慎的態度,緊密結合滕州的歷史文化背景,其命名基本是科學、合理、成功的。如善國路、北辛路、龍泉路、塔寺路,等等,其名稱主要部分就是來自滕州幾千年的歷史文化精髓。

第三,隨著時代發展,居民小區名稱出現貪大求洋現象。對於目前出現的一些五花八門的居民小區名稱,在上文已有舉例,此處不再贅述。

二、當前城市地名變化出現的問題及其對策

隨著城市建設的快速發展,城市地名的儲存、命名及其變更,不可避免地出現一些問題。

(一)部分城市地名消失不可避免

由於城市不斷擴建、改建,部分原有城市地名必將因所在區域改變而消失,這是社會發展的必然。“在城市發展的歷史長河中,一些城市地名幾經改變或一成不變,都是歷史的一種選擇。對此需要以冷靜、科學的態度謹慎對待,過褒過貶均不適當[7]。”大多數地名不是一成不變或一直保留的,目前存在的一些比較傳統的地名,也是在歷史的長河中因歷史發展需要而演變過來的,並沒有保留原來最初的樣子。即便是有個別長久儲存下來的地名,也是有選擇地保留那些最能體現歷史文化的、最有紀念意義的典型地名,也不是儲存所有地名。因而,

對於一些普通傳統地名的消失

不必過於嘆息和擔憂

,而應以

順應歷史發展潮流

的心態坦然面對。

(二)部分城市道路名稱更改需謹慎

更改城市街道會給市民的日常生活帶來諸多不便,身份證地址、營業執照地址、家庭門牌號等都需要進行更改,這是一項工作量比較大、持續時間長的繁重工作,需要付出大量的人力物力。

因此,更改城市街道名稱是十分嚴肅的事情,必須慎之又慎,在一般情況下不能隨意更改,即便需要更改也要注重科學性,多方進行論證,

廣泛徵求市民意見

目前,滕州市個別城市街道名稱出現了

主觀性更改的傾向

和苗頭,如

龍山路

更名為

學院路

,存在著一些

需要商榷

的地方。

龍山路建於上世紀80年代,先叫中心大街,不久改為龍山路。改為龍山路,

是在充分考慮傳承龍山歷史文化的基礎上進行的

比中心大街更有歷史傳承的作用

,得到了專家和廣大市民的普遍認可。而且,稱中心大街時間短,加之當時道路兩側居民和企事業單位及商鋪少,更名後涉及其他工作量較小,因而這是一次比較成功的更名,

延續叫了20餘年

2008年

,因龍山東路北側建有

棗莊科技職業學院

,為

擴大學院影響力

,於是將其名稱

改為學院路

。筆者認為,這次更名多少具有

主觀性短期利益

的嫌疑,命名的科學性、謹慎性和原則性體現不夠。

“縱觀城市發展史,街道名稱的變動,除受歷史、政治、文化等因素影響外,城市自身建設和發展是影響其變更的重要客觀條件。如新建城區或大規模改造使城市格局發生重大改變,原有街區功能或標誌性建築不復存在,新建築、新道路、新住區大量湧現等,這樣引起的變動有一定根由,易於得到社會和公眾的認可,並有利於縮短新舊名稱的過渡期,記載了城市的變遷,但是這並不意味著城市的任何變遷必然要引起街道名稱的變化。因街道具有約定俗成的歷史慣性,只要沒有嚴重的政治缺陷和功能缺陷,一般還是要沿襲使用的[8]。”這種觀點與筆者的觀點是一致的。

“從地名的使用功能看,街名作為符號識別系統,具有社會共用性,其作用就是指代事物、導向定位。從地名的文化功能看,它記錄了社會的變遷,是歷史的化石,滄桑的見證,往往寄寓了當地的人情世態,是重要的城市文化資源。在街名的命名、更名中,努力做到使用功能與文化功能達到統一完美,既要於地理定位有據,又要反映人們的精神文化需求,這應是地名文化建設的確切含義。地名文化建設應遵循地名演變的規律[9]。”

(三)新建小區命名不規範且貪大仿古求洋

新建小區命名在2003年前基本是比較規範的,貪大求洋傾斜並不明顯。2003年以後,隨著房地產業迅猛發展,小區命名問題日益突出。

首先,

小區命名不規範

“標準地名原則上由專名和通名兩部分組成。通名用字應反映所稱地理實體的地理屬性(類別)[10]。”目前,多數小區的名稱僅有專名部分,而缺少通名部分,如小區、花園、苑等,讓民眾無法直接辨別地名實體的屬性和類別。

如麗都水岸、陽光麗景、西部放歌、海上明月、九州清宴,等等,讓不熟悉滕州的人根本就不明白該名稱是何意思。

第二,

貪大仿古求洋

現象愈演愈烈,這種現象是當前社會各界批評最多的地方。

1。民眾心理需要居民都有希望居住條件和生活環境優美、大氣、高貴、現代、文明的心理,人們嚮往美好生活的想法無可厚非。

貪大適應了民眾虛榮、唯我獨尊、階層觀念強烈的心理;仿古則迎合了民眾欽羨封建士大夫、貴族乃至皇帝奢侈生活的心理;求洋則體現了民眾嚮往西方發達國家現代文明生活的心理。民眾心理有需要,就會有滿足,貪大仿古求洋名稱則正好能滿足這些心理需要。

2。市場經濟使然慾望形成需要,需要形成利益,利益形成市場,在市場中求利是市場經濟的規律。

房地產開發企業作為市場主體,為實現利益最大化,必然在市場經濟規律牽引下,千方百計迎合消費者需求,滿足消費者需求。

3。傳統文化斷層五四新文化運動特別是建國以來,由於歷史原因,對我國傳統文化進行了過度批判和否定,致使傳統文化在相當長時期出現了明顯斷層,缺少了傳統文化底蘊作支撐,新的穩定的文化體系又沒有建立起來,丟失了民族文化、民族心理的獨特性,導致民眾心理和潛意識處於混亂、彷徨狀態。

在當前各種意識形態混合交雜和重新組合的背景下,大多數民眾失去了自我,隨著各類廣告宣傳和意識導向而人云亦云,隨波逐流,向國外找歸屬,向古代找歸屬,向社會找歸屬。

沒有穩定的文化心理,各類缺乏文化底蘊的地名便有了滋生土壤。我們是歷史的創造者,我們經歷的生活和社會同樣是歷史,在生活社會中出現的地名也同樣記載著我們經歷的歷史,也傳承著我們這個時代的文化。我們需要記住前人,後人同樣需要記住我們。當然,這並不意味著對地名任之由之。有些人認為,依據滕州當地自然地理環境和歷史文化命名顯得土氣。

但是,“一個城市‘土’‘洋’與否,關鍵在於城市自身經濟、文化的發達程度及其特色,它從根本上改變或塑造著城市的形象。其初始名稱作為物化了的文化符號、歷史印記,反倒產生一種滄桑鉅變的魅力,使人感到反差映襯的深刻[11]。”因而,在對待以後新建小區的命名上,我們應注意以下幾點:

首先,要加強對小區命名的行政管理和規範,規範新建小區命名按照《地名管理條例管理細則》要求,健全專名和通名;

第二,要引導開發企業在命名小區名稱時,

儘量多地考慮

所在區域原有稱謂或

滕州歷史文化

,開發企業利用閃亮小區名稱以謀求短期利益最大化,但長期使用並繼承傳統文化的卻是滕州市民;

第三,要

加強滕州歷史文化的宣傳和教育

,讓歷史悠久的滕州傳統文化深入人心,從根本上清除貪大仿古求洋地名的滋生土壤。

(四)公交站點很少以傳統地名命名

公交站點是市民出行接觸較多的地名,也是市民記憶較深的城市符號。

目前,滕州公交站點名稱以傳統城市地名命名的不多。無怪乎孫清鼎先生在《齊魯晚報》2011年8月23日A27-A28版發表《滕州有個饃饃莊》的評論文章,對滕州公交站點較少以傳統地名命名問題發出感嘆。

在今後工作中,要牢牢抓住公交站點這個能夠很好地保護和傳承具有歷史文化底蘊城市地名的載體作用,儘量多地以原有傳統城市地名命名公交站點名稱。城市地名是傳承城市歷史文化的重要載體,也是彰顯城市個性特色的載體。城市地名演進與城市發展密切相關,城市發展是地名演變的原動力,如何處理好城市發展與儲存傳統城市地名、傳承社會歷史文化的關係,是我們在今後城市發展中必須探討的重要問題。

參考文獻:[1]滕州城鄉建設委員會。滕州市建築志[M]。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1989,(06):12。

[2][5][6]滕州城鄉建設委員會。滕州市建築志[M]。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1989,(06):15。

[3]劉信。城市發展與城市地名的演變——兼議石家莊城市地名特徵[J]。城市問題,1998,(06):11。

[4][7][11]劉信。城市發展與城市地名的演變——兼議石家莊城市地名特徵[J]。城市問題,1998,(06):12。

[8][9]劉信。城市發展與城市地名的演變——兼議石家莊城市地名特徵[J]。城市問題,1998,(06):13。

[10]《地名管理條例實施細則》,民政部,1996-6-18。

作者簡介:王其科,上海大學文學院歷史系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