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姓氏的人,身份可能並不是“炎黃子孫”,而是“波斯人”後裔

引言

《百家姓》作為啟蒙教育的三大讀物之一,是一部關於中國姓氏的作品。它採用四字為一言體例,句句押韻,讀起來朗朗上口,因此,大多數年齡尚小的孩子,都會搖頭晃腦地背上幾句——“

趙錢孫李,周吳鄭王……

”。《百家姓》雖然在內容上沒有任何文學的條理,但其記載著中華民族大部分古老姓氏,對於中國姓氏文化的普及和傳承發揮著不可小覷的作用。雖是一部記錄中華姓氏的讀物,但《百家姓》中有一姓氏,究其源頭,它並不是土生土長的中國姓氏,因此,大部分姓氏如果是他的人,在嚴格意義上講並不算是“炎黃子孫”。這一姓氏便是“安”姓。

在我國古老的《百家姓》裡,“安”姓排名第79位,也算是排名靠前。而如今的“安”姓人口約170萬人,為全國第110姓氏,算不上有名的姓氏。那麼,“安”姓人的祖先來自哪裡,“安”姓究竟從何而來呢?

這個姓氏的人,身份可能並不是“炎黃子孫”,而是“波斯人”後裔

01

眾所周知,漢朝時期,國力強盛,地域遼闊——“

凡日月所照,江河所至,皆為漢土

”。正因為如此,當時漢朝附近的許多小國皆慕名而來,其中便有

安息國

,別名帕提亞帝國。安息國隸屬於波斯第二帝國,在古代屬於伊朗範圍之內,雖是小國,但之後安息帝國卻影響著千千萬萬的中國百姓。追根溯源,“安”姓之人的祖先,大部分恰好就來自古波斯的安息帝國,如今他們是伊朗人的後裔。

這個姓氏的人,身份可能並不是“炎黃子孫”,而是“波斯人”後裔

伊朗在古代同樣是步入了奴隸制國家的行列,它位於亞洲西部,在漢朝時與我國著名的“絲綢之路”十分接近。安息帝國位於羅馬和漢朝通商經絲綢之路上的必經之路上,其使者、商人皆紛至沓來,希望學習繁華的漢朝文化和互通貿易往來。得益於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漸漸地,安息帝國成為了貿易往來的交通樞紐,國人們靠著這條絲綢之路發家致富,國家也日益強盛。在安息帝國鼎盛時期,其經濟實力足以與羅馬帝國、漢朝等強國相媲美。即便如此,但安息帝國在歷史上的從建立到滅亡,只經歷了短短的30年。

這個姓氏的人,身份可能並不是“炎黃子孫”,而是“波斯人”後裔

雖然國家滅亡了,但在貿易往來之間,不少安息國人選擇來到中國生活,因此逃過一劫。其中最為有名的便是當時安息帝國的太子安清,他原本已經繼承了王位,但為了去中原過滋潤的“小日子”,安清選擇離開國王的寶座,讓給了他的叔叔。從此,安清出家做了僧人,唸經修行。當然,安清並不是一個人獨自前往漢朝,他還帶著大批的親朋好友和僕人奴隸定居雒陽(今洛陽)。洛陽在當時乃是一國之都,十分繁華,安清和手下決定長期留住於此,當時的百姓思想比較開放,對娶嫁外國人並不過於牴觸。於是,安息帝國的後裔便把中國作為第二故鄉,世代定居在這裡。入鄉隨俗,為了更好地在這個國家獲得自由和尊重,安息國人給自己取了一箇中國的姓氏——“安”姓。這一姓氏既與中原的姓氏類似,容易讓漢朝人接受,又時刻提醒著他們自己原本是安息帝國的後代。

這個姓氏的人,身份可能並不是“炎黃子孫”,而是“波斯人”後裔

02

這個姓氏的人,身份可能並不是“炎黃子孫”,而是“波斯人”後裔

結語

雖然大部分姓“安”的人其祖先不是土生土長的中國人,但這並不影響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安”姓人也出過安光鄴和安重榮兩位名垂青史的五代重臣,“安”姓在《百家姓》中並沒有遭到另眼相待。相反地,“安”姓的多民族、多源流的特性給史學家在研究中華民族古代姓氏方面帶來了許多史料幫助。姓氏文化固然重要,但其作為一個整體,姓氏不分高低貴賤,百家之姓,皆有自己存在的意義和價值。

感謝觀看由「南書房」帶來的獨家原創文章,覺得不錯的朋友,不妨點個贊、轉發一下。如有不足之處,還望諸位多多指正。